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高粱,大家可能第一想到的就是酒,天下美酒出高粱,高粱酒自然是很多爱酒人士的挚爱,包括我们的国酒茅台,也是用高粱酿造,而1987年一部由张艺谋执导、巩俐主演的《红高粱》,更是让不喜酒的人也知道了高粱是可以用来酿酒的。其实高粱不仅仅用来酿酒,在穷苦的年代,它还是我们老百姓的一道主食,高粱在我国有着5千年的种植历史了,它是传统五谷中“黍”中的一种,由于高粱非常耐贫瘠,因此,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里,高粱就是“庄稼中的骆驼”,解放军的小米加步枪吃的就是高粱饭,包括《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吃的黑面膜也是高粱面。

高粱炭疽病症状(炭疽病常年发生)(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粱已不再作为主粮,但是酿酒的需要以及作为牲畜饲料对高粱的需求则逐年增加,近年我国高粱的种植面积也是逐年增加,突破100万公顷,但主要还是通过向美国进口,每年需进口600-800万吨,中美贸易战的升温,刺激着我国高粱种植产业的发展,但是高粱的病虫害一直是困扰着高粱高产的原因之一,比如说我们将要谈到的高粱紫斑病、炭疽病常年发生,病征相似,导致枯叶枯杆,减产减收,那如何找准病因对这两种病害进行综合防治呢?

高粱炭疽病症状(炭疽病常年发生)(2)

高粱米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这两种病害,了解病害的病原菌及发病特征

高粱紫斑病

真菌性病害,由一种半知菌亚门尾孢菌属高粱尾孢真菌侵染高粱叶片及叶鞘导致病害发生,苗期即可发病,通过气体及雨水传播反复侵染可伴随着高粱的整个生长发育期。发病时表现为叶片上有椭圆形至长圆形紫红色病斑,边缘不明显,有时产生淡紫色晕圈,大小不等,叶上病斑多少不等,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而叶鞘染病病斑较大,椭圆形,紫红色,边缘不明显,有的也产生淡紫色晕圈,但一般不产生霉层。

高粱炭疽病症状(炭疽病常年发生)(3)

叶片紫斑病症状

高粱炭疽病症状(炭疽病常年发生)(4)

叶鞘染病症状

高粱紫斑病苗期即可发病,病害发生会导致叶片受损,苗子长势弱,严重时导致僵苗现象;而生长期发病,一般从底下老叶开始发生,如不及时控制,很快向上蔓延,导致整株叶片由下而上枯死,像火烧一样。

高粱炭疽病

同为真菌性病害,由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禾生炭疽菌侵染高粱叶片、叶鞘、幼嫩的茎杆甚至穗梗和籽粒而导致病害发生,苗期即可发病,通过气体及雨水传播,可反复侵染而伴随着高粱的整个生长发育期。病菌一般从叶尖侵入,为害叶片,进而通过传播感染,再为害叶鞘、茎杆、穗梗、籽粒。刚染病时初生紫褐色小斑,后扩大为圆形或梭形病斑,长约1cm,中央深褐色逐渐褪为黄褐色,边缘依不同高粱品种表现为紫红、桔黄、黑紫或者褐色,后期表面密生黑色刺毛状小点即为分生孢子盘,遇高温高湿或者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病斑数量增加并汇合成片而导致叶片部分干枯或者整叶枯死。叶鞘染病也是形成圆形或者椭圆形红色、紫色、褐色病斑,后期形成黑色孢子盘而转为黑褐色,叶鞘和叶片均染病易造成落叶减产。在苗期染病极易造成叶片干枯,影响长势,同时由于茎杆幼嫩,病原菌容易侵染茎部,致使维管束被严重破坏,形成茎腐病,而造成高粱死苗。在抽穗期染病,可侵染小穗枝梗及穗颈或主轴,造成籽粒灌浆不良甚至颗粒无收。

高粱炭疽病症状(炭疽病常年发生)(5)

叶片炭疽病症状

高粱炭疽病症状(炭疽病常年发生)(6)

严重时叶片整株枯死

其次我们来了解两种病害发生的条件及规律

一、病原体的由来

高粱紫斑病、炭疽病的病原体一般在植株残体或者田间杂草,特别是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同时也可以以菌丝体或者分生孢子的模式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散落在地表的病株残体中的菌丝及分生孢子可存活18个月之久,但离开病株残体的分生孢子或菌丝仅能存活几天,深埋土壤中的病菌也不能长期存活。

二、发病条件及侵染规律

作为真菌性病害,在温度回暖气候潮湿的条件下极易发生。一般南方3-4月,北方4-5月,高粱播种的季节,温度回暖在22℃以上,再遇潮湿环境,病残体上的病菌分生孢子盘即会分泌出粉红色的带有分生孢子的渗出液,分生孢子借风或雨水传播到高粱叶片上,遇水滴萌发产生芽管和附着胞,直接穿透叶片表皮细胞或经气孔侵入叶部组织。如果是种子带菌,则是在发芽期病菌即会附着在子叶上,随叶片生长而逐渐侵染,而导致苗期发病,至孕穗期病情急剧发展而出现大量病斑,同时在阴天、高湿或多雨天气有利于发病,在高温高湿和多雨多露的天气条件下,病斑易形成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在22℃分生孢子14个小时即可成熟。故在高湿、重露或连续降小雨的气候发病重,而在暴雨天可能会冲刷掉病菌的分生孢子,甚至破坏子实体,可减轻病害。故在南方比比方发病更严重,且种子的带菌性易造成病害异地传播。

