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学们眼中,青年毛泽东实在是个“奇人”,并称他为“毛奇”。毛泽东善作诗词,便是一“奇”。

  他的同学陈赞周评价:“观其所为诗文,戛戛独选,言为心声,非修养有素不克臻此!”

  在课余,毛泽东与友人经常即兴联诗,吟风诵月,十分的风雅。

青年毛泽东与友人合作诗词(青年毛泽东与友人合作诗词)(1)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与同学即兴联诗颂景

  1914年某天,毛泽东与同学萧瑜(原名子升)在湘江边触景生情,便一人一句即兴联出一首五言诗:

萧 瑜:晚霭峰间起,归人江上行。云流千里远,

毛泽东:人对一帆轻。落日荒林暗,

萧 瑜:寒钟古寺生。深林归倦鸟,

毛泽东:高阁倚佳人……

  由于年代久远,这首诗的后面部分已经残缺,但不影响我们对它的赏析。

  毛泽东与萧瑜所联的是一首写景的五言诗,用词虽朴实通俗,意境却十分古朴。

  由于是你一言我一语的合作作品,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并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叙述,而是顺手拈来、出口成章,反倒是有种随性的潇洒。

  同时,这首诗中的几个对子堪称精妙,如“云流千里远,人对一帆轻”、“深林归倦鸟,高阁倚佳人”等对子,无论是格律上还是对仗上,都算是比较工整的,而且意境与格调也能相吻合。

  在即兴的情形下,能做出如此精妙的对联,毛泽东和萧瑜思维之敏捷、才情之高广可见一斑。

青年毛泽东与友人合作诗词(青年毛泽东与友人合作诗词)(2)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与同学即兴联诗“打秋风”

  年轻毛泽东坚信“闭门求学,其学无用”,于是他与同窗好友萧瑜进行了一场历时一个多月,行程九百余里的“游学”。

  身无分文的他们为了完成自己的游学的壮举,便边走边为人写诗和对联以换取盘缠,也就是湖南人俗称的“打秋风”。

  他们途经一位隐居在山坡上的刘姓前清翰林的家宅,便上前献上了第一首“打秋风”的七言诗:

毛泽东:翻山渡水之名郡,

萧 瑜:竹杖草履谒学尊。

萧 瑜:途见白云如晶海,

毛泽东:沾衣晨露浸饿身。

  这首诗前两句说的是:我们翻山越岭,不辞辛苦来到这个地方,特意拜访您这位学者前辈。也就是说他们是慕名而来,特意拜见前辈,有刻意恭维奉承这位前清翰林的意思。

青年毛泽东与友人合作诗词(青年毛泽东与友人合作诗词)(3)

青年毛泽东

  诗的第三句是赞刘翰林所隐居的地方十分的幽静、充满灵气,暗含对刘翰林的品位和气节表示欣赏和敬佩。

  诗的最后一句才是重点:走了那么久,衣服湿透了,也饿了。言下之意就是向主人家讨些盘缠以果腹。

  这首诗应该也是即兴而作,因为在格律上并不十分的整齐,但胜在意思明确,并对拜见的主人刘翰林表现得十分敬重。

  刘翰林也是个爽快人,深知穷知识分子的不易,连连称赞他们的诗文和书法都不错,便给了他们四十枚铜元以作润格费,算是解了毛泽东和萧瑜的燃眉之急。

青年毛泽东与友人合作诗词(青年毛泽东与友人合作诗词)(4)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和好友互联诗词怀古

  1918年,毛泽东与好友罗章龙到许昌凭吊曹操,一唱一和吟诵出一首七言诗:

罗章龙:横槊赋诗意飞扬,

毛泽东:自明本志好文章,

毛泽东:萧条异代西田墓,

罗章龙:铜雀荒沦落夕阳。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赞叹曹操的豪迈气概和卓绝才情。毛泽东对曹操十分推崇,不仅熟读曹操的各类诗词歌赋和文章,更是从曹操的文章中提炼出不少自己的思想。如毛泽东的“枪杆子里出政权”思想就可能源自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一文。所以,毛泽东在这首诗中由衷赞叹“自明本志好文章”。

  诗的后两句则是有悲古怀秋的意味,既是对历史的慨叹,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很有一种“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情愫在其中。

青年毛泽东与友人合作诗词(青年毛泽东与友人合作诗词)(5)

青年毛泽东

年轻毛泽东与友人一唱一和,即兴吟风诵月,颇有古人的风雅,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情调高雅、不落流俗,果然是一“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