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史记·》

“稍蚕食诸侯”指的就是秦昭襄王时代的“远交近攻”政策,它是范雎献给秦昭襄王的,其政策核心就是“蚕食”: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秦昭襄王为什么没能统一(秦昭襄王为何要采取)(1)

战国初期地图

有的人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秦国不直接联络自己的邻居韩赵魏三国一起去攻打齐国、楚国这些强大国家呢?反而去联络最远的齐国、燕国,攻打距离自己最近的邻居韩赵魏呢?譬如要是在长平之战中,秦国联合韩魏两国一起攻打赵国,那么赵国无疑就会成为七国之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了。

这样的困惑不是没有道理,毕竟“远亲不如近邻,远水救不了近火”,联络一个千里之外的国家远不如联络一个和自己的国境接壤的国家来的划算和现实。但尽管理论是这么说,但秦国面临的形势却有所不同,两个方面的原因:

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

秦国在政治上面临的困局

秦国的困局来自于它的强大,这是秦孝公励精图治与商鞅变法一起努力带来的结果。秦国的强大改变了春秋的格局,从之前的春秋争霸悄然转变为“事秦”和“抗秦”的局势,何以见得呢?苏秦游说诸侯合纵,这就是抗秦的表现,张仪游说诸侯,瓦解合纵,这就是事秦的表现。

秦昭襄王为什么没能统一(秦昭襄王为何要采取)(2)

战国中期地图

秦国的强大让山东六国各怀心思,摇摆不定,但它们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不愿看到秦国的崛起和强大,实际上它们也不愿看到任何一个诸侯的崛起。苏秦合纵六国之后,秦国被阻挡在函谷关里十五年不敢出关,由此可见山东六国之于秦国的态度。

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於秦。秦兵不敢闚函谷关十五年——《史记·苏秦列传》

秦国想要打破这种困局,只有改变山东六国和自己的政治关系,毕竟铁板一块的山东六国招惹不起,分散的山东六国才能逐一击破。张仪瓦解诸侯,尽管名义上让诸侯们臣服于秦国,但谁都知道秦国还没有真正成为老大,齐国、楚国都有和秦国争雄的资本。

天下局势纷繁错乱,如崛起的宋国也一度打算争雄于天下:

宋康王喜,起兵灭滕;伐薛;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与齐、魏为敌国,乃愈自信其霸——《资治通鉴》

秦昭襄王为什么没能统一(秦昭襄王为何要采取)(3)

齐国消灭宋国后战国版图

消灭宋国之后的齐国也顿时野心膨胀,而楚国也在蠢蠢欲动:

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楚欲与齐、韩共伐秦,因欲图周——《资治通鉴》

乍一看,似乎秦国恰恰最应该和齐国、楚国结盟,上演一出“大鱼吃小虾”的戏码,毕竟这三个国家要是联合到一起,恰恰对诸侯们形成一种“瓮中捉鳖”的攻势,三国一起出力,瓜分中原几乎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但诡异的是,当时没有一个诸侯是这么想的。

因为政治不是这么玩的,尽管从理论上来说,强强联合是最佳的结盟方式,但强强联合的结果就会导致利益分配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力量失衡。实际上秦国并非没有这样操作过,秦昭襄王曾经邀请齐国一起称帝,齐国起初同意了,但仅仅过了两天,齐国就放弃了这种方式。

原因何在?

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发兵以伐桀宋,宋举则楚、赵、梁、卫皆惧矣。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谓以卑为尊也。——《资治通鉴》

秦昭襄王为什么没能统一(秦昭襄王为何要采取)(4)

四处扩张的宋国引起齐国不满

这是当时齐王的谋士苏代给出的建议,秦国着实被算计了一把,齐国让秦昭襄王独自称帝,把秦国推到风口浪尖之上,自己转身去攻打当时气焰十分嚣张的宋国,顺便在诸侯之间还树立了一个正面的形象,因为当时宋国确实不得人心,四处扩张。苏代的建议也让我们看到当时所谓“尊秦”只不过是一句空口白话,每个诸侯国都在谋求自身的强大,秦国在政治上其实就是天下共同的敌人。

这种政治困局导致秦国根本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山东六国的盟友,它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改变自己的立场,维持山东六国在政治上的分散状态,不让它们结盟,对秦国来说就是最大的利好。正犹如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的建议说:

