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报》创刊号
《语文报》是在改革开放汹涌澎湃的初潮中崛起,也是在改革开放摧枯拉朽的洪流中不断嬗变和日益壮大的。自1981年问世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渐次深化和拓展,它不仅奇迹般地确立了自身层级鲜明的品牌体系、独具特色的品牌价值和广泛持久的品牌影响,而且积极参与并有力推动了中国语文教育改革以及语文出版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传奇源于梦想
1980 年,改革开放的曙光已经开始照亮整个中国的天空,唤醒了每个中国人久孕于心的梦想。
这年深秋,红叶翩飞的北京香山,全国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会议正在进行。会上,时任山西师范学院(1984 年改名为“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教学通讯》主编的陶本一 和时任浙江杭州大学《语文战线》主编的张春林,在党的“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号召鼓舞下,在 86 岁高龄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虽临夕死,犹欲朝闻”的精神激励下,一种“应该为中学生做点事,应该为发展语文教学事业做点事”(陶本一语)的崇高责任 心和神圣使命感油然而生,“两人合计着调动两刊的社会资源,团结各地的教育精英,编一份面向中学生的,让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结合的报纸”(张春林语)。
他们商定,以山西师范学院作为大本营,由陶本一总负责,尽快启动《语文报》的创 办工作。接下来,他们便雷厉风行,与北京西城区教研员陶伯英相约,在北海公园进行了初步的论证;随后为了确保稿源,又紧锣密鼓地在北京、上海、杭州、长春、武汉物色了 一批思想活跃、学识渊博的语文专家,筹建了五个强有力的编辑分部。《语文报》的传奇历史,就这样悄悄掀开了火红的扉页。
1981 年 10 月 5 日,经过几近一年的策划、调研、碰撞、磨合,带着油墨的清香,带 着一批仁人志士的汗水与智慧,带着丰收季节的喜庆气氛,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报名、中国第一份专门为语文学习服务的《语文报》终于问世了!由于它的内容十分丰富鲜活、精彩有趣,同时又采用新颖而独特的16 开 16 版的版式,可以折叠,便于阅读、携带和保存,立即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10月11日,新华社及时播发了“《语文报》创刊” 的电讯稿,《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文汇报》《山西日报》等报纸都转发了这则消息。《语 文报》首期发行量便高达 78 万份,第二年期发行量超过了100 万份,第四年期发行量飙升到198万份,成为当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10种报刊之一。它的读者中,既有中小学师生,也有农民、工人、部队官兵和机关干部,可谓老少咸宜、人见人爱。
对于《语文报》的横空出世,1982年10月,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在北京所举行的《语文报》创刊一周年座谈会上,曾一语道破天机:《语文报》之所以能创刊出版,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人关注、能有这么大的发行量,一句话:是应运而生,是应我们国家改革开放 之运而生,应文化建设大高潮迅猛兴起之运而生。
诚哉斯言!回顾《语文报》诞生之初,中国社会尚处于一种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状 态。“十年浩劫”的终结,使得突然间睁开理性眼睛的人们,特别渴望充实空虚的头脑,解放禁锢已久的思想,实现精神上的新生,曾一度被鄙夷乃至厌弃的学习,终于被认定为做人做事的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是一个学习至上的时代,一个对学习无比尊崇的时代。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们心灵的文化普及读物。
在这样的情势下,《语文报》明确定位于以“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传播语文知识,促进语文教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编辑宗旨,以“大语文”为编辑理念,以“高品位、高质量、实用性加可读性”为编辑方针,这就扣住了时代脉搏,顺应了大众需求,较之后来那些“以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以课程辅导为主要内容”的同类报刊,其价值、功能和作用要大得多,势必会成为中学生乃至社会 各界人士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开阔视野、提高素质的必备文化普及读物之一。
幼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
倘若把破土之际的《语文报》,比喻成一棵在风雨中摇曳生姿的幼苗,那么,如今的 《语文报》,则堪称一株枝繁叶茂、昂首挺立的参天大树。而在《语文报》从幼苗到大树的成长历程中,创新精神无疑就是它不断超越自我、引领未来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创新,正是因为不断的创新,《语文报》才会成为时代的骄子,才会永葆青春的激情和活力,才会开辟出越来越宽广的市场空间!
