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紫云县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很好的发展资源。天星洞就是标志性的景点之一。

可就是在这个洞里,距水面二十多米以上的地方,竟然密密麻麻陈列着数百口棺材。

最高的棺材甚至架在了一百多米之上。

当地的村民说这是背尸人的杰作,无论是棺材还是亡者,都是他们背上去的。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1)

那背尸人究竟是什么?他们又是怎么将重物安置上去的?又究竟是什么样的风俗,才会把尸体悬于洞内?

天星洞内密密麻麻的悬棺

天星洞位于紫云县格凸河上游,洞口高达百米,里面崖壁凹凸不平,陡峭险峻;洞底的河流遍布漩涡,暗潮汹涌。

阴冷潮湿的环境,再加上沉重突兀的百口棺材。对于第一次见到的外乡人来说,这个地方无疑是诡异的。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2)

可对于格凸河畔的当地人来说,这里是他们先祖魂灵安息的地方,是亲人沉睡的圣地。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对这个大洞都抱着一股亲切感。因为这个洞穴也会是他们日后的归宿。

但中国人向来讲究尘归尘,土归土。为什么这个地方的人却要将棺材架在半空中呢?

对于这个问题,附近寨子里的村民给出了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由于这里的地理环境,导致毒虫野兽特别多,要是将棺材埋进土里,尸体很快就会被啃食破坏。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3)

除此之外的村民表示,把棺材架在悬崖高处,只是为了暂时的保存。因为他们自己的祖籍不在这里。

祖先们由于征战迁徙来到此地,若是将族人埋进土壤,来年如果要回故乡,被埋葬的人就没法落叶归根了。

无论是哪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但年代久远,人们自然也无法考证真伪。除开悬棺的原因不说,最令人好奇的,其实还是悬棺本身。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4)

这么高的峭壁,这些棺材是怎么放在上面的?

第七代背尸人

这个问题,随着一个不寻常的职业出现在了人们面前,才得到了解答。

那就是苗族背尸人。

背尸人,顾名思义,就是背着尸体的人,这是他们当地一种特殊的丧葬职业。

罗萍作为第七代背尸人中唯一一个女性,从事这样的工作也有十多年了。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5)

在刚开始学习攀岩的时候,她还很怕。但慢慢地,经验不断积累,她也逐渐开始享受起在峭壁上攀登的感觉。

“很自由,我在上面随便看,感觉特别自由。”她经常笑着和别人这样说。

距离水面百米高的崖壁,在她的眼里就像是平地一样。为了给田地施肥,她甚至能爬到两百多米高的洞顶去收集燕子粪便。

并不是身怀绝世武功,随便飞檐走壁,只是她已经习惯了峭壁,也爱上了在绝壁上自由翻腾的感觉。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6)

对于自己“背尸人”这样的身份,这个朴素的女性表现出了一种沉重的责任感。

她的父亲是第六代背尸人,因此她从小就开始接触死人,对于遗体,她并不感到害怕。相反,她怀有满心的敬畏。

因为背上的尸体对她来说,是村里的族人;对委托她进行安葬的人来说,这具尸体是他们的至亲。

她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一位同乡,更是一家几口人的精神寄托。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7)

可是对于一个普通人,她究竟是怎么将棺材和尸体背到崖壁上的?那么大一个棺材,她能背得动吗?

一般来说,接到了死者家属的嘱托,背尸人都会尽快进行安葬。因为距离时间太长,尸体很可能腐坏。

所以在接到委托之后,最迟不过第二天,罗萍就会将遗体绑在身上,带着遗体爬到峭壁上,寻找到一处合适安置的地方再将其放下。

这个时候,她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遗体上来了,棺材还得她来拼凑。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8)

一块棺材由六块木板组成,而罗萍一次只能背一块。也就是说,她要背着木板爬上去,再自己爬下来,整整重复六次。

在将沉重的木板全部运上崖壁后,罗萍会待在死者家人选好的安葬点,进行棺材的组装。拼接完毕,最后才将死者安放进去,进行封棺。

以上的工作做完,差不多已经过了快两个小时。但这才是背尸人工作的第一步,安置死者。

要想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还需要一种仪式去引导。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9)

东郎吟诵,引魂灵安息

寨子里的背尸人,除了这一个身份外,还有另一个特殊的职业:东郎

东郎在苗语里,指的是引导死者灵魂的人。

苗族人虔诚地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会离开身体。若放任灵魂飘荡,死者就会不得安息。

所以安葬死者,就需要东郎。因此罗萍在安置好遗体后,还要进行吟诵,给魂灵指引方向,帮助他们落叶归根。回到最初的故土、去往祖先生活的时代。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10)

这其实并没有科学依据,但经历一辈又一辈人的埋葬,这样的观念已经刻在了他们的脑子里。这个寨子里的所有人都这样相信着,包括罗萍自己。

对于她来说,背着尸体和棺木上崖壁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她作为东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东郎的吟诵有要求,他们必须得用古苗语来唱出固定的内容。可古苗语在先辈的不断迁徙中,已经遗失得差不多了。整个苗寨,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古苗语。

除了背尸人。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11)

但大家都不知道,那背尸人的古苗语又是怎么传下来的?苗语不同于普通话,并没有拼音来进行注音。

因此东郎吟诵的唱词语调,全靠上一辈的口耳相传。若是一字唱错,就是对亡者的不敬。

而根据苗族东郎的国家级传承人解释,东郎唱词的内容和先祖迁徙征战有关,曲调低沉悲凉,表现形式灵活多变,诗歌散文类型的都有,记忆起来很难。

罗萍就是要吟诵这样的内容,一字不差,一调不变。用先祖的故事去打开时光的隧道,告诉游荡的魂灵,死亡只是一段新的开始,她将送他们回到祖先的身边。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12)

