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名人堂·文化传习季”系列报道

“相如赋、太白诗、东坡词、升庵科第”,这句口头禅中的人物是四川人民的骄傲,足以可见杨升庵即杨慎在四川人民心中的地位。他是明朝蜀中唯一的状元被誉为明代第一大才子,是继苏东坡之后的百科全书式的传奇人物。

王夫之称其诗“三百年来最上乘”,周逊称其为“当代词宗”,陈寅恪评“杨用修为人,才高学,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杨升庵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学术史、知识分子人格史的一个奇迹,他是一位在明代诗歌史、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上有较高地位和影响的人物。他出生于仕儒之家,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明代推为第一。

他不仅在经、史、诗、文、词曲等方面有较高造诣,而且在医药、民俗、金石、书画、植物、动物、天文、地理等方面都留有著作。其著作数量之繁多,范围之广博,内容之丰富,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鲜有人比肩。

杨慎不以书法名家,但是醉心于书学。所以王世贞有“吴兴堂庑”之喻,明代朱谋垔《续书史会要》亦曰:“(杨慎)国朝称博学第一人,所著书百余种,尤精书学,有《墨池琐录》行于世,书法赵魏公。”后人将其论书画之文,集结为《书品》、《画品》、《墨池琐录》、《法帖神品目》、《名画神品目》等。

明朝文人杨慎简介(明朝蜀中唯一状元郎)(1)

家学

“一门七进士,科第甲全川”

黄仁宇先生曾说:“(在中国古代社会)一个农民家庭如果企图生活稳定并且获得社会声望,惟一的道路是读书做官。然而这条路漫漫修远,很难只由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

明代蜀中家族文学的繁荣,实际上是通过教育和科举考试,凭借自身的努力,由社会最底层,经过几代人惨淡经营,造就一个文学家族的兴盛,如新都杨慎家族即是如此,杨氏一门,能文工诗,共有作家 8 人,杨廷和、杨慎、杨廷仪、杨惇、杨慥、杨恂、杨金吾、杨宗吾。

这杨家,那可是大名鼎鼎。从杨慎的祖父杨春起,一门四代共有六个进士和一个状元。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历仕四朝,曾在正德年间和嘉靖初年身任内阁大臣,并一度出任首辅,位极人臣,对当时的政治有很大影响。

杨慎出生于京城,在十一岁才第一次踏上故土。他在成都生活了大概三年,日夜苦读,遍览古籍,打下了坚实的文史基础,随后返回京城,由于要参加科举考试,十九岁的杨慎又选择回到故乡成都,和所有应试者一样参加乡试。这一年,杨慎夺得“《易》魁”,按照明代科举惯例,乡试夺魁后的杨慎,应赴京参加会试,但是造化弄人,他的试卷被焚毁。无奈的杨慎为此一等就是三年。1511年,风华正茂的杨慎经过会试的考验,参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这也是科举时代最高规格的考试了。殿试后,一篇题为《创业以武,守成以文》的文章轮流经过李东阳等人传阅品鉴后,得到了“海涵地负”的评语,被公推为第一名,这才又将试卷呈给皇帝审阅。明武宗读后,也是深深赞誉,御笔一挥,一个新科状元诞生了。状元就是杨慎,这一年杨慎二十三岁,他是明代二百七十余年间四川唯一的状元。

明朝文人杨慎简介(明朝蜀中唯一状元郎)(2)

杨慎之后,其弟杨惇、杨恂先后中进士,杨恺、杨忱中举人。下至杨慎子嗣,杨家四世,“一门七进士,科第甲全川。”若加上杨氏姻亲,自杨春至杨慎,三代共有进士12人,举人20余人,成为明代新都乃至全川科举文化的盛事与名典。

杨慎的一生是反叛的一生更是求实的一生,在他状元及第以后参与到朝廷的建设上来,不仅在世宗“议大礼”时,率众大臣同伏左顺门哭谏以致廷杖下狱,被贬千里之外,而且还在供职翰林时,上疏切谏武宗朱厚照荒嬉无度以致朝纲尽废,祸乱不断等,发现劝谏无效就愤而称病、告老还乡,远戍滇南时还念念不忘朝廷政治、国计民生。

虽说著作众多,但是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他的反叛和他的勇敢。他敢为天下先,敢于公开批评和改造程朱理学,又反对陆王心学。杨慎对当时王守仁力图纠正朱熹理学已出现的弊病, 而又不敢公开否定朱学的这场斗争, 诙谐地比喻为是“唱戏却爱装旦,北西厢看厌,乃唱南西厢”。