《语文报》发轫阶段,出版周期是半月一期,1983 年 1 月开始改为周报;报纸开本早期是 16 开 16 版,1989 年 7 月改为 4 开 8 版。当它初步完成了品牌的培育和塑造后,这些年来,又从市场需求出发,进行了四次品牌的延伸和提升: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为了配合小学阶段语文学习,1986年3月, 《语文报》面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试刊出版了《语文报》(小学版),1987年1月正式创刊,1988年更名为《小学语文报》,每期16开8版,期发行量曾高达130多万份。1989年1月,《语文报》成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报,《小学语文报》成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报。1992年,《语文报》又面向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幼年级学生,增出了全色彩印的《小学语文报》(低幼版),期发行量曾高达 50 多万份。
1993 年,为了进一步帮助中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丰厚的素养,语文 报人还推出了《语文报》(扩大版),每期 4 开 8 版;次年更名为《语文报》(七彩月末), 每期4开24版。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 《文汇报》、《新体育》杂志、《大学生》杂志、北京市作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中国社科院、鲁迅博物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出版社等单位的记者、作家和学者,都为其提供过大量优质稿件,故而在部分城市的街头和地铁站,该报曾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二次是 20 世纪 90 年代后半叶。语文教材编写和出版开始打破一纲一本,不再实行全国统编统用。1992 年,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会先后审查 通过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广东 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等 7 家单位出版的九套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 1993 年,又审查通过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 H 版和 S 版小学、初级中学、高级 中学语文教科书。
为了提高报纸的针对性,1996 年,语文报人将《语文报》分为《语文报》(高中版)和《语文报》(初中版),每期均为 4 开 8 版。分版以后,《语文报》(高中版)期发行 量曾高达 100 多万份,《语文报》(初中版)期发行量则曾高达 148 万份。
第三次是 21 世纪初。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语文教材出版更加多元化,形成了百花 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高考彻底告别大一统,实行了分省命题,中考命题权也由省级向地、 市级大面积下放。而在教辅类报刊界,由于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结构,不同区域的经济、教育、文化水平,都有着天然的差异,新课改的启动,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差异,分版于是便成为一种普遍的无奈选择。
当其他教辅类报刊跑步跨进分众化时代,配合不同教材、不同年级乃至不同区域争先 恐后地分版,报刊品种和成本巨量增加之后,语文报人并没有任由市场的牛鼻子牵着偏离自 己的方向,直到2003年1月,经过充分调查和周密论证,才增出了《语文报》(高考版)《语文报》(中考版)《语文报》(教师版)《语文报》(故事版)《语文报》(故事版)2004 年1月改为《语文报》(文科综合版),每期均为4开8版;同时将《小学语文报》易名为《语 文报》(小学版),将《小学语文报》(低幼版)易名为《语文报》(低幼版),前者每期4 开8版,后者每期4开4版。到了2006年9月,则慎之又慎地将《语文报》(初中版)分成 初一(七年级)版、初二(八年级)版,每期均为4开8版;将《语文报》(小学版)分成 三四年级版、五六年级版,每期均为4开4版。最近一次是2008年9月,将《语文报》(高中版)分成高一年级版、高二年级版,每期均为4开8版。
在这个阶段,虽然报纸一再细化,语文报人却从未忘记自己所肩负的传播民族文化、倡导素质教育的使命,他们继续殚精竭虑引导着市场、培育着市场、开拓着市场,故而报 纸期发行总量才能长期保持在 500 万份左右。
除此之外,2000年7月,语文报人还尝试在澳大利亚创办了《语文报》(海外版); 2003年1月,又在美国创办了《语文报》(北美月刊),《语文报》(海外版)则更名为《语 文报》(大洋洲版)继续出版,为推广华夏文明、推动汉语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国 家对外汉语领导小组办公室应邀担任其指导单位,《语文报》(北美月刊)还被美国大学理 事会列为AP中文考试唯一推荐的辅助读物。两种杂志化报纸在海外市场的登陆,虽然步履维 艰,最终不得不因故停刊,但这种有益的探索,标志着语文报人已经树立了全球化的战略意识, 开创了教辅类报刊走向世界的历史先河。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2008年 6 月~ 7 月,语文报人为了帮助孩子们从小写好汉字,传 承祖国的书法文化,推出了中国第一份全色彩印的手写报《语文报》(书法版)试刊号, 每期 4 开 4 版,该报目前已成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报,由著名硬笔书法家庞中华担任名 誉主编;为了引导中学生真正走出课本,走出题海,让阅读成为心灵的美妙享受,语文报人又推出了专门为中学生量身打造的全新课外读物《语文报》(青春阅读)试刊号,每期 4 开 24 版,熔青春气息、人文情怀、时尚元素于一炉,可谓“青春时代的精神盛宴”; 为了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倡导“为大而学、为学而大”,语文报 人推出了中国第一份大学生人文报纸《语文报》(大学人文)试刊号,每期 4 开 16 版, 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担任指导单位,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扬州大学、武汉大学等一批著名高校也都先后承诺担任编 委单位。这是三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品种,2008 年 9 月,它们的正式上市,给《语文报》 这个品牌镀上了更美丽、更珍贵的亮色!
