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钢老师,舞蹈编导、当代舞蹈艺术家、教育家、国家一级导演、文艺理论家、著名艺术家、其艺术成就被海内外公认为“张继钢现象”,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有关张继先的事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有关张继先的事迹(张继钢有哪些故事)

有关张继先的事迹

张继钢老师,舞蹈编导、当代舞蹈艺术家、教育家、国家一级导演、文艺理论家、著名艺术家、其艺术成就被海内外公认为“张继钢现象”。

2005年除夕的晚上,很多人通过春节联欢晚会记住了这个美仑美奂的舞蹈《千手观音》,它由二十个聋人演员共同完成,成为当年最受观众喜爱的歌舞类节目,也最终成为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经典。自己想艺术这就是它的魅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就像我们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我的梦》演出的时候开宗明义所讲的一些话,生命总是有梦,所以生命总在梦想、生命总在渴望、生命总在企盼、生命总在证明。有人说张继钢引领了1980年代中国舞蹈壮丽、宏阔的艺术风格,更有人说、如果以艺术阐述人生,那么张继钢无疑是中国舞台编导的第一人。这些作品都出自张继钢之手,作品通过抽象的舞蹈和音乐表达了张继钢对于生命的礼赞和黄土文化的思考,舞蹈在张继钢那里不仅表达美和情感,而且开始传达深刻的思想和精神。1960年代末的山西榆次县,跟中国大多数的县城一样、处于运动的风潮之中,早请示、晚汇报、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成为人们每天对领袖表达敬意的集体仪式。正在读小学的张继钢也感受着时代的特征。那么自己呢,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就是红小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长,自己从一年级当干部一直当到六年级毕业。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几乎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文艺表演团体,它不仅要求队员们五官端正、还要有良好的家庭出身,而有幸成为它的队员、在当时看来 是件令很多人艳羡的事情。自己的哥哥姐姐呢,他们也在宣传队里面,他们也唱歌、他们也跳舞,经常回到家里他们还切磋技艺,自己虽然很小、看着他们吧,自己就发现有时候我们经常出手,啪、出个手势,他就说你看你这样的手势吧、就特业余,应该把手指掰开一点、这种手势才漂亮,经常就是这样。他们就跳什么《大红枣甜又香》、《白毛女》那个片断啊,1970年代、中国社会已经从运动开始的狂热走向平静,许多国家文艺团体开始吸纳新鲜血液,十二岁的张继钢因为五官端正、又有良好的舞蹈功底成为当时极幸运的一个。然后呢,就十二岁就被山西省歌舞团挑演员就选中了,然后去当了一个专业的舞蹈演员,那就太激动了,是吧,生命一下就改变了。张继钢的父亲曾经担任过阳泉市平定中心的校长,他做事严谨、不苟言笑,跟儿女们言语也极少,他一直希望张继钢能从事跟自己一样的教育工作,对艺术、他觉得陌生,甚至反感。他们很怀疑这舞蹈、这艺术能养活我一辈子吗,他们陌生、对于这个职业,一个男孩子跳舞去,是吧,家里也有顾虑。然而能将张继钢的户口从农村转到城市,父亲也就没有再说什么。在自己去山西省歌舞团之前,自己的户口是农村户口,自己因为这样一个命运、改变了我的农民户口、成为一个城市的人,我们叫“农转非”,况且他还领工资呢、虽然工资只有二十一块五毛钱,但它也是不小的收入,自己每个月都可以给自己母亲拿回去十块钱,反正是十块钱、自己一个月吃饭已经足够。第二天,天还没亮,张继钢就起床了,母亲已帮他备好行李、对于儿子的远行,素来乐观的她这一天言语也极少。在父亲的陪同下,张继钢离开了这个他生活了十二年的小县城、来到了太原,多年之后、张继钢仍然能体会父亲当时无奈的心情。

