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1 10:3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郑培庚 通讯员 俞劲松 柳燕

“沐舜王遗风,览灵山秀水”是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的美誉,这里有覆盖全部村庄的邮政普遍服务。“孙岙邮路”是王坛镇的其中一条邮路,服务周边上万人口,自70年代就一直沿用此名,2015年邮路改革合并成为现在的“喻丹邮路”。一条乡村邮路,三代人传承接力,见证着乡村的时代变迁。

藏在市井里的柯桥老街(绍兴故事四十载)(1)

邮包的传承(从左到右:张金礼、张建国、黄建桥)

张金礼:七十年代的“流动钟表”

1971年,年满18岁的张金礼成为了绍兴市邮电局王坛邮政所孙岙邮路一名普通的乡邮投递员。“我时常拿出珍藏的工作服看一看,把我的几顶邮政大盖帽擦一擦,把以前投递路上的老照片翻一翻,回想起自己半辈子都交给了深山邮路,觉得意义非凡。”张金礼回忆起自己的投递生涯满是感概。

藏在市井里的柯桥老街(绍兴故事四十载)(2)

70年代的孙岱邮路,是半自行车半步班邮路,邮路上涵盖14个村,1万多人口。其中有2个村坐落于高山上,无法通基耕路,3个村在半高山村,自行车无法到达,都需步行才能到达,整条邮路需要花上6个小时左右。

那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村民购买生活日用品都要到王坛集市上,而农村的交通还相当落后,道路坑坑硅硅,泥泞不堪,出行很不方便。大部分村民家还没有电话和手机,老百姓和外界的联络主要依靠信件、电报,获取外面的信息也要依靠广播及报纸,因此邮递员很大程度上起到连接村内外的纽带作用。

在八十年代的农村里,手表时钟还是奢侈品,村民的时间概念还不是很强,但是只要每天张金礼到达村口,响起“钉铃铃、钉铃铃”清脆悦耳的自行车铃声,村民们就会知道“噢、投递员到了,现在应该是几点钟了,该做什么事了”。原来,张金礼投递途中送信到各个村的时间前后不会超过10至15分钟,除了休息天,天天如此,“全心全意,使命必达”,多年投递练就了张金礼如时钟一般的准时。因此,张金礼被当地老百姓喜称是“流动的钟表”。

藏在市井里的柯桥老街(绍兴故事四十载)(3)

20年的投递岁月,6000多天投递日子,3辆邮政自行车和 40多双解放鞋见证了42万公里的邮路印记,这些里程足可以走上33回长征,绕地球赤道10圈。张金礼正是凭着这份对邮政事业的无限热爱和热情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喜爱和认可,成长为八十年代孙岙邮路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也曾多次荣获浙江省邮政系统先进个人和优秀投递员称号。

藏在市井里的柯桥老街(绍兴故事四十载)(4)

张建国:九十年代的“绿色信使”

1991年,年轻的张建国作为张金礼同志的接任者成为了孙岙邮路投递员,那一年张建国刚刚年满19岁。作为地地道道的王坛镇农村山里人,张建国他熟悉村里大大小小的山路,对当地村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友谊。在他眼里,头戴邮政帽,身披邮政绿,是一件让人无比自豪的事。

“刚刚成为投递员,我满是新奇,也愿意学习。经过老一辈投递员们的‘传帮带’式的教导,我很快就适应了投递生活,真正当起了村民们的‘绿衣使者’。”张建国说起过去的投递生活,依旧热情满满。

到了9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形势红红火火,王坛镇农村群众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邮路上各村年青人外出打工创业的特别多,村民家庭条件也富裕起来了,家庭电话也普及起来了,农村村村都通了基耕路。地方政府对乡村进行了撒乡并镇,农村大部分家庭都是留收老人和小孩子,他们到镇上缴电话费、办事、买东西一个来回要大半天。“小张,有没有办法帮我镇上带点药啊”、“小张,能帮我缴话费吗?”……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希望张建国帮忙,于是他自己想办法买了辆嘉陵摩托车代替原有的自行车进行投递。慢慢地,他在认真投递各类信报等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始主动问乡亲们有什么需要帮助。记得当时为乡亲们代缴电话费,每月为孙岱邮路上的村民代缴电话费高达3百多笔,捎带日用品、种子、药品更是常事,但是张建国从不嫌烦,一一办好。再到后来,当地村民开始委托张建国代办存取款业务,他们完全信任他,把他当成最知心的人。据统计,张建国的当年个人储蓄揽储达到280多万,被当地群众喜称为“流动的邮政储蓄代办所”。

藏在市井里的柯桥老街(绍兴故事四十载)(5)

黄建桥:永不退色的“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邮政要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宗旨,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用邮需求。孙岙邮路,就是一条有着“红色基因”的邮路。

黄建桥于2011年加入投递员队伍,作为“红色基因”邮路的传承者,他不仅学习老一辈投递员们的工作精神,而且不断与时俱进,掌握更多的邮政服务内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宗旨。

随着电子商务业蓬勃发展,网上购物成为了老百姓新的购物方式,包裹也与日俱增。为更好做好普遍服务惠及百姓,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全省邮政所有村都建立了村邮站,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各项缴费、助农取款、寄信寄包裹等业务;积极构建邮政农村电商体系,积极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因此,传统的农村投递业务有了很大变化,绍兴邮政因地制宜地对农村邮路进行了调整,把原有孙岙邮路(14个小村)丹家邮路(5个小村)合并为喻丹邮路,对投递员也进行了私车公助,邮件少时用摩托车,多时用私家车进行投递,黄建桥有幸作为整合邮路的接任者之一,开始负责喻丹邮路的投递工作。

藏在市井里的柯桥老街(绍兴故事四十载)(6)

“如今,我开上了汽车送邮件,比以前投递起来方便快捷多了。但是对于像丹家村的邮件,一遇上雨雪天我还是要走路上山,山上很多村民等着快递呢。”黄建桥负责投递的内容比以前更多了,线路比以前更长了。他每天60—70公里的投递路,基本是骑车送件,如果邮政小包摩托车装不下的话,就开汽车。而在山区投递则更加困难些,如果遇上雨雪天,山上的道路会有不少积雪,十分湿滑,邮车只能停在山脚下,黄建桥就会独自带上包裹步行上山进村投递。

藏在市井里的柯桥老街(绍兴故事四十载)(7)

邮政投递的道路变得越来越宽,交通工具也由原有的半步行半自行车投递转变到摩托车投递,直至半摩托车半汽车投递,邮政投递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也在不断改变,但是党赋予投递员“人民邮政为人民”的红色宗旨永远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