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旅行见闻,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辽宁阜新的查干哈达村,这是一个蒙古族聚居村落,里面有很多动人的故事。

蒙古族对联(辽宁阜新的蒙古村)(1)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查干哈达村是一个蒙古族聚居村落,查干哈达村三公里之外坐落着一座雄伟壮观的瑞应寺,它始建于公元1669年,于公元1705年初具规模。由于修建工程庞大,工匠中的赵氏、王氏、包氏3个家族、14户人家被一世活佛恩准在此地落户,以便瑞应寺的日后修缮。随着时间的推移,陆陆续续有20个姓氏的家族迁至此地,形成了现在的查干哈达村。

蒙古族对联(辽宁阜新的蒙古村)(2)

查干哈达村从建村始遵循着长者为尊的传统,由各姓氏中最年长的人组成老人会,村中的大事小情都由老人会民主公决。老白是村里老人会的负责人,也是查干哈达村上一任的村支书。一直以来,老人会奉行这一家有事百家帮的原则,成为村落里的平衡和协调机构,村里一年一度的睦邻节也都由老人会牵头操持。

蒙古族对联(辽宁阜新的蒙古村)(3)

这届惠音巴雅尔睦邻节还有两天就要开幕了,大家开个筹备会。睦邻节上,大到请多少宾客,小到用怎样的碗筷,老人会都要进行细致的商讨。对于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老人会都要提前统计,以便睦邻节那一天,村里不落一人地都能照顾到。哪家老弱病残来不了的,我们给送到家。

蒙古族对联(辽宁阜新的蒙古村)(4)

寻找食物不如寻找团结,寻找财物不如寻找友谊。老徐家对邻里之间的家训比较浓厚。邻里之间亲如兄弟,有这个家训。这就是他们家的家训。它们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什么呢?上联是吉祥幸福的家庭,下联是和谐向上的住所,横批是幸福邻里。

蒙古族对联(辽宁阜新的蒙古村)(5)

对联虽然贴在门上,却早已成为查干哈达村人印在心中的守则。白宝山告诉我们,像这样的家训、对联,查干哈达村家家都有,内容各不相同。有讲孝敬老人的,有讲兄弟团结的,更多的是讲邻里和睦的。几百年来,对联年年贴,内容却始终如一。

蒙古族对联(辽宁阜新的蒙古村)(6)

我们再看这一家的对联,上联是幸福永恒的夫妻,下联是阖家致富的伴侣。对联上贴的是夫妻和睦,而这对夫妻却曾经离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7年前,妻子不顾丈夫反对开饭馆,结果赔光了全部的投资,丈夫一气之下提出离婚。

蒙古族对联(辽宁阜新的蒙古村)(7)

妻子回忆,这开饭店又赔进去这么多钱,我一年在外头打工也挣不了那么多钱。这日子过不了了,没法过了。吵了以后他说得了吧,那就不跟你过了。我说不过就不过吧!对对对!他跟我生气,我本来心情也不太好,我也不想赔钱啊!都为了这个家,想挣点钱,谁也没想到会赔钱啊!

蒙古族对联(辽宁阜新的蒙古村)(8)

我娘家离这儿有25公里吧,老白书记去了好几趟。你回来吧,家里一年多也没扔过。老头、老太太也都给你守着家,给你干着活呢,还是回来吧!老人会的负责人白宝山苦口婆心地劝和了齐秀珍夫妻俩,使得他们破镜重圆。复婚后,夫妻俩齐心协力经营了村里第一个农家院。妻子负责掌勺,丈夫招呼客人,两个人妇唱夫随,生意蒸蒸日上。

蒙古族对联(辽宁阜新的蒙古村)(9)

妻子开心地说,去年我们家那个房子老破了,都要塌了,就是那个土房子。都快塌了,都不行了,去年又新盖的房子。这房子正房、厢房,去年院落一起下来,现在已经花了二十七八万了。日子越来越好,齐秀珍夫妻俩也真正懂得了家和万事兴的道理。每年贴对联的时候,他们也把夫妻和睦作为家训中最重要的一条,贴在自家的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