逍遥

虽颠簸流离但乐观豁达

沈自徵的戏剧“渔阳三弄“”之一的《簪花髻 》,讲的就是杨慎傅粉簪花游春的故事,陈洪缓的画作《杨升庵簪花图》, 通过杨慎怪诞的造型展示其倔辈不羁的个性。

明朝文人杨慎简介(明朝蜀中唯一状元郎)(3)

陈洪绶《杨升庵簪花图》局部图(1637年)

现代川剧《贬状元》也塑造了杨慎放达不羁的形象,《“娃娃堰”的传说 》中杨慎以“万里长江作澡盆 ”巧对县官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 ”。《初露锋芒》中,他“为保万岁一统江山,我把另一桶砸了 ”为由故意打破皇帝金殿玉阶上的一只玉桶。《巧计犯龙颜》中,为阻止皇帝“议大礼”, 他施计给了皇帝一耳光。《杨状元充军碧鸡关》中,他被问罪充军,为达到去云南的目的,故意说“宁充海外三千里,不过云南碧鸡关”;《死也要出口气 》讲杨慎死前设计抽底棺材, 使企图陷害他的官吏因欺君被杀头;《成都坝子为什么那样宽阔》讲杨状元修书与家人不跟翰林家争地反而让地,最后大片良田回到百姓手中。

明朝文人杨慎简介(明朝蜀中唯一状元郎)(4)

杨升庵著作

这都是民间对杨慎形象传神的刻画,虽杨慎后半段虽颠簸流离,但是其乐观豁达的心情给了他无尽的财富,让他在逆境中懂得享受生活。1507年春杨慎返乡应试,在新都故居“卫湖”旁手植几十株桂树,并更名为“桂湖”; 将科举文化融入自然景观。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改“卫湖”为“桂湖”,具有“以示家征之意”,“杨慎一家门阀科第,宦业高官都与桂湖有着致密渊源,所以桂湖与桂冠折桂这些科举中的专有名物融为一体。杨慎本人留下 《桂湖曲》、《桂湖送胡孝思》等诗作。

从其同时代的进士胡宗,到清末大学士张百熙 《桂湖》、张之洞《携家住桂湖》。为了表达对升庵的怀念和景仰,明清以来,新都种桂蔚然成风,许多地名和建筑都以带桂的字命名或与桂花有关,如桂林、桂水、桂花坎、 桂花、桂花桥、双桂街、双桂堂、桂花亭、古香亭、香世界、 聆香阁、香城等。”

在成都南门护国庵宅有“状元街”。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四川布政使查礼在杨升庵故宅前建 “状元坊”。望江楼附近还有“状元洲”。

明朝文人杨慎简介(明朝蜀中唯一状元郎)(5)

杨升庵著作选

近年来,成都市新都区兴建“杨升庵状元府”,成为当地重要文化项目。杨慎曾在泸州古阳江生活十年之久,“至今,在泸州城外七十里的玉蟾山上,还留着后人镌刻的一副对联,将他与北宋年间因秉笔直书 《神宗实录》 得罪皇帝而贬谪游泸的一代名诗人黄庭坚相提并论,深情地表达了人民对他的怀念和赞美。联文是:峭壁一孤峰,访黄太史来游,石上已曾留墨迹;历年四百载,问杨状元去后,山中谁更唱诗回。

杨升庵在玉蟾山亲笔题书的“金鳌峰”三个大字,清隽雅秀,至今仍然完好,令人遥想他当年乘兴挥毫的儒雅风采。

一壶浊酒喜相逢

伉俪情深续写词曲传奇

晚明清初以前,夫妻间唱和赠答、互诉深情的作品留存很少,杨慎与黄峨夫妇留下的往还互赠之作之多是文学史上夫妻间文学交往的典型个案。在中国古代文坛上,双双以文采见长的夫妻并不多见。宋代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志趣相投,一同收集金石、烹茶读书,可谓风雅佳偶。不过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则是李清照多有表达对丈夫的深情与思念的佳作,而赵明诚却略输文采,没有留下回应妻子深情厚意的作品。

相较之下,生活在明中叶的杨慎与黄峨夫妇则更胜一筹,他们不仅与李、赵一样出身名门、极具涵养,而且能在文学创作领域比翼齐飞,各自留下了不少为对方而作的诗、词、曲作。这些倾吐夫妻之情的作品,当时即为艺林传诵,至今仍脍炙人口。将二人集中的互赠往还之作放在一起论析,不仅可以清晰勾画出杨慎、黄峨夫妻情感交流与变迁的轨迹,加深对他们二人文学成就的认识,还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文学史上夫妻间的文学唱和与赠答,进而对夫妻间的文学交往这一文学现象给予更多的关注。超越李清照与赵明诚、唐婉与陆游、管道升与赵孟頫等夫妻文人,以数量超于前人、质量更胜一筹的夫妻往还之作,充实了文学史上夫妻文学互动的内容。

