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故事中的孔融,四岁让梨,在《三字经》里“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千年以来都是传统幼教的典范。孔融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少年得志,也是孔子第二十代传人,在东汉未年,有颇高的身望,当世名儒,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然而他却有弑母的传闻,并最终惨死在曹操的刀下,并株连全家。孔融之死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作死,为何呢?如此一位天资聪颖和懂事的小孩,成年后的性格及命运却是令人唏嘘不已,最终被曹操以“图谋不轨,不敬不孝等罪名处死刑,并株连全家”。

三国孔融为什么被灭(三国名士孔融之死)(1)

孔融让梨

少年成名的孔融,加之孔子之二十世孙,很早就在朝中为官,在董卓当朝时期,处处与之作对,堇桌顾忌身份,不便杀之,便把他骗出京城,派去当时黄巾起义闹的最凶的北海为太守,然而孔融为政能力实在有现,追剿黄巾军不力,最后还是在刘备的帮助下,平乱起义,但在当时群雄并起的时代,孔融的水平实在是守不住北海,最终被袁绍的儿子袁潭打跑了,无奈前往许昌,投奔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然而在许昌的孔融所作所为,依然我行我素,不把曹操放在眼里,自视汉臣,对宦官之后的曹操多次加以嘲讽,曹操本身是爱才之人,也忌于孔融之名声,听之任之,这给孔融错觉自以为是与曹操平起平坐之人,是替汉献旁批评监督曹操,经究让孔融祸从口出,从几个事情终让曹操找到借口杀了孔融。

第一件事,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之后,曹操与儿子曹丕都看上当时绝世美人甄宓(袁绍儿子袁熙的老婆),最终赐予曹丕为妻,孔融写信给曹操“武王代纣以后,把妲己赐给周公”,曹操纳闷问典出何处,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把曹操气个半死。

第二件事,当时中原经过黄巾之乱,诸侯争霸,民生凋零,曹操为节约粮食供给军队,宣布禁酒,原来这政策在当时也是为民生的好政策,孔融却极力反对,上书讽刺女人也能亡国为何不把女人也禁了,影射曹操色名,当时曹操乃天下雄主,挟天子令诸候,唯有好色之名在外,因此曹操视为对自己的侮辱,愤恨之至。

第三件事,前两件事让曹操想杀而不便于动手,第三件事就让孔融自败名声,才让曹操下杀手,曹操当时以孝义治理天下,而孔融公开对外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答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因此这些话发展到孔融弑母的传闻,但这在史书并无记载,是为谣传。意为亲爹没什么值得我们去孝敬的,当时生孩子只不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罢了;生自己的母亲更别说了,只不过像是一件容器而已,到时间了取出而已。还与自己门生祢衡对酒,这个祢衡也是个极具个性并恃才傲物,后面也是因其个性而死,称孔融“仲尼不死”,孔融回复“颜回复生”,这两个狂妄之士一个自称其祖先孔子,一个自称当时的大儒颜回。

三国孔融为什么被灭(三国名士孔融之死)(2)

称衡

三国孔融为什么被灭(三国名士孔融之死)(3)

孔融

如此的言论,在当时以孝治天下的汉家王朝,不仅曹操,就连当时的朝庭上下,地方主流听了也是目瞪口呆,因此在曹操的一番运作之下,不忠不义不孝的罪名彻底盖在孔融的头上,让名满天下的孔融名望扫地之后,曹操杀他就一句话的事了,已无后顾之忧。公元208年,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捉拿孔融,其中最后这条不遵超仪意为不遵礼法,散布不孝言论,最后让曹操理直气壮判了死刑,并株连全家。处死后,许昌无人敢为他收尸,一代名士就这样成为曹操所杀为数不多的名士之一了。

三国孔融为什么被灭(三国名士孔融之死)(4)

曹操

孔融被杀时,其儿子九岁女儿七岁,却镇定自若地在下棋,众人问之,答说“哪里有巢毁坏了卵不破的呢?”这就是成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