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我们接着往下聊:

六、京畿之战

1629年,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皇太极按照范文程的计划,以阿敏留守沈阳,亲率六万八旗大军,取道蒙古,千里奔袭北京城。

十月,后金军攻克龙井关、大安口,抵达遵化城下。从遵化到北京不到一天的路程,所以京城震动,崇祯大怒,身在宁远的袁崇焕急令驻防山海关的赵率教带兵火速驰援。

赵率教率领四千明军急行军三天三夜,于十一月初一赶到了三屯营,结果守城的总兵朱国彦以没有军令为由,拒不放赵率教入城。赵率教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开赴遵化。结果这一去就踏入了鬼门关。

此时皇太极已经在必经之路上,设好了包围圈。十万打四千,还是有备打无备,没有道理打不赢,赵率教死的真是冤枉。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1)

按照计划,皇太极的目标并不是他,而是袁崇焕的关宁主力,所以吃掉赵率教后,代善、莽古尔泰等私下找到皇太极,强烈要求退兵,因为他们担心袁崇焕会抄他们的老窝沈阳。

这时皇太极表现出了帝王风范,他镇定自若的表示,有阿敏看家他放心,而且他料定袁崇焕不敢看着崇祯入险地而不救。他的表现打消了一杆手下的疑虑。

其实,皇太极内心是非常担心的,自己劳师袭远,前途未卜,一旦再让人抄了后路,到时进退两难,十分凶险。他曾私下里找到范文程问怎么办?得到的答复是,多说无益,打了再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时再回师,根本来不及。

不久,皇太极从俘虏的口中得知,袁崇焕根本没有进攻沈阳,而是直接退回关内,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既然知道袁崇焕没去沈阳,那么接下来的事就简单了。八旗军先攻陷已围了数天的遵化,然后,一面继续打探袁崇焕的动向。一面继续深入大明腹地。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2)

其实皇太极特别希望遇到袁崇焕,真刀真枪干一仗。可接下来的事情,让他难以理解。根据探报,袁崇焕的关宁主力就在附近,却偏偏不来开战。

不久后金军连续攻克三河、香河,占领通州。如果按照今天的行政划分,皇太极已经算是进京了。

然而,袁崇焕这几天的表现,不仅皇太极不理解,至今也没有几个人能完全理解。

因为袁崇焕这几天啥也没干,就跟着皇太极跑。皇太极走到哪,他就跟到哪。最后,袁崇焕跑过头了,居然跑到了前面,先来到京城外。随后,皇太极也赶到。

只不过京城比较大,他们离的比较远,又没碰上。

这就尴尬了,京城百姓疯传袁崇焕已经叛变,是他把敌人引到这儿来的。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3)

可悲的是,到现在还有人这么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皇太极都已经进入京畿腹地了,两人也没打过一仗。

对此,连老领导孙承宗都看不下去了,多次写信劝他,不管胜负如何,先干一场再说。言下之意,就算输也得上,否则让皇上和百姓怎么想。很可惜,袁崇焕没往心里去。估计此时他已经有了打算,就是效仿当年的于谦,来一场轰轰烈烈的京城保卫战。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崇祯根本不让他进城,因为大明有规定,边臣不能随便带兵入京。

退无可退,只好应战,袁崇焕下令祖大寿、王承胤分列两侧,形成三角防守阵型。大金这边则派出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豪格四路先锋,发起冲击。

虽说德胜门是主战场,但广渠门明显打的更加惨烈。袁崇焕由于目标过大,险些被射成“刺猬”,要不是“重甲难透”,估计早已殉国了;大金这边,阿济格不仅战马被射死,人也身负重伤,其他王公贝勒也各有损伤。

将领尚且如此,士兵更加伤亡惨重。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4)

皇太极看两路都占不到啥便宜,便下令暂时撤退,移师南海子。退军之后,他向大明提出议和。

结果可想而知,不可能有结果。

对于崇祯来说,身为大明天子,跟外夷议和,成何体统。不仅不和,还发布诏令,督促各地军马进京勤王。诏书中,措辞严厉,告诫所有部队,如有敢逗留不前,置若罔闻者,国法处置。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5)

既然不能和,那就接着打。十一月二十七日,再战,地点左安门。

关于这一仗,按照当时明、清官方的说法,互有杀伤。而后来的《清史稿》却说,压根儿没打。因为皇太极巡视了一圈,回来对大伙说:“路隘且险,若我伤士卒,虽得百城不足多也。”

