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躁”是“躁动”还是“燥火”?,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发热的分型和特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发热的分型和特点(165.躁是)

发热的分型和特点

165. “躁”是“躁动”还是“燥火”?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躁”是“躁动”还是“燥火”?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躁胜寒’,胜,极也。春夏阳气躁疾于上,万物盛大,极则寒,寒则零落死亡也,言人不当刚躁也。‘静则热’,秋冬万物静于黄泉之下,极则热,热者生之源。‘清静为天下正’,能清静则为天下长,持正则无终已时也。”没注明白,“躁”意为急躁。

王弼注:“躁罢然后胜寒,静无为以胜热。以此推之,则清静为天下正也。静则全物之真,躁则犯物之性,故惟清静,乃得如上诸大也。”注解有道理,“躁”意为躁动。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静胜躁,寒胜热,只有清静,才能使天下归正。”(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38页。)他引用的原文版本是“静胜躁,寒胜热”,不是通行本“躁胜寒,静胜热”,而且与原文一样,几乎没有翻译。

南怀瑾说:“‘躁胜寒’,燥热的气一来,把寒气冰水化掉了。……‘静胜热’,我们都晓得心静自然凉,一静下去就不会热了。”(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125页。)他认为“躁”是燥热。

陈鼓应今译:“疾动可以御寒,安静可以耐热。清静无为可以做人民的模范。”(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44页。)他理解的“躁”是疾动。

理解这一句,关键在是“躁”字,且古今学者有各种解释。我们先看看躁字的解释:

《说文》:“躁,疾也。”意为性急,不冷静。如躁动、急躁、烦躁等。“躁胜寒”就是身体躁动可以抵御寒冷,与“静胜热”形成对文。

朱谦之《老子校释》:“‘躁’者燥也,‘燥’乃《老子》书中用楚方言,正指炉火而言。”所以,“躁胜寒”,谓炉火战胜寒冷。这样解释与“静胜热”不能形成对文,也与清静无关了。

“躁胜寒,静胜热”接在“大辩若讷”后面,确实感觉有点突兀,缺少逻辑关系。其实,它是为下一句“清静为天下正”做的铺垫,也就是结尾总结。王弼说:“故惟清静,乃得如上诸大也。”意思是,只有清静才能做到“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或者说,清静是道的核心思想之一。不能清静也就不能得道。

“清静为天下正”,唯有清静才是天下正道。失去清静也就失去了道。

本章又是对“道”的论述。前面述说道的特征,后面寄希望于天下清静。其现实意义还是谦虚、清静、大智若愚。大智者方能“躁胜寒,静胜热”以获得清静。

据《宋史》记载,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园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两人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他们越比越来劲,干脆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侍卫在旁看着实在不像话,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两个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别把他俩送回了家。

第二天上午他俩都从沉醉中醒来,想起昨天的事,惶恐万分,连忙进宫请罪。宋太宗看着他们战战兢兢的样子,便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记不起这件事了。”就这样,宋太宗既不处罚也不表态,装装糊涂,行行宽容。这样做,既体现了领导的仁厚,更展现了领导的睿智,不失领导的尊严,而又保全了下属的面子。以后,上下相处也不会尴尬。臣属更会为其效犬马之劳。

现在的人,唯恐自己不聪明。可是,很多人却忽略了“糊涂”的智慧。苏东坡曾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吾儿愚且鲁,无病无灾到公卿。”正如郑板桥所说,“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其实,有时装装糊涂,行行宽容,这是一种与人相处的方式,也是一种生存策略,这样的人,可称为“大智若愚者”,否则,聪明反被聪明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