第四次是 2011 年至今。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语文报社率先垂范,成为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2011 年 8 月,报社与中国移动山西分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国内 首个手机语文学习产品——《语文报》(手机报)。从诞生之初起,手机报就定位于面向 学生及家长,集语文备考与语文能力提升于一体,紧扣语文学习的规律,让学生在轻松、便捷的阅读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掌握方法、提升素养。
2013年5月,《语文报》(手机报)成为“校讯通”集团产品的增值服务项。2014年1月, 报社与中国移动山西分公司签订了《山西移动校讯通“语文报”CP 引入合作协议》,《语文报》(手机报)正式成为山西移动校讯通业务 CP 合作方,为小学到高中学段的 200 万 校讯通用户提供专业语文辅导。同月,《语文报》(手机报)全国版正式上线并在全国范 围内发行。2015 年 3 月《语文报》APP 客户端正式在山西省校讯通客户端上线运行。2016年 1 月,我社同中国移动天津分公司合作开发的《语文报》(手机报)天津版正式上线,特邀天津市一线名校名师和教研室专家参与产品策划、栏目设计并亲自撰稿,为天津地区 的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语文学习辅导。截至目前,《语文报》(手机报)的个人付费用户 已遍布全国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月平均订阅用户数逾 15 万。集团用户覆盖山西、 山东、河南、广东及天津 5 个省(直辖市),用户总数逾 3000 万。
迄今为止,在风生水起的创新过程中,《语文报》已经由一张报纸裂变成三大系列 17 个品种:第一个系列包括《语文报》(一年级版)《语文报》(二年级版)《语文报》 (三年级版)《语文报》(四年级版)《语文报》(五年级版)《语文报》(六年级版) 《语文报》(初一(七年级)版)《语文报》(初二(八年级)版)《语文报》(中考版) 《语文报》(高一年级版)《语文报》(高二年级版)《语文报》(高考版)《语文报》 (教师版);第二个系列包括《语文报》(书法版)《语文报》(青春阅读);第三个系 列包括《语文报》(手机报)和《语文报》APP 客户端。显然,这是一个层级分明、多彩 多姿,读者可以各取所需的品牌体系。有了成熟而完善的品牌体系,《语文报》这株参天大树,无疑就会奏出一阕更其高亢雄壮、振聋发聩的时代交响曲!