那么只是吟诵就够了吗?不,事实上,东郎在送别死者的同时,还要照顾自己。

按照上辈传下来的规定,东郎要在崖壁上和尸体待上三天。

而老一辈人们常说,若是亡者归去,分不清楚活人和死人的区别,就容易把东郎一起带走。

因此,作为东郎,罗萍得提前备好白酒和斩马刀。白酒用来祭祀死者,而斩马刀,用来划分她和死者的界限。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13)

在做好准备工作后,她就要在这三天里,一直吟唱那些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古老诗歌,送亡灵魂归故里。

在现今,很难解释这种丧葬习俗的由来。因为只要是有人类存在过的地方,就会对死亡有着神秘的仪式。

这仿佛是不同地区的人类同时约好一般,默契地发展着各式各样的丧葬文化。

那这种处理死者的仪式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14)

神秘的送葬仪式

最开始,人们对死亡并不了解,看到同类死亡,除了悲伤以外,还会产生惧怕等情绪。

这种惧怕,不仅仅是针对尸体,而且还是怕死亡这件事情。

所以在人类的文明里,关于死亡,有了很多种解释。但大多都围绕一个中心:赋予死亡另一种意义。

人们会认为灵魂和肉体是分开的。肉体死去,灵魂还能干预人事。这种“灵魂不灭”的观念催人萌生了某种关于另一个世界的信仰,因此就有了丧葬仪式。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15)

实际上,丧葬本身是为死亡进行的一种掩饰,制造出死后世界的存在,这样才能给生者一种心灵慰藉:死亡不会是他们的终结,他们在死后,会去死者的世界继续生活。

在中国,其实还有很多葬礼形式,最常见的是土葬这一丧葬方式,将遗体装进棺材,然后埋于土中。

这一方式源于“入土为安”的说法,人们认为藏入土中能够使灵魂得到安息,不再干扰生者。

而火葬起源于古印度,具体是指将尸体放入火里进行焚烧。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才开始盛行起来。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16)

还有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天葬,主要是将将尸体放在指定的地方,让天上的秃鹫来啄食。若是尸体被吃完,那么这个死者就得到了草原女神的肯定,回归到了大自然。这种仪式来源于他们的草原信仰,主要是感恩馈赠。

罗萍寨子里的悬棺葬,也是存在着死后的世界的观念。认为死后进行引导,灵魂就会回到故土,死者能够回到从前先祖的时代。

除了所说的种种,中国其实还有许多丧葬方式,塔葬、洞葬、水葬、海葬、风葬等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进步,对于这种信仰就有了自己的见解。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17)

因此鬼神之说不再流行,人们也大多没有了那种对鬼灵的信仰。渐渐地,各式各样的丧葬文化也在慢慢消失。

罗萍作为第七代背尸人,很大可能会是最后一代传承者。但不同的是,背尸人的濒临失传,很多还是关于它这个职业本身的难度。

濒临失传技艺的绝技

“学这个的时候真的很苦。”

每当别人问罗萍学习攀岩难不难时,她都会笑着说出这样的话。这并不是她夸张,而是事实就是如此。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18)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背尸人,得先跟着师父学艺十多年,在得到最终的认可后,才能出师。

而且在寨子里有这么一个说法:棺材位置越高,那个死者的地位也就越高。因此为了适应多种情况,背尸人至少都要具备攀爬百米峭壁的能力。

在不带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攀岩一百多米。这个要求就算放在现在的专业攀岩队里,也是极为苛刻的,更别说他们还要背负重物。

所以,这门攀爬绝技的难,就成了传承下去的一大阻力。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19)

除了技艺学习的难,背尸人这个职业,还面临着一个问题——愿意学的人变少了。

时代不断发展,科技飞速进步,灵魂、轮回等说法都在大多数人心中成了虚无缥缈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死者就是死者,单纯的一具遗体而已。因此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做一个和死人打交道的职业,这是很多人都不能接受的。

等到了罗萍这一代,就只剩他们师兄妹四人了。再加上火化观念的普及,让他们谋生的路子又窄了一截。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20)

在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背尸人不得不开始另一条谋生路。

蜘蛛人表演

现在来到紫云县天星洞,时不时就能看见一身红衣的罗萍在峭壁爬上爬下。

天星洞的崖壁湿滑陡峭,可这丝毫不影响她的速度,短短几分钟,她就往上爬了几十米。甚至还在半空中为大家表演了一个单手攀岩,翻身换位。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21)

下面的游客还在惊呼这位女子的胆大和技高,这位背尸人就已经爬到了一百多米高的峭壁上,张开双手和他们打了个招呼。

表演的效果很好,特意赶来欣赏表演的人都开了眼界。甚至还有很多游客请求和她合照。

在被问及是否还会做背尸人时,罗萍坚定地点了点头。这样的表演生活虽然缓解了他们的生存问题,但她并不想父亲传下来的职业断在她的手上。

悬棺葬背尸人(以背尸背棺材为生)(22)

这个寨子里还有很多传统的老年人,若有人要求进行传统的丧葬仪式,她不会拒绝,这是她作为第七代背尸人的责任。

如今想要寻找传人,其实有些困难。但无论最后结局如何,事实就摆在那里。崖壁上的每一具棺材,都是由背尸人一手组装;每一位亡者,都是他们亲自背上。

因此后代对先祖缅怀的同时,背尸人这个职业,也会继续存在在记忆的长河中。悬棺文化,也会一直记载于文明的发展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