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选择,我会生活在中国的宋代。”

在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眼里,宋代是一个繁荣和令人向往的朝代。

国学大师陈寅恪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两宋之中国,一方面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一方面又在经济、科技、文化、娱乐等领域领先于世界。

两宋气韵,有动荡,有忧患,也有如《清明上河图》一般的绝代风华。

生活在宋朝是否幸福(我会生活在宋代的泸州)(1)

▲▼《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生活在宋朝是否幸福(我会生活在宋代的泸州)(2)

「宋时酒楼分为正店和脚店两种,区别在于前者有酿酒权。 图中脚店檐下两侧还挂有“天之”“美禄”两块牌子」

古时候,水运通达之处,则必贸易昌盛,经济繁荣。

对于地处“西南要会”,又独得长江与沱江之川江码头滋养的泸州来说,宋时王朝所留下的印记之深,“造极”之盛,于泸州最为鲜明。

在泸县的宋代石刻博物馆里,有一条穿越时光的“宋街”。

这条街道复制于文献史料、石刻及宋时民间习俗。在宋街上行走,茶楼酒肆,勾栏瓦舍,月色透窗,仿佛千年时光流转,倏忽近在眼前。

生活在宋朝是否幸福(我会生活在宋代的泸州)(3)

▲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

北宋建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逐渐增大,慢慢形成了专业的演出空间场所以及专门的商业游艺区域——勾栏瓦舍。

瓦舍,又称为瓦市、瓦肆等,原是临时集合、以演艺的勾栏为中心的集市,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大型演艺场所,也是各种娱乐场所的统称。

瓦舍里用栏杆围起来专门表演节目的地方,便是“勾栏”。

从泸州发掘的大量南宋石刻来看,泸州的农业、工商业之繁荣,市民阶层文娱游乐生活之丰富,虽比不得汴京之盛,却也足以令世人对那个年代浮想联翩。

生活在宋朝是否幸福(我会生活在宋代的泸州)(4)

地理上,泸州控扼三江两河(长江、沱江、岷江、永宁河、赤水河)之要冲,交通上是云贵川通衢之地。

《宋会要辑稿》载,宋徽宗诏云:“泸州西南要会,控制一路……可升为节度,赐名泸州军”。

生活在宋朝是否幸福(我会生活在宋代的泸州)(5)

▲泸州老窖博物馆藏

“西南要会”的地位,让宋时泸州,充满了烟火气。

在泸县石刻里,记录着宋时人物、建筑、家具以及各种动植物图案,也有人文、舞蹈、服饰、风土人情,如《妇人启门图》《勾栏》等,颇具川蜀人文风情。

瓦舍之内通常设有酒肆、茶坊、食店、摊铺、勾栏、看棚等。

勾栏作为商业性演出的舞台,则是“百戏杂陈”,每天都会表演各种精彩的文娱节目,包括杂剧、滑稽戏(类似于小品)、说书、舞旋、演奏等。

生活在宋朝是否幸福(我会生活在宋代的泸州)(6)

▲宋代花卉石刻展现了当时泸州流行的插花艺术和审美品味

泸县宋代石刻,是宋代历史的真实写照。

当地出土的建筑构件类石刻中,主要有仿木结构的斗拱和门。

斗拱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独具特色的构件系统,主要作用就是承重且兼有装饰效果。出土的门也分单扇门和双扇门。

而在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里,有身穿飘逸服饰、气质灵动优雅的飞天石刻,也有头戴钢盔,身披战袍,手执兵器,脚踏祥云的武士。

有穿着大袖袍衫、头戴帽子、风姿绰约的男侍,也有手持注子,头戴软脚花冠,面部丰满,身穿圆领窄袖襦和长裙,束腰革带的侍女。

生活在宋朝是否幸福(我会生活在宋代的泸州)(7)

▲南宋高浮雕持花女侍石刻 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藏

除了衣着时尚有品位,宋时泸州人也极善美食制作。

他们会在饭前先吃果品,再上下酒菜,配合传统节日更有饺子、汤圆等各类美食,生活极具仪式感。

比如在端午节时,泸州人会亲手制作“百草头”,就是将菖蒲、生姜、杏、梅、李、紫苏等切细丝,加盐晾干或者加糖、蜜浸渍。

这些不仅是可口的美食,也有延年益寿的寓意和吉祥之意。

泸州纳溪区所产的纳溪贡茶在宋朝时也已是声名远播。

篆刻在清溪河河道石壁上的“二月茶”三字,就是北宋文人、书法家黄庭坚在纳溪品尝二月早茶后留下的墨宝。

生活在宋朝是否幸福(我会生活在宋代的泸州)(8)

▲历经岁月变迁,似乎仍能看到当年的繁华

作为西南交通要道,又有川江码头独有的市井文化滋养,泸州在两宋时期城市繁荣,商业和手工业兴盛,民间文化空前活跃。

这些市井烟火气息便弥漫于歌舞酒楼、勾栏瓦舍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