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爱武

我的家乡是鲁中平原一个叫弥勒的村子。多年前,我还是个小村姑的时候,家乡是远近有名的产棉区。大约从谷雨那天,我的乡亲们开始为种棉花做准备。

依稀记得大人们殷勤地侍弄种子的情形:大约在播种前半月,村里的女人会选择一个晴好的天气晒种子。那时,守着种子的女人会坐在树荫凉里,边做针线活边聊天。当种子晒到一定程度,人们会把种子转移到靠近水的地方,拿出自家的铝盆、瓦盆,把种子浸在水里。我记得种子入土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用药拌。

当家家户户拌药的时候,那个不大的村子里,空气中氤氲的都是药水的气味。我不知道那药的作用,问奶奶,奶奶使着一贯开玩笑的语气说:“怕你偷吃种子。”我十分当真地问:“种子可以吃吗?”奶奶边捡着麦子里的沙粒边头也不抬地说:“当然能吃啊,生活困难的时候,有人碾碎了蒸窝头吃。咱们有时吃的棉籽油也是棉花种子榨出来的。”看到我疑惑的表情,奶奶拍了一下簸箕说:“傻孩子,拌药是怕地下的虫吃啊。”

种棉花是个累人的活。 种子下地之后,乡亲们会覆上大片的塑料薄膜。待到芽儿破土,乡亲们会把芽儿上方的薄膜捅个小窟窿,那芽儿几天的时间就从那个小窟窿里钻出来,开始是豆粒大的一点绿,几天的时间,那绿就覆盖了地面。

从种子发芽开始,为了保护种子免受蝗虫的侵袭,乡亲们开始一遍一遍地喷药。喷药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那么热的天,身后背个喷雾器,喷雾器里装满了混合着药剂的水,我没有背过装满水的喷雾器,但估计份量不轻。喷雾器一开,药味扑鼻而来。我多次听说有的乡亲在喷药的时候晕倒,不知是药物中毒还是天热中暑。

以我当时的年纪,根本体会不了乡亲的苦楚。事实上,从我十岁那年开始,春节一过,我便开始盼着乡亲们侍弄棉花种子了。原因很简单,我家的地紧靠着军家的地,只有乡亲们种了棉花,我才能够在棉花收获的季节听军讲故事。

麦收时节,一株一株的棉花杆儿长得粗粗壮壮,白的、粉的棉花次第开放,引得蝶飞蜂舞,田野里热闹一片。落花之后,小小的棉桃赚足了乡亲的眼球,那小小的棉桃盛着满满的希望啊。待到棉桃长大、 “开嘴”的时候,雪团似的棉花点缀在绿叶红花间,又是一番景观。

那年,一个艳阳高照的秋日,我和姐姐去地里摘棉花。当姐姐去地头喝水的时候,我感到背部被什么东西重重地敲了一下,我惊讶地回过头,只见缀满棉桃的棉枝随风摇摆,哪有人的影子?我回过头,又开始摘棉花,后背又被重重地击了一下。我近乎恼怒地再次回过头,看到了一个男孩子写满阳光的笑脸,是军。那个年代、那个村庄,男孩和女孩是互不理睬的。看到他,我迅速回头。他笑着喊了一声我的名字,问我:“听过咕咚的故事吗?”我摇了摇头。他说,“我给你讲吧。”

我从小喜欢听故事,在我们那个村子里是出名的,先是缠着奶奶讲她看过的戏,又缠着来我家串门的奶奶们讲她们的见闻,等奶奶们肚子里的东西掏的差不多了,我开始缠着在城里供销社上班的二大爷讲故事,二大爷喜欢看书,他的故事,总也讲不完。

因为故事的诱惑,我放慢了摘棉花的速度等他赶上我给我讲故事。在故乡辽阔的天地间,在飘着白云的蓝天下,我和那个少年边摘着雪白的棉花边谈笑风生,《咕咚的故事》《屋漏》…..他的故事、他对故事的描述常常逗我笑的前仰后合。讲完了书上的故事,他竟指着天上飘动的变幻的云彩讲起了天山的故事......

骄阳当空,因了他的存在我感觉不到秋老虎的厉害。在酷暑下,我们的笑声传出很远,偶尔,他还会找到一些野生的果子给我吃。

那个时候,我感受不到劳动的艰辛,我双手愉悦地采摘着一团团雪白的棉花,我善睐的双目时不时地抬起来张望着那个令我心仪的少年,我的心一会柔软的像摘在手里的那团棉花,一会轻盈的像天边的那朵白云。

我小小的心里存着一个疑惑:他的故事怎么那么多?

有趣的是,那个喜欢给我讲故事的少年,只要离开了那片棉花地,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村庄里,他看到我好像陌生人一样。

这让我更加向往那片棉花地。

后来,那个少年成了我村十几年里第一个大学生。他走后,我也因为求学的原因离开了我的村庄。

前几年,偶然和母亲谈起村里的棉花产量,母亲告诉我,我的村里种植棉花的越来越少。我惊问母亲原因,母亲轻描淡写地说:“种棉花太累人,收入又不好。”

以后的日子,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么大片的棉花田。我因此更加神往那曾经的蓝天白云,曾经雪白的棉花,曾经淡红的花,曾经野生的果子,曾经的那颗少女的心。

稻田里的雨中泪(棉田里藏着的心)(1)

作者简介:杨爱武,笔名阿弥。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青年作协会员,市青年作协常务副主席,《淄博晚报》专栏作家。文章散见于《淄博财经新报》《文学现场十年》《淄博声屏报》《青岛早报》《北京青年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山东画报》《农村大众》等省内外报刊,多次在各级征文中获奖,有散文集《石榴花开》出版。多年来喜欢在名著里徜徉流连,以文字记录生活,在写作里不断修行,希望逐步完美自己。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