一个说平手,一个说没打,不管哪个可信,反正对大清来说,肯定没胜。

不久,皇太极下令撤退,并一口气退了三十余里。然而,名为撤退,实为转进。十二月初一,八旗军攻克良乡,朝廷再次震动。

同一天,崇祯召见袁崇焕,命锦衣卫当场将其逮捕。

关于袁崇焕被捕的原因,有好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这种说法流传比较广,甚至被正史采纳。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6)

《明史》、《清史稿》和《清实录》白纸黑字的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皇太极让间谍在京城内四处散布谣言,说袁崇焕叛变,纵敌入关。然后,金营中关押着两个被俘虏的太监,杨春和王成德,范文程将负责看管的人,由普通卫兵换成汉军中层鲍承先等人。当晚,众将闲聊,其中一个说:“你们不知道吧?大汗昨天为啥退兵?因为跟那边的袁大人商量好了,时机一到,开城放咱们进去……”第二天,由于“看管疏忽”,让两个太监跑了。最后,两个太监跑回京城,把他们听到的告诉了崇祯。

“反间计”的内容,大致如此。只不过,最大的争议在于,其故事本身是否真的存在。毕竟这个故事漏洞太多,像极了小说中的情节。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袁崇焕是否冤枉,只看结果。几个月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7)

没有了袁崇焕,形势似乎有所转机。袁崇焕被抓后,祖大寿居然带着关宁军逃跑,为了能返回辽东,他甚至还砸了自家的山海关。

得知消息,皇太极快马加鞭从良乡返回,顾不上休息便向永定门发起进攻,希望趁乱打开突破口。结果,大败明军,主将满桂和孙祖寿被杀,麻登云、黑云龙等将领被活捉。

对大金来说,取得的战果不小,只可惜,京城依然巍然不动。

于是,皇太极找到范文程说,即便能占领京城,也没办法守住,因此,他决定撤军。1630年正月,后金开始逐步撤军。

此次京畿之战,皇太极收获颇丰,不仅搞掉了袁崇焕,而且赵率教、满桂等人战死,祖大寿叛逃,大明蓟辽边防的中坚力量损失殆尽。另外,后金虽然撤离,但守住了入口处的四座城,迁安、滦州、永平和遵化,将来时机成熟,再次进攻京城将更加顺畅。

七、大凌河之战

袁崇焕死后,老帅孙承宗接任督师,他上任以后,老调重弹,又开始大兴土木,将堡垒战进行到底,崇祯四年七月,他命祖大寿在大凌河筑城。

于是,1631年,皇太极进军大凌河。这一次,他吸取了以往的教训,没有强行攻城,只是围而不攻,打消耗战或围城打援。

祖大寿当然不肯坐以待毙,尝试了几次突围,但均以失败告终。同时孙承宗也调兵遣将,一个月内组织了三次救援,但由于规模较小,救援的将领装模作样,所以迅速失败。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8)

这时皇太极又起了惜才之意,围城十天后,他给祖大寿写了第一封劝降信,得到的回应却是,不予回应。

对于这样的结果,皇太极倒也有心理准备,于是专心的干起了围点打援的买卖。松山守将派兵两千增援,被轻松吃掉;孙承宗派吴襄前去也被阿济格伏击。

明军多次救援失败,干脆偃旗息鼓,装起了样子,皇太极见钓不着大鱼,又生一计:“既然他们不愿意救,我们来救。”

九月十九日,皇太极派出一支队伍,假扮明军,摇旗呐喊,冲向己方营地。城头的祖大寿见此情景,信以为真,立即组织城内还能动的人,出城配合友军。

结果祖大寿身陷重围,幸好部下拼命杀开一条血路,他才逃回城中。此战之后,祖大寿彻底陷入绝境。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9)

十月初七,祖大寿派人跟皇太极接触,表示愿意谈判。二十五日,又派养子祖可法觐见皇太极,落实具体事宜。为了表示诚意,他还斩了反对议和的何可纲。二十八日,祖大寿正式出城投降。

当然,也有人认为祖大寿属于诈降,而何可纲用生命演了一出“苦肉计”的大戏。

不管真假,皇太极对此表示非常欢迎。他带领代善以及所有够级别的贝勒、大臣们,亲自出迎。双方登坛祭天,对天盟誓。

至此,围困大凌河的战役告一段落,但它所带来的“收获”远不止于此。最直接的意外收获,就是打击了莽古尔泰。

大凌河之战时,莽古尔泰的正蓝旗主要负责吸引敌方火力,说白了,就是当炮灰。既然担任这一角色,难免死伤要重一些。莽古尔泰又属于急性子,于是便气冲冲找皇太极理论。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10)