楚彊则附赵,赵彊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简而言之,秦国可以是任何诸侯的朋友,也可以是任何诸侯的敌人。所以,秦国有时有必要和韩赵魏结盟,但更多时候,韩赵魏都是它的敌人,这都是为了打乱山东六国结盟的可能,秦国才能就此逐一击破,因此,这就导致秦国不能在政治上和韩赵魏成为铁杆盟友,一起手拉手去攻打齐国、赵国和楚国,因为一旦划分了阵营,只会让对抗变得更加鲜明和尖锐。

秦国要做就是维持山东六国的政治分散,从而逐一击破。

秦昭襄王为什么没能统一(秦昭襄王为何要采取)(5)

张仪瓦解山东六国合纵之约

秦国在地理上的困局

秦国的地理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劣势。说它有优势是因为当秦国把义渠、巴蜀都相继征服以后,秦国不仅获得了巴蜀这个大粮仓,而且还消除了义渠的军事威胁,作为一个四塞之国,而且除了东面与其它国家接壤以外,秦国可以说完全不会面临来自其它国家的军事威胁。

这会导致什么呢?就是秦国能够集中兵力布防在东面,譬如像楚国、齐国都拥有这种地理优势,但是像韩国这种四面都和其它国家接壤的地理位置,也就导致它必须分散兵力,四处布防,这种军事压力是巨大的。同时也限制了韩国的对外扩张和发展。另一方面来说,优势也可能是劣势。

尽管秦国面临的军事压力相对较小,只要守好函谷关,基本上没有了任何外部压力。但是地处西部的秦国远离中原地区,而且在它的前面还挡着韩赵魏三个国家,成为秦国想要称霸中原的巨大阻碍。譬如秦穆公时代,秦国一直试图东进中原,奈何中间挡着一个晋国,始终不能如愿,这才导致秦国被迫向西面发展。

秦昭襄王为什么没能统一(秦昭襄王为何要采取)(6)

春秋时期由于晋国的存在,使得秦国无法染指中原

因此,这种地理困局也决定了秦国要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在政治上大体对齐国、楚国和燕国这些距离较远的国家保持相对友好的态度,而对韩赵魏这三个国家保持不太友好的态度。这里有两个地理原因导致:

①韩国和魏国地处中原,是称霸中原必须要消灭的国家;

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所谓“必亲中国”不过是一句政治口号,实际上韩国和魏国是和秦国发生对抗最多的国家,尤其是韩国地处中原腹地,与二周并邻,消灭韩国可以说是意义十分重大的作用。也因为这样,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最先被消灭的国家。

秦昭襄王为什么没能统一(秦昭襄王为何要采取)(7)

被其它国家包围起来的韩国

②其次齐国、燕国和楚国地域广阔,距离较远,攻打它们价值不大;

如果秦国和韩赵魏结盟攻打齐燕楚三国,它会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秦国需要千里迢迢的从本国出兵,然后横跨韩赵魏三国的土地去攻打对方。物质后勤供应抛开不说,战后的管理问题实际上也十分麻烦,因为远离本土,并不有利于秦国对那些土地的控制。

这一点,范雎早年向秦昭襄王说的明明白白:

且昔齐湣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弊,君臣之不和也,兴兵而伐齐,大破之——《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因为秦国和韩赵魏的盟友关系也不可能是不变的,总有兵戎相见的一天,后者如果翻脸,将齐燕之地吞并,秦国想要出兵解救,恐怕只会被挡在韩赵魏三国的边境线之外。那么显然还不如攻打韩赵魏来的划算和保险,只要将这三国灭亡了,秦国的兵线就能直接推进到齐国的国境线外。

秦昭襄王为什么没能统一(秦昭襄王为何要采取)(8)

现实情况也是这样,秦始皇消灭山东六国的时候,它的顺序是这样的:韩,赵,魏,楚,燕,齐;可见是一个由近而远的过程,实际上反映的就是远交近攻的优越性。综上所述,由于秦国在政治上面临的困局,导致它不能和任何一个国家保持长久的盟友关系。

今天可能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了,目的就是要维持山东六国松散的政治状态,所以当秦始皇一个接一个消灭山东六国的时候,它们还是没有想到像欧洲历史上反对拿破仑那样来一个“反秦联盟”。这也是山东六国灭亡的原因,政治上的不团结,最终被秦国一个个击破。

而在地理上,由于秦国地处边陲,需要先掌控中原,进而图谋天下,所以导致它必须先攻打韩魏,而不是和它们结盟。正因为这些原因,所以秦国不会和韩魏结盟,而是成为它们的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