杨慎之妻黄峨,工部尚书黄珂之女,字秀眉,能诗善曲,徐渭赞之曰“才艺冠女班”。正德十四年(1519),黃峨嫁给年长她十岁的杨慎为继室,可谓是“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婚后,二人志趣相投、吟诗赋曲,多有互赠之作。尤其是杨慎流放云南之后的漫长岁月中,两人更是通过寄赠往还之作表达离别相思,留下了不少互诉深情的作品。任半塘先生编《杨升庵夫妇散曲》,杨慎、黄峨作品中大量吟咏离别相思的作品,说明了夫妻二人长久别离的愁苦处境。在这样的离别中,不仅团圆是一种奢望,就连互通音信,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杨慎《青蛉行二首》(寄内)之一感叹道:青蛉绝塞怨离居,金雁桥头几岁除。易求海上琼枝树,难得闺中锦字书。对于被迫分离的杨慎、黄峨夫妇而言,一封家书足以慰藉他们的相思,缓解他们的忧虑。然而被贬蛮荒、相隔千里,使得他们连这样小小的心愿都无法达成。

黄峨那首著名的《寄夫》诗也指出了这一点:“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此诗首联点明丈夫谪戍的命运及夫妻两地分居的现实处境,反用鸿雁传书之典,道出他们夫妻间音信不通的悲凉,其慨叹与杨慎如出一辙。中间两联既以夫、妻对举,进一步阐述丈夫远戍南荒久不能还、妻子空闺老去形容憔悴的具体表征,又用互文笔法,写出这种离居生活带给他们的“薄命”、“断肠”之感、“愁”、“怨”之情。他们的愁与怨,无疑既有夫妻相思之愁,又有命运不公之怨,故而至为沉痛。尾联以盼不到统治者的赦免、夫妻在等待中希望落空作结,表明黄峨不仅了解丈夫的心灵需求,而且和丈夫一样急切盼望着生活早日回归正常态。

杨慎、黄峨的夫妻离居,不仅是爱情不能圆满、夫妻不能相聚的感情悲剧,也是似锦前程突然中断、人生信念倍受摧挫的命运悲剧。被贬谪的命运,将杨慎从状元转变为罪人、从政治名流转变为边缘化人物,他的人生道路因此逆转,这无疑是杨慎人生经历中最大的挫折与屈辱,同时也给他的家人增添了长久的精神负担与痛楚。故杨慎、黄峨妇的相思之作,有着比吟咏一般的男女之情更为深广的内容,而他们的心灵共振,也达到比一般的相思怨别更为深入的境地。

但长达三十年的分居生活,还是间阻了两人爱情的继续发展。谪戍云南永昌的杨慎和居守四川新都老家的黄峨在生活处境方面有极大的不同,离家在外的杨慎虽为罪人,但以其宰相家声与状元名望,得到了当地官员的护佑及云南友朋的帮助,故而行动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给杨慎提供了“纵酒自放”消遣愁怀的机会。

《云南通志》中说他“戍永昌,遍游诸郡,所至携倡伶以随”,《四川通志》更是详细记载他的放浪行为道:“与人游,无问贵贱,酒间吟次,时命声伎,佐之舞裙歌扇,笑拥弥日。在泸州尝醉,糊粉涂面,作双丫髻插花,门生舁之,诸伎捧觞,游行城市。”当丈夫在外放浪形骸的时候,妻子黄峨却在家过着谨严庄重的生活。朱秉器《续玉笥诗谈》谓黄峨“娴于女道,性复严整,闺门肃然,虽先生(指杨慎)亦敬惮之”。

纵观明代第一大才子杨慎一生,怀着救国救世的理想,却在“议大礼”之事以后远离故土,远离朝堂,其年老后一直谋划回老家新都未成,最后在友人帮助下寓居泸州。但是升庵先生能够安住当下,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意诚心正格物致知修身成为一代英才。

【杨慎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博南逸史等。四川新都人。生于北京,长于新都故乡,逝于云南充军服役戍所。明代政学两界在杨慎《墓铭》中赞颂其人:“先生之生,岷蜀之精;先生之出,朝庙之英。”“文拟班扬,学侔游夏”“人言天才,俾列史官,惟忠惟义,远近颂之”。杨慎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学术史、中国科举史上的三大神话。其当代价值为:公忠体国、坚守正义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怀;在滇西泸州等少数民族集中地区深耕播种中华文化,这一遗产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提供了智慧与启迪。2017年7月,杨慎被评为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

文/高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