最后,皇太极以莽古尔泰语出不敬,剥夺了其“和硕贝勒”的爵位,并收回了五个牛录,罚金一万两。

不仅如此,随着皇太极的威望日高,他还取消了原来众贝勒与大汗围坐议事的传统,改为可汗南面中坐,以彰显尊贵。天聪六年又趁着百官朝贺,将旁边的两把椅子也撤走,改成南面独坐。至此,皇太极终于达成所愿,南面独尊。

达成目的之后,皇太极非常开心,甚至将罚莽古尔泰的牛录和钱粮都还了回去。不过,莽古尔泰深受打击,不到一年,就郁郁而终。

八、大清的诞生

公元1636年三月,蒙古十六部四十多位贝勒齐聚沈阳,共同请求皇太极上尊号。此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代表汉军请求皇太极上尊号。

于是,四月十一日,登基仪式正式开始。由多尔衮、博尔济吉特·巴达礼、孔有德分别手捧满、蒙、汉文劝进表,代表众贝勒大臣跪读表文。皇太极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多民族共同拥立的皇帝。仪式结束,皇太极正式即位为帝,改元崇德,定国号为大清。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11)

网上经常遇到一个问题:谁是大清的开国皇帝?总有一部分人回答:努尔哈赤。正确答案应该是皇太极。因为在此之前,只能叫大金,或者后金。从皇太极开始,大清才正式诞生。

除了国号,皇太极还顺手把族名改成了满洲。因为他考虑到“女真”这个族名容易让汉人产生抵触心理,为避免给将来入主中原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他将族名定为“满洲”,并且明令禁止再用“女真”来称呼。

除了建国改名,皇太极在文治方面的成就也不低,比如推行汉制,设立六部,建立“内三院”,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等等。通过一系列改革,皇太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后金原来权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虚名”的局面。

此外,在经济上,皇太极废除努尔哈赤晚年在辽东实行的“俘取者为奴”的奴隶制政策,颁布《离主条例》,提高汉人地位,缓和了满汉矛盾。同时皇太极注意体恤民力,凡有妨农务的工程,一律不复兴筑,使百姓能“专勤南亩,以重本务”,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九、南征北战

1636年七月,皇太极派阿济格再次骚扰明廷京畿。此次骚扰,明廷只有招架之功,全无还手之力。

短时间内,清军一路高歌猛进,攻陷的地区甚至包括昌平、顺义,不过阿济格并没有进攻京城。

因为此次深入,阿济格带着任务,试探一下大明的反应。见到大明虽然依旧强硬,但已经是外强中干,于是皇太极开始放心的实施自己下一步战略——征服朝鲜。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12)

同年十二月,皇太极命济尔哈朗留守沈阳,阿济格驻守辽河,然后亲率十二万大军,再次出征朝鲜。大军兵分两路:多尔衮、豪格为一路,负责牵制朝军兵力;皇太极则领着代善等人作为主力,直奔汉城。

这种安排,明显有点锻炼接班人的目的,当然不是多尔衮,而是豪格。豪格也没有让皇太极失望,发挥比较稳定,有效地牵制了敌人。而皇太极,则一改往日稳扎稳打的作风,选择长驱直入。

果然,朝军没有让皇太极失望,一触即溃。

随着清军离都城汉阳越来越近,国王李倧慌了手脚,只好再次将王妃和王子们送往江华岛,自己则退守南汉山城。同时派出使节,递上国书,希望双方重修旧好。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13)

皇太极不予理会,继续进攻。

不久清军不费吹灰之力攻占汉阳。为了让朝鲜国王主动、彻底的投降,皇太极下令包围南汉山城。一方面,切断城内的粮草供给;另一方面,逐个击破前来勤王的朝军。随后,他致信李倧,令其放弃幻想,投降称臣,可保王位不失。

其实李倧早就想投降,只不过害怕清军,不敢出城。于是,他回复皇太极:“投降可以,请先撤军。”

为让这位国王清醒一点,皇太极命多尔衮进攻江华岛,俘虏王子、王妃,以及大臣若干。在进攻江华岛的同时,皇太极也没休息,每天让人用大炮轰炸南汉山城。

最终,李倧顶受不住压力,开城投降。史载,李倧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并接受清朝册封为朝鲜国王,使宗主国从明朝变成清朝。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14)

