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蛋白质营养理论认为,动物摄入蛋白质后首先在消化道内经过蛋白酶等内切酶的作用降解为分子量较小的寡肽,寡肽再经羧肽酶和氨肽酶等外切酶的作用生成游离氨基酸而被吸收利用。

在此过程中,肽仅仅是蛋白质消化过程的中间产物,并没有特殊的营养意义。

Agar(1953年)首先证实了肠道能完整吸收双甘肽,但是由于受传统蛋白质消化吸收理论的影响,学者们对其他吸收方式不容易接受,并且由于双甘肽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2肽。

它的分子量很小,因此这一发现的重要性没有被认识到,直到20世纪60年代,Newey等第一次提出小肽被完整吸收的观点。

Hara等(1984年)在小肠黏膜细胞上发现小肽载体,进一步证实小肽能完整地通过小肠黏膜细胞直接进入循环。20世纪90年代,小肽载体被克隆,小肽的吸收机制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小分子肽更快更好吸收 小分子肽的营养吸收机制(1)

小分子肽的营养吸收机制

已知的研究发现,小分子肽的营养吸收机制至少具有以下十大特点:

(1)小分子肽不需消化,可以直接吸收。传统上人们认为,只有游离氨基酸才能被动物直接吸收利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蛋白质在消化道中消化终产物的大部分往往是小肽,而且小肽能完整地通过肠黏膜细胞进入体循环。

(2)小分子肽吸收快速,耗能低且载体不易饱和。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对肽中氨基酸残基的吸收速度大于对游离氨基酸的吸收速度。

Hara等(1984年)发现,大鼠对蛋白酶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吸收强度比相应游离氨基酸高70%~80%。Daneil等(1994年)认为肽载体吸收能力可能高于各种氨基酸载体吸收能力的总和。

实验证明,小分子肽比氨基酸更易、更快地被机体吸收利用,并且不受抗营养因子的干扰。

(3)小分子肽具有百分之百被人体吸收的特点。与游离氨基酸相比,小分子肽的吸收不仅迅速,而且吸收效率高,几乎全部被机体吸收。

(4)小分子肽以完整的形式吸收。小分子肽在肠道中不易进一步水解,能较完整地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中的小肽能直接参与组织蛋白质的合成,此外,肝脏、肾脏、皮肤和其他组织也能完整地利用小肽。

(5)小分子肽的转运机制与氨基酸的转运机制有很大不同,在吸收过程中,不存在与氨基酸转运相互竞争载体或拮抗的问题。

已知小分子肽存在三种转运系统:

第一种是具有pH依赖的H/Nat交换转运体系,不消耗ATP;

第二种是依赖H 或Ca*钙离子浓度的主动转运过程,需要消耗ATP;

第三种是通过谷胱甘肽(GSH)结合的转运系统。

(6)由于避免了游离氨基酸在吸收时的竞争,小分子肽可以使摄入的氨基酸更加平衡,提高了机体蛋白质的合成效率。

对于消化系统未发育成熟的婴幼儿,对于消化系统开始退化的老年人,对于急需补充氮源而又不能增加胃肠功能负担的运动员,对于那些消化能力差、营养缺乏、身体虚弱、体弱多病者。

若以小肽的形式补充氨基酸,可以改善氨基酸的吸收,满足机体对氨基酸和氮的需求。

(7)小分子肽可促进对氨基酸的吸收。如当赖氨酸和精氨酸以游离形式存在时,两者相互竞争吸收位点,游离精氨酸有降低肝门静脉赖氨酸水平的倾向,而以肽形式存在时,则对赖氨酸吸收无影响。

以小分子肽与氨基酸的混合物形式吸收是人体吸收蛋白质的最佳吸收机制。

Leonard等(1976年)研究表明,患有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病的患者不能吸收游离的中性氨基酸,但是可以吸收肽结合的中性氨基酸。

(8)小分子肽可以促进矿物质的吸收。小分子肽可与钙、锌、铜、铁等矿物离子形成整合物增加其可溶性,有利于机体的吸收。

研究证明,在生物体消化过程中形成的酪蛋白磷酸肽(CPPS)可促进钙、铁、锌、锰、铜、镁、硒等的吸收。

这是因为钙、铁等金属离子必须在小肠黏膜上处于溶解状态时才能有效地被机体吸收。然而小肠环境偏碱性,钙、铁易与磷酸形成不溶性盐,从而大大降低了钙、铁的吸收率。

CPPS可与钙、铁等金属离子形成可溶性复合物,在小肠中使可溶性钙、铁浓度提高,从而增强肠道对钙、铁的吸收。

(9)小分子肽被人体吸收后,可以直接作为神经递质,间接刺激肠道受体激素或酶的分泌而发挥作用。

(10)小分子肽可以促进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发育。小分子肽可优先作为肠黏膜上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发育的能源底物,有效促进肠黏膜组织的发育和修复,从而维持肠道黏膜正常结构和机能。

分享肽知识、肽资讯,肽与健康、肽与疾病,分享健康,传递爱心,欢迎关注我,欢迎私信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