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代的文人好像对“化得身千亿”情有独钟,陆游说:“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柳宗元说:“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只不过,陆游的“化得身千亿”是因为喜欢和痴爱,所以不愿意错过每一朵花开;而柳宗元的“化得身千亿”是因为眷恋和想念,是贬谪之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虽然柳宗元和陆游都是官场中的失意人,但是,相比于陆游可以安居山阴老家,柳宗元就显得要悲催许多,屡遭贬谪,羁旅飘零,客死异乡,故乡只在诗中梦里。
如果说柳宗元初贬永州,还能“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那么十二年后再贬柳州,则只能寄希望于“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因为,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回到心心念念的长安,再也享受不到家人先做灯火可亲的温馨场面。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断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唐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简译:
海边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的锋芒,到了秋天处处都能割断人的愁肠。
如果能将此身化作万万千千身,定要将其散落在每个峰顶,来眺望远方的故乡。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对故乡深切思念之情的七言绝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含冤遭贬的愤懑不平之意。
诗的首句写登临所见的景色,次句触景生情,抒发去国离京故土难回的离愁别绪。
海山多奇峰,怪石嶙峋,奇峰突兀,是广西的地域特色,也是其特有的独特风光,所以诗人说“海畔尖山似剑铓”。
但是,这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对于他这个荒远之地的逐客来说,那“尖山”和“剑铓”却是如此的触目惊心,有刺人心肠之感。
春风起时,在永州,他“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秋天到时,在柳州,他又要被“秋来处处割断肠”。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永州不是终点,柳州还要继续,仕途坎坷,宦海浮沉,命运加在他身上的挫折和苦难,好像怎么也望不到头,如何不令他触景伤情,悲愤难抑。
诗的三、四句是全诗情感的升华,对于广西的山形韩愈曾诗曰“山如碧玉簪”,而在柳宗元的眼里,自己就是这一座座高耸的山峰中的一员,高高矗立,只为能望到遥远的京都和故乡。
久别的人盼重逢,只是,那一个“我”怎么看遍故乡的山山水水,且这一腔深情也不足以表达千万分之一,于是,作者突发奇想“若为化得身千亿”就能“散上峰头望故乡”。
巍巍群山,高高矗立,每一个山巅之上都有一个自己,每一份思念和牵挂都能有所回应,那将是多么令人欢喜,深切的思念之情,就这样在作者的笔端被准确而具体地传递出来,真实感人。
这是一首登临寄怀之作,触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浅显,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写在后面:
唐顺宗永贞五年(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等永贞骨干均被贬到遥远的边地,十年之后,也就是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5年),柳宗元和刘禹锡等人奉召回京。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本以为苦尽甘来,终于可以大展拳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了,岂料,一月奉召,二月归来,三月又再度被贬,这一次是更为偏僻遥远的广西柳州。
迎接他的是“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而他将要面对的则是“如何望乡山,西北是融州。”,地处南荒,环境恶劣,不知归期何日,字字句句,读来实令人深感震撼。
从永州司马到柳州刺史,名为升迁,实为外放,年华渐老,回归无望,壮志难酬,满腹忧思,唯有临风怅然。
这首《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就作于这个时期,一个秋高气爽的秋日,其好友浩初上人(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从临贺到柳州探望他,二人一同登山观景,触动情怀,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以寄托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