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继续和大家一起共读这本,全面阐述老子道家思想的经典作品:《老子的智慧》。

老子十大经典哲学(跟我读完一本书老子的智慧)(1)

前面我们介绍了这本书的第三部分“道的描摹”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分享第四部分内容:力量的源泉。对应老子的《道德经》一书的第32-36章的内容。

第三十二章 道似海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这里的意思是,道体虚无,永远处于不可名而朴质的状态。即使非常隐微,天下也没有人敢支配它。侯王若能守着这虚无的道体,不违反万物的本性,万物自然会顺其性而归服。天地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不需人们指使,就会很均匀。

道亦然。道创造了万物,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种名称。既已定了名称,纷争也就跟着产生,所以人便不可舍本逐末,应该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才能远离危险,避免祸患。

道对于天下人来说,就好像江海对于川谷一样,江海是百川的归宿,也是天下人的归宿;人广受其利,物备受其泽。

老子十大经典哲学(跟我读完一本书老子的智慧)(2)

这里老子谈到:统治者或圣人若要保守天性,必须借重一种深获民心的神秘力量或德行方可。不难看出“道”与“德”的不同点:道无法具体表现出来,德却可以。由此可知,道是不可知的,而德却可以预先知道。

老子常说“道大”,二十五章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是域中四大之一。道无以名之,强为之名曰大,就强为之名曰道。广大无边的道不是一个无穷大的凝聚体,道是“一”,是存在之大全,它是整全的。老子又说“道小”,“道常无名,朴。虽小”,见小曰明,最细微的地方都有道。后来《庄子》中东郭子问道,庄子回答说最卑劣的蝼蚁、屎尿废物都有道,道在细微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也有道。

第三十三章 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里老子主要讲了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一个能“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要能审视自己,坚定自己,克制自己,并且矢志力行,这样才能进一步开展他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更为重要。

老子十大经典哲学(跟我读完一本书老子的智慧)(3)

意思是,能了解别人乃是智慧,能了解自己才是清明。能够战胜别人乃是有力,能够克服自己才是坚强。能够知足淡泊于财货的就是富裕,能够勤行大道而恒久不息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根基,能常处于道的,才能长久。

人既能以道为处所,自然也能和它同长久;既能以道为依归,则虽死却能与道同存,这才是真正的长寿。

老子在本章就知识、学习、力量、财富和长寿各方面,谈了不少至理名言,其中的“死而不亡者寿”非常接近他的“不朽”观。当然,在此他只是点到为止,所谓寿或长命百岁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最高明的贺辞了。像所有伟大的诗人、哲学家一样,庄子比老子更感叹生命之短促,特别对“死”的感触最深,他最好的作品几乎都接触到生死的问题。反观老子,倒很少提到这方面的观点,不但少,甚至很少提及。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滥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其成大。

意思是,大道广泛流行,就像水一样,可左可右,无远弗届,无所不到。任万物赖之以生长,而不加以干预,任万物赖之以成就,而不居其功;它养育万物,而不主宰万物。从道体的隐微虚无看,它可说很渺小,但其用无穷,化育万物,使万物归附而不知其所由,它又可说是很伟大。道所以能成其伟大,就因它不自以为伟大的缘故。

这里老子重点说了道的作用。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各适其性,而丝毫不加以主宰。老子借“道”来阐扬顺其自然而“不为主”的精神,消解人占有和支配的冲动,从“衣养万物”中我们可以呼吸到爱与温暖的空气。

老子十大经典哲学(跟我读完一本书老子的智慧)(4)

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意思是,能守大道,天下人都会归从他。因为他不但不会害人,反而能使天下得到太平康乐。悦耳的音乐,可口的美味,只是做客时的短暂享受罢了,怎么可能持久?道显现出来的,虽然淡而无味,既看不见,又听不到,但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骤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意思是,物极必反,势强必弱,这是自然不易的铁则。能够明了这个道理而加以运用,自然就无往不利了。任何事物,要收敛的,必定会先扩充;要衰弱的,必定会先强盛;要废堕的,必定会先兴举;要取走的,必定会先给予。这个道理,看似隐微,其实很明显,那只不过是柔弱胜刚强这一机先的征兆罢了。深水是鱼生存的根本,鱼不能脱离深水,否则必定干死;权谋是治国利器,不可轻易示人,否则便要自取其祸,国灭身亡。

老子十大经典哲学(跟我读完一本书老子的智慧)(5)

这里我们看到完整的“复归为始说”。这是庄子《秋水篇》的本体论、相对论,经过一个长时期的发展,才导引出来的结论。这里的“柔弱胜刚强”,在刚强和柔弱的对峙中,老子宁愿居于柔弱的一端。他在对人事与物性做深入而普遍的观察后,了解到“势强必弱”的道理:看来刚强的东西,由于它的彰显外溢,往往暴露而不能持久;而看来柔弱的东西,由于它的含藏内敛,往往较富韧性。诚如“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老子所代表的守柔的人格心态,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一种独特的精神面貌,凝聚着中华民族性格中坚韧的一面。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