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分类法(首都科学讲堂植物分类学)(1)

植物分类学

- Plant Taxonomy-

植物学分类法(首都科学讲堂植物分类学)(2)

它是什么?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主要研究整个植物界的不同类群的起源,亲缘关系,以及进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也就是把纷繁复杂的植物界分门别类一直鉴别到种,并按系统排列起来,以便于人们认识和利用植物。

是植物学科中

最古老和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分支学科

过去的经典分类大多依据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去分,后来把孢粉形态、地理分布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进去后,有助于进一步对种类的鉴定、植物演化关系的探讨和植物的分类。

植物学分类法(首都科学讲堂植物分类学)(3)

PLANTS

生存在地球上的植物估计有50万种以上(种子植物250000种左右)。要对数目如此众多,彼此又千差万别的植物进行研究,第一步必须先根据它们的自然性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地进行分门别类,否则便无从下手。植物分类学内容由三方面组成,它的研究对象为全世界生活的植物。

主要等级有哪些呢?

植物学分类法(首都科学讲堂植物分类学)(4)

植物学分类法(首都科学讲堂植物分类学)(5)

有关绿色植物命名(包括真菌)共包括12个主要等级(阶元)(Category)。主要分类阶元如下:

门 Divisio或(Phylum)

纲 Classis (class)

目Ordo (order)

科 Familia (Family)

族Tribus(Tribe)

哈钦松被子植物系统图

属 Genus (Genus)

组 Sectio(Section)

系Series(Series)

种Species(Species)

亚种subspecies(subspecies)

变种Varietas(Variety)

变型Forma(Form)

首都科学讲堂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古来的学科,我国的植物在17-19世纪全为外人研究,标本也散布在世界的各大主要标本馆。中国学者到20世纪初才开始本国植物的调查和分类学研究,经过三、四代植物分类学家的艰苦奋斗完成了《中国植物志》,记载中国维管植物3万余种,植物志也于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位于香山脚下的中科院植物所标本馆收藏标本260余万份,是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通过《台纸上的世界》一书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一斑中国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历程和目前面临的困难,已经未来学科的发展前程。书中精选的代表性标本,都是有故事的标本,从标本的采集到研究发表,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甚至是生命的付出。书中也收集了标本的72条用途,可见国际上对标本价值的重视程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分类学的研究。分类学需要有一批热爱这个学课的专业的与业余的人士,古老的学科在新时期仍然会发挥其重要作用。

植物学分类法(首都科学讲堂植物分类学)(6)

张宪春

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首席植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植物学分类法(首都科学讲堂植物分类学)(7)

这里有本好书哦~

植物学分类法(首都科学讲堂植物分类学)(8)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国际代码为PE)是亚洲最大规模的植物标本馆,现馆藏标本约260 余万号,囊括苔藓类、石松类与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另有8 万号种子标本和7万号植物化石标本;并保存着17000 余份珍贵的模式标本。

为什么分类学者都要采集植物、做成标本?标本究竟有什么功能和价值?通过本书对一份份PE馆藏标本的展示和解读,你不仅能了解标本背后的科研故事,还将理解,标本其实是植物的名称与身世的载体。

植物学分类法(首都科学讲堂植物分类学)(9)

作者简介

张宪春: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主任,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蕨类保养委员会主任,Flora Malesiana 基金会董事, Flora of Pan-Himalaya 副主编。

陈莹婷: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科普写作和图书编辑。

杨志荣:博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高级工程师,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和标本馆国际交换管理。

植物学分类法(首都科学讲堂植物分类学)(10)

首都科学讲堂

9:30—11:30(含交流)

地点:首都图书馆B座四层第一影院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88号

(东南三环华威桥东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