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京智库春季峰会。图/新京报
新京报讯(记者肖隆平)5月29日,在2022新京智库春季峰会“城市之策:京津冀对话粤港澳,世界级城市群的机遇和挑战”主题论坛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发表了主题为“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与创新机制的研究”的演讲。
在演讲中,仇保兴表示,都市圈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应该从经验、问题、目标三个导向进行具体分析。同时,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本质上是“圈”内的“发展极”,即“圈”内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协同,只有“圈”内各城市协同发展了才能构成都市圈的协同发展。
发达国家都市圈值得借鉴的经验
仇保兴认为,通过总结国外,尤其是英国、法国和日本这些国家都市圈的发展,有一些经验值得借鉴。比如,搬迁到新城的机构,激励政策要尽快明确,并且要具有连续性。连接新城的快速轨道交通需尽快启动建设。新城建设协调机构必须要有高规格与务实的态度。这是运行的关键。
同时,搬迁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既要高端前沿,又要注重相互的协同性,以利于形成集群效应,以及相互交叉的强化效应。新城的基础设施要贯彻绿色低碳微循环概念。要通过立法减少新城建设的不确定性,保持可持续性投入。新城要具备比老城更优质或者同等的公共资源,更优惠的政策以聚集人才,并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
那么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呢?
仇保兴表示,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北京周边有很多中小城市,相比2011年,2019年人均GDP占比较北京下辖核心区上升的仅有大厂、涿州和固安,持平的有丰宁和涞水,剩下的更多城市是在下降。上升的城市中,固安是有大兴国际机场带动,大厂是距离北京通州比较近,涿州是因为雄安建设,人口增加了。这说明环京新城的建设还有一些短板。
而交通网络不畅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比如,从北京到京津冀土地余量最多的滨海新区,理论上来说,北京直达滨海新区只要半个小时左右,但现在通常高铁都需要先到天津市里,再到滨海新区,这样就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如果能从北京直达,这对滨海新区来说,可能就是完全不一样的辐射效果。
同时,面对的挑战还有产业人才迁移问题。仇保兴介绍,本来许多人才应该在京津冀都市圈内部“消化”,但是北京的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迁移,大部分却是迁到了南京、苏州,甚至海口等京津冀以外的城市,很少到天津(河北)。这就说明北京产业(人才)的迁移过程完全没有兼顾地理环境影响。这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产生的一个很大矛盾”。
京津冀协同可以这么做
仇保兴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有四大引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这四大引擎的功能分布是互补的,而且第二梯级城市(如东莞、佛山和珠海等)能力都比较强,所有的要素外溢、扩散,比如人才、技术等,都能在大湾区内部顺利实现对接。而北京的高新技术流动则要跨区流动,“这也是为什么中央提出要把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成为京津冀地区中等城市的现实原因。”
要实现这些发展目标,仇保兴表示,这就要实现京津冀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以及补齐医疗和学校资源的短板。这也是《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22年工作要点》规划做好的重点工程。
具体而言,仇保兴建议,京津冀三地要明确二三圈级城市协同发展的路径,比如说京张,通过康体新城的发展、冰雪运动线路开启发展带的升级之路。再如建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三县的协同发展带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需要创新机制,这些要落实到一些改革措施上。”仇保兴说,比如建立环京城市营商环境评价奖励机制。京津冀地区的营商环境差别很大,一些小城市虽然比较落后,但是营商环境不佳。这种机制在北京已经建立起来,在津、冀地区也可以考虑建立起这种机制。
最后,仇保兴还建议,通过合理的医疗、教育资源分配,提升京津冀部分落后地区的人居环境,并形成一种有效的发展机制。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推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编辑/李潇潇
校对/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