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这是关于家教的话题,老生常谈,道理大家都懂,但培养出来的孩子还是千差万别。父母很多,但是合格的不多。包括我自己。

《大卫•科波菲尔》(英/狄更斯),这本书以主人公成长经历为轴线,讲述一群寻常人物的生活日常,喜怒哀乐。故事庞杂,人物众多。涉及到亲情,友情,爱情。每一份真情,都炽热,感人。这是一本非常有温度的书。

全书渗透一种精神气质:善良与温暖。打动你的东西很多。比如伟大的亲情,高贵的友情。这里,我仅从两个年轻人的人生成败中,浅叙一点家教层面的感触。

一. 斯蒂福思1.

斯蒂福思,是一个外表英俊,才华横溢,慷慨大方的男孩,但他心性高傲,好面子。他自幼失去父亲,好在家里还算富裕。母亲宠爱他,几乎是百依百顺地满足他。

斯蒂福思母亲坦言:他的儿子追求优越感,喜欢被崇拜,被认可。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她把儿子送到一并所不怎么好的私立学校。因为那位校长都要对斯蒂福思礼让三分。她以为,儿子在受众人恭维的环境下,能约束言行,做个名副其实的能人。但事实上,她错了。

早年在学校期间,比科波菲尔年长几岁的斯蒂福思,俨然一位英雄,挺身而出保护弱小的科波菲尔。科波菲尔感恩戴德,崇拜他信任他。在那时,这份美好的友情显得那么纯粹。

一场家庭变故,使得科波菲尔辍学。多年以后,两人意外重逢,道不尽的喜悦之情。此时的斯蒂福思就读于名牌大学,学识阅历更加丰富。他侃侃而谈聊志向及人生观。科波菲尔敬重他,但也对他爱冒险好挑战的个性隐隐担忧。

2.

某一天,传来糟糕的消息,斯蒂福思携带女孩私奔了!而这位女孩是科波菲尔另一位好朋友,佩格蒂先生十分疼爱的“女儿”(实际是收养的外甥女)。 她叫艾米莉 ,和汉姆订婚才不久。

斯蒂福思横刀夺爱的背叛之举,惊呆了所有人。佩格蒂先生失去“女儿”,痛心不已,踏上漫漫寻女路。科波菲尔也是万分自责。要不是他,斯蒂福思也不会认识佩格蒂先生一家人。

故事进展到这儿,我们似乎认清了斯蒂福思其人。回头看看他曾经的行为。

一次,斯蒂福思不服教师管教,当着全班人及校长的面,羞辱贫穷弱势的助理教师梅尔先生,迫使他离职,失去谋生的工作。就足以看出他傲慢自大的个性。

另一方面,他像大哥一样,保弱小者科波菲尔,免受欺凌。其实,这大概也是出于逞能的虚荣心罢了。

斯蒂福思从小被母亲娇惯,长大后的他也意识到自己人格上的缺陷。他曾神色黯然的对科波菲尔说,“我要是有一个严明的父亲就好了。”然而,瞬间的认知清醒,没有扭转他骄傲任性的毛病。

正如他自己说,如果有一位严明的父亲管教他,他的人生就大不同了。

3.

斯蒂福思诱拐艾米莉私奔后,并没有对她负责到底,不久就抛弃了她,离开了她,失去踪迹。

大概一两年后的某一天。一艘帆船从海上行驶归来,不幸突遇暴风雨,在狂风巨浪的侵袭下船只失事。那个紧紧抱着桅杆,在风浪中顽强搏斗,奋力求生的年轻人,终究被海浪吞噬。他就是斯蒂福思。

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就这样死了,死于他热爱的航海探险。这大概是上天对他傲慢作恶的惩罚吧。

二. 科波菲尔1.

看看本书主人公,科波菲尔的一生。科波菲尔出生时没有父亲,母亲再婚,可是继父不喜欢他。后来母亲去世,继父送他去货行做童工。科波菲尔不堪忍受艰辛的童工生活,逃离货行。一路颠沛流离寻找唯一的亲人——姨婆。

好心的姨婆接纳了这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并慷慨解囊资助他上学,不惜代价培养他出人头地。这位姨婆,平日给人的印象是个严厉冷峻的人,但她内心慈爱,善恶分明,做事有分寸。她疼爱科波菲尔,视如己出,但不溺爱。

她的教育观,堪称楷模。她对科波菲尔的教导,可谓是掷地有声,直击人心:

“无论在什么时候,决不可卑鄙自私,决不可弄虚作假,决不可残酷无情。你要是能免除这三种恶习,那我就能对你永远抱有希望了。”

“我要你成为一个坚强的人,一个高尚、坚强的人,有自己的意志,处事果断的人。”

“有决心,有品格,除了真理,不受任何人、任何事的驱使。我要你成为的,就是这样的人。”

“你可以从小处着手,依靠自己,自力更生。”

“特洛,我的孩子,如果说我这辈子还有什么目的的话,那这个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培养你,使你成为一个心地善良,明白事理、快乐幸福的人。”

听听,多么伟大感人的爱与教诲!

2.

科波菲尔,何其有幸,遇到生命中的贵人——深明大义的姨婆。

他不负姨婆厚望,务实勤奋,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善良正直,事业名利双丰收,并且婚姻美满幸福的人。

合上书,冥思回味,科波菲尔与斯蒂福思,一对非常亲密的朋友,两个优秀的青年,在不同的成长引导下,走向不同的人生。对照现实生活,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与事,并不少见。

每个孩子的启初,都是父母眼里的光,是手心里的宝。他们最终走上怎样的人生,一定是早期就打好了基石,那就是父母给予的教育。正确良好的教导让孩子一生受益;严慈的父母,一定是影响孩子一生的贵人。

大卫科波菲尔第二次去学校(大卫科波菲尔父母才是孩子生命中的贵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