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思考(做一只有人类良知的)(1)

1787年,法国画家雅克·大卫为鼓舞人民的革命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是一位与耶稣、孔子齐名的人物。

我想,这句话作为对苏格拉底的评价就差不多够了。

苏格拉底被判死刑

公元前399年,雅典城邦一个民众法院以361票对140票,判处苏格拉底服毒自杀。

罪名有两个:不敬神灵和毒害青年。

这幅油画描绘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亲人和弟子们,或掩面痛哭,或低头哀思,而苏格拉底端坐在床上,镇静自若,左手高举,右手欲接过毒药杯。

幸运的是,他的学生柏拉图记录了当时法庭的辩论,让我们有机会聆听这位伟大智者的千古绝唱。

苏格拉底面对不信神的指控,他说,雅典的公民们,我敬爱你们,但是我要服从神灵胜过服从你们。他认为,自己时常受到灵机的启示。而他信奉的神灵仅仅是他自己的良知。

面对第二项指控,毒害青年,苏格拉底说,我来来往往所做的无非是劝告各位,劝告青年人和老年人,不要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和财产,轻视自己的灵魂。在他看来,美德不是由金钱产生,反对过分重视金钱,轻视自己灵魂的风气。他所做的只是把这一切告诉了青年人而已,又有何罪?

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思考(做一只有人类良知的)(2)

一辩后被判有罪。第二次申辩中,他强调自己是一个不图钱财、不治生业,不当将帅,不求闻达的人。作为一个哲人,苏格拉底较之他的人民更清楚看到雅典社会的弊病。为了拯救雅典和人民到处奔走呼号。正如苏氏所说,如今我一贫如洗,两袖清风,这就是一心侍奉神道的结果。这个神道就是知识分子的良知,正是他要承担和应尽的社会责任。

而苏格拉底的一腔热情却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反而加剧了雅典人对他的误解和憎恶,并最终被判极刑。他在判决的最后说道,现在我们各走各路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这两条路哪一条比较好,谁也不清楚,只有神灵知道。

一只有良知的牛虻

苏格拉底申辩中有这样的描述特别引人注意:你们如果置我于死地,是不容易找到另外一个人来顶替的,这个人附在城邦上,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说,好像牛虻粘在马身上,这匹骏马由于太大太肥,年龄未老就行动迂缓,需要叮一叮才能焕发精神。

苏格拉底以牛虻自喻,而把雅典比作一匹又大又肥、丧失活力的骏马,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不断去叮咬骏马,使它保持清醒。

令人遗憾的是,在苏格拉底死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的普遍看法仍是:苏格拉底是个老诡辩家,他的死是罪有应得。

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思考(做一只有人类良知的)(3)

中世纪及其之后,众多神学作家倾向于同情苏格拉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一些西方学者眼中,苏格拉底的死与耶稣之死一样伟大,是一种为了理想殉道。

在近代,苏格拉底慢慢成为自由、理性与捍卫信仰的化身:如黑格尔就认为他智慧、谦逊、俭约、有节制、公正、勇敢,是一个伟大的道德榜样;克尔凯郭则认为,苏格拉底之死是对他的生的报酬。罗素对于苏格拉底在最后时刻对死亡的平静对待,正是他的灵魂对肉体驾驭的最有力证明。

未经审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并告诉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

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

被判死刑的苏格拉底,拒绝逃亡,选择了遵守他所认同的法律并走向死亡。

这位人类文明的逻辑学之父,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用死亡诠释生死的终极命题。

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思考(做一只有人类良知的)(4)

苏格拉底临死前对格黎东说了最后一句话:格黎东,我们还欠阿斯格雷彪一只公鸡。还了这个愿,别忘了。

阿斯格雷彪是古希腊传说中的医药神,在雅典,通常大病初愈的人要献给医神一只公鸡以示感谢。

事实上,知识分子的使命正是所谓的献给医神一只公鸡,即作为一名医生,诊断人们心灵的疾病,为人类的精神康复贡献力量。

苏格拉底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此。

疗救人们的精神

知识分子应该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疗救人类精神,像一只牛虻一样去叮咬、去唤醒麻木的人民,去揭露社会的弊病。

从古至今,由西到东,从冬到夏,真正的知识分子无一不在践行着这一伟大使命。

如果说苏格拉底是雅典的“牛虻”,那么鲁迅就是中国的“牛虻”。

鲁迅说,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担当的先进人群,无论敌人如何威逼利诱,始终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甘愿为国家、为人们牺牲自我利益,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也在所不惜。

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思考(做一只有人类良知的)(5)

在革命岁月,鲁迅的呐喊,像投枪、像匕首,刺向敌人的胸膛。

然而,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鲁迅先生的这些话……

好在,真正的英雄总是敢于追求真理真相,前赴后继,接力前行。

北大教授钱理群一针见血指出: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切以物质、名声、权力为目标,这些人虚伪、无耻、下流,不择手段,连最基本的怜悯之心都没有。

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

鲁迅的这句话向我们揭示,精致的利己主义们,不过是伪装起来的怯懦者罢了!

2400多年前,苏格拉底之死,只为唤醒人们对良知和正义的追求。

2400多年后,再次读到他的遗言,我们却不能欣然告诉他,世界已如他所愿。

苏格拉底的阳光,依然有照不进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