“大语文”理念:领素质教育之风骚
《语文报》的编辑理念是“大语文”,这种超凡拔俗、经久弥新的理念,是《语文报》 最独特的品牌价值和最突出的品牌魅力。38年来,《语文报》一直坚持不懈地研究“大语文”, 倡导“大语文”,推广“大语文”,对全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和语文出版业,都产生了长 远而深刻的影响。
“大语文”这个术语,是张春林在《语文报》1981年第2期发表的专栏文章《从“大粮食” 说到“大语文”》中率先提出的。目光犀利、胸怀天下的陶本一随即便把“大语文”确定为办报、 办刊理念。那时,在语文报人的心目中,就形成了“大语文”理念的雏形:语文学科的终极 目标是育人益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
到了新世纪,语文报人又明确强调:以“大语文”为办报理念,既要尊重语文学科的 基本特点,熔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炉,又要把握教材的学习方法和考试的命题走向,做到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研究考试、超越考试,还要提倡课内、课外相结合,小课堂、大课 堂相结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境中和机动灵活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由此可见,“大语文”的核心,就是倡导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它不仅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也符合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不仅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也符合语文考试的改革取向,更符合青少年全面发展、长足进步的内在要求。
这些年来,在《语文报》的影响下,“大语文”已经成为广大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共识。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曾经指出,“大语文”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一再强调,“新课标”在课程建设上,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1983 年起,语文教育家张孝纯还领军在 河北等地开展了多年如一日的大语文教育实验。现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各种报刊、书籍以及网络中,有关“大语文”的论文、教学设计、训练题,更是不胜枚举。
正是由于坚持“大语文”,《语文报》刊登的《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一把炒米》 《一只鹭鸶》《把刀插在朋友的肋上》《只爱一点点》《人生的阳面》《父亲来信》等作 品,多次被《读者》《青年文摘》《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儿童文学选刊》《今晚报》 等报刊转载;《读书乐,乐读书》《夏》《全国 137 家中学生文学社致〈语文报〉读者的 公开信》《墙,推倒了就是桥》《泥土的朋友》等作品,甚至被先后选入中小学教材和读本。 正是由于坚持“大语文”,尽管语文报人从来不屑于猜题押宝,但每年中、高考结束 后,广大读者就会发现,《语文报》系列报纸的内容,都与中、高考试题发生了惊人的对接:1991 年,《语文报》刚刚刊出《世间最美的坟墓》赏析文字,当年的高考试题恰巧选用了 茨威格这篇名作,一时人们口耳相传,说什么高考题泄密了;1998年高考试题中的小作文, 要求考生补写中间情节,而《语文报》1998 年 6 月 16 日就刊出了《补写情节》一文,题 型与高考题型如出一辙……2016 年高考天津卷所选的《登裴秀才迪小台》、2017 年高考 全国Ⅲ卷所选的《我们的裁缝店》等阅读材料,均曾刊登于《语文报》。全国各地中考试 题与《语文报》的对接,无论是在语言知识和运用方面,还是在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方面, 抑或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其深度和广度更是十分罕见。仅以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为例, 湖北黄冈卷所选的《母亲河的自述》,湖北襄樊卷所选的《访兰》,湖北荆州卷所选的《关爱我们共同的母语》,云南昆明卷所选的《谁来报告春的消息》和《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 东西》,湖南永州卷所选的《成全一棵树》,贵州铜仁卷所选的《谈生命》,江苏南通卷 所选的《感动是一种养分》,江苏常州卷所选的《我的四季》,山东济宁卷所选的《假如 你想做一株腊梅》,山东聊城卷所选的《爱滋病概述》,甘肃兰州卷所选的《生命的化妆》 等阅读材料,均曾刊登于《语文报》……近年来,伴随着中、高考命题的日益地域化,《语 文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成为中、高考命题的重要资源库,全国各地许多师生和专家为此 一再断言:如今的语文考试,考的就是“大语文”!
正是由于坚持“大语文”,《语文报》才不像许多教辅类报刊那样跟着教材和考试亦 步亦趋,大搞题海战术,而是着眼于学生素养的提升、人格的建构、创造力的激发,为青 少年读者的健康成长和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当年它的许多小作者和小读者,如今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诸如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黎瑞刚,新华社原音像中心主任、北京金汇金投资有限公司董 事长景旭峰,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凤凰周刊》执行主编师永刚,著名电影导演江小鱼,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洪烛,中国网球公开赛首席执行官段钢,民进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毛梦溪,文化活动策划人张华夏,青年作家、诗人和学者如田晓菲、任寰、伊沙、段华、雷霆、周瑟瑟、韦敏、邵文杰、马萧萧、晓波、何葆国、徐润、南岛、 半岛、左春和、唐荣尧、吴茂盛、安武林、肖铁等,学生时代都是在《语文报》崭露头角, 后来才走上文学之路的,至今提起《语文报》,他们仍一往情深。
20世纪末以来,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拉锯式的鏖战中,一些竞争对手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先是大打“小语文”牌,说什么“大语文”不实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启动后,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他们又说什么“大语文”过时了,现在要的是“‘新课标’ 语文”。对于“大语文”,一代又一代语文报人却从来没有动摇过、怀疑过。因为语文报 人坚信,在如今整个传媒业特别是教辅类报刊越来越同质化的时代,“大语文”依然是《语 文报》在市场上领素质教育之风骚,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从而继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