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上海大剧院、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上海歌剧院联合制作的威尔第歌剧《阿蒂拉》获得三项大奖上海歌剧院大胆启用优秀青年男低音余杨饰演男一号“阿蒂拉”,他声音稳定,表演到位,表现出新人少有的成熟饰演弗雷斯托的青年男高音韩蓬在孙秀苇、杨小勇两位名角面前,气场毫不逊色歌剧院院长魏松表示,“歌剧舞台很难看到青年演员身影,唱演俱佳、火候老到并非易事把他们推上舞台,才有益于歌剧事业可持续发展”,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关于优秀文艺人才引进?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优秀文艺人才引进
在刚刚落幕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上海大剧院、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上海歌剧院联合制作的威尔第歌剧《阿蒂拉》获得三项大奖。上海歌剧院大胆启用优秀青年男低音余杨饰演男一号“阿蒂拉”,他声音稳定,表演到位,表现出新人少有的成熟。饰演弗雷斯托的青年男高音韩蓬在孙秀苇、杨小勇两位名角面前,气场毫不逊色。歌剧院院长魏松表示,“歌剧舞台很难看到青年演员身影,唱演俱佳、火候老到并非易事。把他们推上舞台,才有益于歌剧事业可持续发展。”
对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上海在培养、引进以及留住文艺人才的方面做了大量实事,做到梯队建设“不断层”,新人新作“出得来”,优秀人才“留得下”。
“以老带新”
稳步建设人才梯队
人才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以老带新”的人才梯队建设,成为上海文艺人才队伍的一道风景。
上海文学之所以至今在全国保持重要影响,与作家梯队的培养密切相关。20多年前,王安忆、叶辛、赵长天、赵丽宏、王小鹰等一批写作者成为作协专业作家,此后一直是活跃在上海文坛的创作主力军。2008年起,在王安忆、叶辛等人的倡议下,上海作协发起“文学百校行”活动,将上海200余所大学、高中在内的文学社团集结起来,发掘培养了一大批热爱写作的“90后”。
2010年,上海作协正式启动“531”培养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建立起年龄结构合理、创作门类均衡、创作状态良好、实行动态管理的青年作家人才库,包括“一线队”、“二线队”和“后备队”三个层次。如今,“一线队”已为专业作家队伍输送滕肖澜、薛舒、路内、小白、那多、孙未等多位青年作家。其中,滕肖澜今年凭借 《美丽的日子》 获得鲁迅文学奖。市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李伟长表示:“我们提出5、6、7、8带出9的概念,我们的作家与“90后”写作者成为师友,这种资源是作协独有的。”
今年7月,上海沪剧院青年团成立三周年之际,院长茅善玉和10位名师与青年演员结对,收洪豆豆、王森等12位优秀青年演员为弟子。这批演员三年前从上戏沪剧院委培班整体毕业、进团,通过悉心栽培,已能独立主演《陆雅臣卖娘子》《大雷雨》《芦荡火种》等大戏,并全面参与团内各项演出。此外,上海淮剧团、上海评弹团、上海木偶剧团等院团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院开设委培班,以解决剧种演员断档的结构性人才危机。上戏附属戏曲学院院长、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团长郭宇说,“推人才恰恰是戏校和青年京昆剧团的当务之急和首要责任。”
搭建平台 文艺园地出戏更出人
文艺人才要脱颖而出,需要更多的舞台。想方设法为文艺新人提供展示平台,成为沪上众多艺术团体的共识。
2012年2月20日,上海艺术新人大展在刘海粟美术馆揭幕,14位上海青年艺术家被推向艺术前沿。多年来,上海美协为出人才营造了良好氛围,一批有着不同创作背景的美术新人经上海美协搭桥铺路已崭露头角,其中一些优秀人才也开始显露出领军人物的潜质。 下转◆6版 (上接第1版)为了给青年美术创造有利条件,上海美协连续举办13届的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始终坚持以中青年创作队伍为主体,26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上海画坛的骨干、精英力量。协会还与上海艺术博览会组委会合作推出上海艺博会青年艺术家提名展,承办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等全国性展览,积极为青年美术家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
2009年3月,上海戏剧学院的排练厅里,表演系05级本科生章涛正在紧张排练毕业大戏《临时居所》,执导该剧的上戏教授范益松请来了现代人剧社负责人张余。张余十分看好这部全学生班底的毕业大戏,两个月后,他支持该剧在上海大剧院商演。2012年3月,现代人剧社推出了包括6部经典外国名剧的“新青话演出季”,包括章涛在内的一批27岁青年话剧演员成为主力。张余表示:“现代人剧社就是想看看是否能扶持一批青年话剧演员群体成才。”而民营院团扶持艺术类毕业生,不仅拓展了就业渠道,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有经验的人才。
上海国际艺术节自2012年起长设“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为青年艺术人才的创新与探索搭建优质创作平台,孵化代表中国新生代力量、具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原创作品。今年,青年作曲家沈逸文推出的新作《国殇·礼魂》,用娴熟的现代作曲技巧还原了华夏先祖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礼赞和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引起广泛关注。此外,上海民族乐团品牌活动名家名曲音乐会为年轻人才定制“青春版”,首演曲目大胆启用年轻人。上海音乐厅“青年成就”系列为优秀青年音乐人才举办专场音乐会,吕昊城、刘恋、宋思衡、王之炅等由此崭露头角。
创新机制 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
今年,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成立给上海电影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带来历史性机遇。而近期举行的上海电影工作座谈会发布七大激励政策中,人才更是成了“关键词”。激励政策鼓励本市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和多类型的电影人才培养,将电影行业相关技能培训项目纳入本市培训补贴目录,将电影人才纳入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将电影人才纳入“首席技师培养选拔千人计划”资助范围,将电影人才纳入“浦江人才计划”重点申报范围以及鼓励电影行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来沪工作和创业等。
在青年电影人、《爱情公寓》编剧汪远看来,七大政策的发布有利于上海电影良性土壤的培养,“资金扶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资金、通过政策让人才流过来、流回来、留下来。”汪远是80后,他说,与他差不多年纪的很多上海电影人正在考虑“回巢”,“过去,大家都往北边跑。现在,大家都想回来了。”
对非沪籍或体制外的文艺人才而言,上海还有一个非常“实在”的政策。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等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自2006年起,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为体制外和非上海户籍的优秀演艺人才在评定职称、落户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截至2013年,包括金星现代舞蹈团的艺术总监金星、首席舞蹈演员汪涛以及“林黛玉”的扮演者、越剧新秀李旭丹等在内的258人通过这一通道落户上海。同时,超过300名优秀文艺人才凭演艺水平和艺术成果申领“上海市居住证(A证)”;超过100名社会文艺工作者取得中级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证书,其中包括在影视圈颇有知名度的“个体演员”杨昆以及纪晓兰、刘小锋、梅婷等。“我们搭建的这个平台,就是要为广大社会文艺工作者建立起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艺联秘书长范林元说。
上海特殊人才引进政策,让“金牌编剧”王丽萍等在上海安家落户,为上海带来了一部又一部本土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当培育、引进和留住人才的“绿色通道”越来越通畅后,上海的人才储备也大幅度提升,从而激活了上海的艺术原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