1970年的一天,张继钢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了山西太原,一路上父亲惯常地保持沉默,小小年纪的张继钢却对眼前的世界和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充满了新奇和热望。第二天,自己的父亲就领着自己坐火车、就到了太原,到了太原以后,自己的父亲又雇了一个三轮车,把地址告诉人家,拉着我们就到山西省歌舞团。1970年的太原似乎正从一场狂热的梦中醒来,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秩序,张继钢被安排住进了山西歌舞剧院一栋临街的小红楼里,之后的他常常站在宿舍的窗前、好奇地张望着外面这个陌生新奇的世界。而且从一个小县城一下到了一个山西省的首府,第一次看到了并州路那样宽阔的马路和那么高大的楼房,就觉得特别地骄傲、懂得穿起了芭蕾鞋、有了很好的镜子,而且每天练功总在钢琴声中度过,天天听着钢琴在练功,这是一个多么浪漫的童年。然而,尽管狂热的斗争已经过去,1970年代的中国社会气氛依然紧张,人们几乎无法阅读到当时被批判为“毒草”的文学书籍。天天和别人借书去看,我们当时叫作借“毒草”,借书之前拿一本报纸揣兜里,借了书以后、把那个报纸包起来那本书、藏在衣服里面,回去以后一定要在十二点以前把它读完,因为你还得睡觉、第二天还要基本功训练。就这样,张继钢的少年时光就在浪漫的琴声、美妙的小说、还有无数个惶恐不安的夜晚中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五年后,十七岁的张继钢第一次在会上谈及自己的创作构想,发现所有的人都拂袖而去,那时、他只是一个入团仅五年的年轻的舞蹈演员。第一个作品,搞舞蹈作品还写台本呢,像写电影剧本一样的写台本,写出来以后还专门请人作曲,自己当时记得那个作曲、给自己作曲的、是叫郭德金,是山西歌舞团拉高胡、拉二胡的一个同志,请他来给我们写音乐。怀着对一种创作的敬畏与冲动,张继钢的处女作《新出关》在无法预知自己命运的情况下诞生了。写了以后好不容易排出来,领导上说不怎么样、就不让演出,但是它是第一部、处女作,虽然没有上演但它记忆犹新。1976年10月,文革结束。随后,搁置了十一年的高考终于恢复,中国又一次处于变革之中,然而这对于山西歌舞剧院的张继钢来说,似乎有些遥不可及,此时的他正努力争取着每一个创作的机会,令张继钢庆幸的是随着文革结束,独霸中国戏曲舞台长达十年的样板戏也悄然退出,这无疑为张继钢的创作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十一年后,他的作品《元宵夜》在1986年11月的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中获得第一名。自己是一个具有强烈奋斗欲望的人,自己在山西工作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自己有强烈的奋斗的欲望,自己确实如此。自己记得自己每次参加比赛,自己都强烈的渴望着获得第一名,特别渴望、极其强烈。然而这部作品的创意却是源于张继钢偶然翻到的辛弃疾的一首词,词里如梦一般的意境打动了他。辛弃疾的一首词叫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对恋人找了半天找不着了、一块儿看灯找不着了,蓦然回首、在哪儿呢,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今后的很多年里,每当张继钢提起这部双人舞蹈作品都一脸骄傲,不仅因为它刷新了山西舞蹈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数量为零的纪录,更因为它让山西舞蹈在中国舞蹈界里开始占据一席之地。山西呢,我们每次在华北文艺调演的时候吧,见了面总要问嘛,华北、内蒙,还有河北,还有北京、天津,大家聚在一起总要问、说你是哪儿的啊,自己说我是山西的,山西、陕西还是山西,说大山的山、那表情就立即就变了,哦山西,那一口气吧,就是特别不被人瞧得起那种。二十多年过去,张继钢每每想起这场比赛、当时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然后呢,《元宵夜》一跳完以后,就听到麦克风说、十分、十分,十分、九点九分,十分、十分,哎呀、自己的两只手攥着拳,知道吗,然后最后那个分数,自己就知道肯定是第一名的分数嘛,然后你知道自己的手上全是汗水。《元宵夜》的获奖让舞蹈界的前辈们开始对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刮目相看。

1980年代之后的中国舞蹈已经有意识地摆脱政治的羁绊,开始了对人性与生命的探求。1986年,二十八岁的张继钢因为作品《元宵夜》在中国舞蹈界崭露头角。一年后,张继钢和同事共同创作的作品《黄河儿女情》诞生。正是这部作品开创了张继钢质朴、凝重、宏阔、豪放的舞蹈风格。应该说《黄河儿女情》开了一代表现民间、民俗文化的一台先河。四年前的1983年,即将去日本演出的张继钢去山西蓟县壶口瀑布采风,第一次见到了黄河。苍凉、气魄、不可一世,充满了英雄主义、不可阻挡,黄河壶口瀑布直泻而下,而且溅起的泡沫在阳光底下形成的五彩斑斓的光芒都有十几丈之高。哎呦,自己觉得太兴奋了。激动的张继钢决定坐船逆流而上,从另外一个方位感受黄河的气势,然而他在沿途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在这一路上,自己看到裸体的船民逆流而上、拉着纤,就在那一路上,自己看到了什么叫扳船、什么叫拉纤、什么叫船工号子,拉纤是逆流而上,那些船民为什么裸体呢,因为两岸根本就无人,就是那么一种苍凉。《黄河儿女情》于1987年在北京首演之后好评如潮,张继钢的名字也开始为中国舞蹈界的同仁们所熟知,在一次应邀给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讲课的时候、张继钢却出人意料地向当时的吕艺生院长提出想要上大学的想法。这是1990年张继钢在北京舞蹈学院的毕业作品之一,作品壮丽、宏阔、坦荡、狂放,有人说它是张继钢生命激情的总爆发,它对于黄土高原人民艰难的生命体验的表现让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开始表达深刻的思想和精神,被视为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一次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