“藏书不难,能看为难;能看不难,能读为难”——在古人看来,读书时,一定要出声,才算读书。

世上最自由惬意的飞行,莫过于在书中颉之颃之。;

世上最令人心醉的香气,莫过于沁人心脾的书香;

世上最动听悦耳的声音,莫过于抑扬顿挫的读书声——

人间世读书分享(人间至美读书声)(1)

南宋•陆游《睡觉闻儿子读书》

“梦回闻汝读书声,如听箫韶奏九成(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箫韶之曲连续演奏九章,凤凰也随乐声翩翩起舞。仪,配合。凤凰,传说钟的贵鸟。高雅的音乐可以上通神灵,使吉兆来临)。且要沉酣向文史,未须辛苦慕功名”。

南宋•陆游《示儿》

舍东已种百本桑,舍西仍筑百步塘。

早茶采尽晚茶出,小麦方秀大麦黄。

老夫一饱手扪腹,不复举首号苍苍。

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纷朱黄。

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欲狂。

不须饮酒径自醉,取书相和声琅琅。

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

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

文学家、史学家、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具有诗、词、文、史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其中的读书诗,就有五十多首。他写过多篇示儿诗,这篇示儿诗,就是劝勉孩子们勤于读书的。

“遗子黄金满籯(竹笼),不如教子一经”,留给儿子许多黄金,不如让他学通一部经书。

传世万贯家财,不如传下几部诗书,让后辈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草草杯盘后,昏昏灯火中,陆游和儿子们开启了读书时光:儿子读的书,是有关前朝的治乱兴衰的。听到儿子高声诵读,令陆游喜不自禁,陶醉其中,如饮醇醪。自己也赶忙取书朗读,与儿相和,心中窃喜,妙不可言。

人间世读书分享(人间至美读书声)(2)

唐•柳宗元《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丹青似诗,诗句无言,方许各臻妙境”。这是一首画面感极强的诗,尤其“欸乃一声”,是该首诗歌的灵魂。看过日出的人,就会知道,太阳一下子跃出地平线时的感觉。如果你正在江边徜徉,若有所思,渔翁的一声号子打破寂静,眼前突然山明水绿,气象一新,是多么的清新、清绝!可是,很多人在解释“欸乃一声”的时候,将其认为是“行船摇桨或摇橹的声音”。查一下百度,仍然是这么解释。难道不对吗?我们分析一下:这首诗写的是渔翁早起,生火做饭。然后,诗人大概就每天等到日出天明,看见青山绿水,阳光明媚,可是江面上却看不见渔翁的船影。正欲寻觅时,远远传来一个声音,顺着这个声音望去,看见远远的江的上游,渔翁划着小船顺流飞下。“欸乃”,是船歌或号子声,似乎更为贴切。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这是柳宗元《读书》里的句子。他丰富的情感,随着阅读深入,已经与先贤同悲欢、共忧乐。他读书时情不自禁发出的或欣喜、或悲戚声,可能胜过了他在《渔翁》里听到的“欸乃”声。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间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拟声词,行船摇桨或摇橹的声音)”。

清代文学家、小说家、批判家、刻书家张潮,在《幽梦影》里描述的这几中大自然里的声响,可谓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在嗜书人眼里和心里,终究敌不过沁人心脾的读书声。

人的一生,会有许多令人愉快的事,回想起来,不胜枚举。但大多数的乐事,都只不过是一时之欢愉,并不会带来长久的回味,更不用说受用终生了。然而,有一桩事情,不光能使我们过后时常咀嚼,还可以常伴常随,唇齿留香,那就是读书。

人间世读书分享(人间至美读书声)(3)

读书声,成了人间最动听、最美好的回响——

宋代有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大臣,叫倪思,此人主张抗金,反对求和,以直谏著称,宋史有其传。

倪文节公曰(倪思,卒后谥文节):“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雨滴阶声 、雪洒窗声、棋子落声、煎茶水声,皆声之至清者也。”如此自然天籁、尘世清音,已罕有其匹了,但他竟不以为然,说:“而读书声为最。”可见,读书声,已胜过一切天籁了。接着,他又升华了读书的境界:“闻他人读书声,已觉可喜,更闻子弟读书声,则喜不可胜言矣。”

风吹过松树的簌簌声、雨滋润万物的声音、山禽的啁啾声、夜虫蠕动的声音、鹤的长啸声、悠扬的琴声、棋子落下的声音、雨滴在台阶的声音、雪洒在窗前的声音,都是声音里至清的。但是,读书声却属于其中之最。听到他人的读书声,已经非常可喜;如果再能听到自己子弟的读书声,真是喜上眉梢,快可知也。

《鸣机夜课图记》,是清代戏曲家、文学家、“乾隆三大家”、“江右三大家”、著名诗人蒋士铨所作的一篇散文。作者蒋士铨年幼时,其父宦游在外,全赖母亲教养。母亲一边纺纱织布,一边教他读书。长大成人后,感念母亲辛劳,蒋士铨请南昌老画师为其母画像。

文章的第六段这样写道:“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之。尝问日:“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儿子蒋士铨琅琅的读书声,成了医治母亲疾病的最好良药。

人间世读书分享(人间至美读书声)(4)

著名藏书家、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打了个风趣的比喻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明•谢榛《四溟诗话》第一卷:“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金声玉振: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曾国藩拼命做学问,左宗棠拼命做事,李鸿章拼命做官”。这段话有趣地说明了这三位历史人物的人生追求。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一生钟情于三件事:修身、学问、军功。他在总结自己平生的乐趣时说——“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读书声出金石”,意思是,读书的声调抑扬顿挫,声如金石之意。这里的金石是金石碰撞发出的声音,指代读书声铿锵有力。

曾国藩把读书当成了最大的乐趣,读书做学问的志趣远远大于做官。

“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 何谓享福之人,能读书者便是。”

人生万幸,不及有书为伴,书是我们生活的动力,是我们快乐的源泉。

北宋王荆公的《劝学文》也说:“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只见读书荣,不见读书坠。”

有书相伴,贫亦变富,虽苦亦甘;有书相伴,宠辱不惊,云卷云舒!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

“每逢美风景,或对好亲故。高声咏一篇,恍若与神遇。”(唐 •白居易《山中独吟》)

“吟哦两夫子,濯濯春月柳。金石相撞击,论文自为友。”(宋•崔敦礼《还孟郎中诗卷用元韵》)

“闲暇时,取古人快意书籍,朗朗读之,则心神超逸,须眉开张!”

“侧身朝市间,乐少悲惭多。文章旧所好,久已废吟哦。开编喜有得,一读瘳([chōu],病愈)沉痾([kē],同‘疴’,病)。”北宋王安石《送石赓归宁》

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吟哦当此时,读书今日始!

人间世读书分享(人间至美读书声)(5)

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馆员 赵炜

作者:赵炜,内蒙古人,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馆员,江苏省写作学会会员,文化学者。在各级媒体发表文章千篇,在央视、省级卫视、南京电视台录制文化类节目150期,作为南京电视台《南京往事》主讲人,讲述了刘禹锡、王安石、林则徐、左宗棠等近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修齐治平故事,及其与南京的渊源,积极向大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与南师大郦波、南航大徐川一起,被大学生评为“江苏高校七大网红老师”。被媒体誉为“幽默的文史学者”、“诗词达人”、“电视明星”、“最有才的图书管理员”、“行走的图书馆”、“移动书库”、“段子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