十、松锦会战

1638年八月,皇太极以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率领左翼八旗军;以硕托为扬武大将军,率领右翼八旗军,分兵两路,再次绕道蒙古,向大明腹地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皇太极亲率济尔哈朗、多铎、阿济格,并征用汉军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所部,蒙古诸王、贝勒所辖之军,向山海关进发。

皇太极深知,大明虽然衰败,但想要短时间内消灭,绝无可能。因此,他定下伐明的方略,按当年他老爹的“伐树”理论,一点一点蚕食大明的有生力量。

八旗军分头行动,各路大军势如破竹。其中一路骚扰山西,还有一路东进,绕过京畿,连续攻克山东数城。主力兵团则扫荡北直隶,重点打击京城附近的守城和勤王部队,“蹂躏数千里,明兵望风披靡。”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15)

整个过程战斗并不激烈,大多不战而胜,没啥可说。

唯一值得一提的,十一月初九,清军包围了一座小城——高阳。

这座小城比较破旧,战略地位也不重要,但里面却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大明前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

孙承宗曾为蓟辽督师,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后来遭魏忠贤所忌,辞官归乡。皇太极包围北京时,朱由检召回孙承宗,但不久又遭弹劾,再次辞官回乡。史载,清军大举进攻,孙承宗领家人守卫高阳,与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

十二月十一日,备受压力的兵部尚书卢象升被崇祯逼着主动出击,结果在巨鹿蒿水桥遭遇清军主力,清军以数倍兵力,将其合围。最终经过一天激战,卢象升身中数刀战死,所部兵马也全部阵亡。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16)

卢象升死后,崇祯几乎无人可用,所以他召回了一直在南方对抗农民起义军的孙传庭和洪承畴。

为什么说大明气数已尽?当时潼关南原一战,李自成被孙洪二人打得仅剩十八人,在大将刘宗敏的拼死护送下,才得以突围。假以时日,两人再接再厉,穷追不舍,彻底消灭李自成并不难,然而,在这个节骨眼上,两人被调离岗位,入卫京畿。二人一走,李闯很快死灰复燃,除了气数已尽,实在想不出其他词更为合适。

随后就是历时两年的松锦大战,因为此战太过出名,就不再纠缠于细节了,最终结果就是松山城被清军攻陷,主帅洪承畴被俘,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整个关东只剩下吴三桂率三万残军退守的宁远城。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17)

洪承畴与孝庄

十一、英雄落幕

崇德八年(1643年),对于皇太极来说,形势一片大好。去年清军再次入关,连破远至山东的八十余城;朝鲜、蒙古诸部、图白忒部等周边地区,已经臣服或表示愿意臣服;山海关屏障尽失,指日可破。

时年,皇太极只有五十二岁,不算年轻,但也不老。如果运气好的话,挥师中原,取代大明,完成努尔哈赤的夙愿,似乎没啥问题。

然而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死亡。按清宫的记录:“是夕,亥刻,无疾崩……”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18)

《清史稿》结语:“太宗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虽大勋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即归于统一,盖帝之诒谋远矣。……然帝交邻之道,实与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无以异。呜呼,圣矣哉!”

虽然这是清人的评语,但不失中肯。

结语

纵观上述六位太宗,皇太极最为憋屈,他不像汉太宗那样天上掉馅饼,皇位能砸到头上,继位也是凭自己的本事夺来的;也不像李世民那样在历史上有崇高的地位,自己老爹压自己一头也就算了,连大孙子康熙在清史上的地位都要超过自己;相比朱棣,皇太极算是正儿八经的开国之君,结果只得了个太宗,想一想就委屈;赵二就更不用说了,虽然皇太极也打过败仗,但论武功,岂是赵二可比。

明清时期的28位皇帝分别是哪几个(史上六位太宗皇帝谁最憋屈)(19)

更令皇太极憋屈的是,如果没有自己开放的民族政策、政治策略,将明朝蹂躏了千万遍,大清顶多也就在辽东混个一方诸侯,甚至连这个名字都没有。然而老爹因为开创基业称太祖;儿子定鼎中原称世祖;孙子统一四海称圣祖,自己夹在三祖之间,只落了个太宗,何其无辜?甚至羞辱?大清欠自己一个“祖”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