由于病原菌可借风雨传播,且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等高粱植株密闭后,初期侵染稍不注意很难发现,一旦等到大面积染病,防治起来较为困难,并且会不断反复发生。一般从苗期开始染病,密闭期急速传播,孕穗期病情急剧发展,籽粒灌浆期发病最重,从而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最后,了解了病原及发病条件及规律,我们如何做好防治工作?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知道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及田间的管理措施是影响病害发生和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故我们从源头入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式进行两种病害的防治工作。

一、选择病害抗性强的品种

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是当前防治高粱紫斑病、炭疽病的有效措施。高粱品种选择要因地制宜,各个高粱种植区均推广有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优质高产品种,如青壳洋高粱、水耳红、湘两优糯粱一号等。

高粱炭疽病症状(炭疽病常年发生)(7)

二、减少菌源,做好源头处理

1.处理好病残株及周边杂草

对于发生过紫斑病或炭疽病的田块,采收后留下的秸秆要全部清理出田块,切勿直接在田间旋耕打碎进行秸秆还田,特别对于根兜部分,在土地旋耕时也要进行清理,做到深翻灭茬,这是我们很容易忽视的地方。同时对于田块及周围的杂草,特别是禾本科杂草要做一次彻底的清除。如果能够做到旋耕深埋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个控制起来有难度,个人不建议。通过病残株及杂草的清理,深翻灭茬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繁殖,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种群数量,是减少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

高粱炭疽病症状(炭疽病常年发生)(8)

2.处理好种子

在部分地区高粱种植还采用留种的方式,一是极容易带病原菌,二是现在大部分为杂交品种,留种并不能保留品种的优良性状,所以我们要像水稻一样,每年重新购种。

对于购买的种子,在发芽之前,要进行晾晒2-3天,通过晾晒可以杀灭病原菌,同时增温可以提高种子活性,有利于发芽,但切勿晾晒过度导致胚芽死亡。

晾晒过后我们进行药剂拌种或浸种催芽,可以采用种子重量0.5%萎锈灵或者50%福美双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或拌种。在浸种时,可以剔除一些不成熟的、病害虫害、破损的种子,留下饱满成熟的种子进行播种,保障出苗率和苗齐。

高粱炭疽病症状(炭疽病常年发生)(9)

浸种处理的种子萌发

三、做好田间管理

1.合理密植,及时疏叶,增强通风透光性

高粱我们一般采用大田直播、穴播或者育苗后再定植的模式,无论用哪种模式,一定要做到合理密植。 高粱要想夺高产,要有一定的植株数,但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稀,过密容易引发植株瘦弱、病虫害频发而降低产量。一般保证亩有基本苗5000—8000株即可,这里推荐起垄栽植模式,并做好“三沟”即竖沟、横沟、腰沟,保障排灌方便。

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能有效防治紫斑病、炭疽病等真菌性病害,特别在植株密闭后我们要及时进行疏叶,对于下部2-3片采光不好,黄叶、病叶要进行及时疏除,以利于减少侵染源和增强透气性。

高粱炭疽病症状(炭疽病常年发生)(10)

2.做好肥水管理,培育壮株,提高抗病性

高粱属于高产作物,需肥量很大,而且高粱的根系很发达,吸肥力也很好,充足的养分不仅为植株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而且对壮苗壮秧,提高抗病虫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高粱施肥,应提倡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或氮、磷、钾配合,一般中等肥力的土块每亩施碳铵35—50千克,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30—40千克,腐熟农家粪肥2000—3000千克,硫酸钾5千克,硫酸锌0.5千克。施肥方法以重底早追为宜,农家粪的70%和磷、钾、锌肥全作底肥,移栽成活后及时用碳铵加清粪水提苗,特别是杂交高粱宜早不宜迟;拔节前看苗酌情追肥,可施水粪30—40担,碳铵或硫铵5—7.5千克。这里施肥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拔节后少施氮肥,避免植株过嫩而容易染病,后期适当增施磷肥提高抗病性。

对于田间湿度的控制也能有效防治真菌性病害,保持排水沟畅通,不积水,并适时中耕除草增加透水性能有效预防病害发生。

高粱炭疽病症状(炭疽病常年发生)(11)

3.合理轮作

高粱紫斑病、炭疽病等真菌性病害寄存宿主的单一性比较强,我们可以通过与大豆等双子叶植物轮作来减少重茬病害发生。

4.及时清除病株并做好蚜虫防治

发现个别染病植株或者染病的叶片,要及时清除并带出田间销毁,避免交叉感染。

由于高粱植株具有甜性,特别容易爆发蚜虫虫害,蚜虫主要是病毒病的传播者,但对于真菌性病害也有一定的传播性,在紫斑病、炭疽病发生期间一定注意蚜虫防治,可减少病害的传播。

四、化学防治

1.以防为主,做好三个时期的药物预防工作

一为苗期,在苗长到4-5片叶移植前;二为拔节至郁闭期,在高粱拔节生长至完全密闭期;三为孕穗灌浆期。这三个时期不管病害有没发生,我们都采用50%福美双或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喷雾预防,打药时注意,适当慢走,打药均匀,叶面叶背都要喷到。

2.病害爆发,及时防治

一旦发现病斑出现,我们要及时进行药物防治,可喷洒36%悬浮剂600倍液甲基硫菌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并一周喷药一次,连续喷药2-3次。

总之,对于高粱紫斑病、炭疽病等真菌性病害,主要从源头进行防治,确保种子、田土不带菌,避免重茬;做到合理密植,增加透风采光性,及时中耕除草,避免积水;根据气候变化及生长时期进行药物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