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米应生故居

浪口米应生故居(古居情长再访米应生故居)(1)

米应生生于乾隆四十五年,逝于道光十二年。字石家,号桃林,小名喜子,伶名喜官。时人尊称米戏官,崇阳县白霓镇大白麻石米家人。

米幼时受祖父的熏陶和影响对戏曲极为痴迷,悟性极高。后因家道衰落,为谋生计米应生少年时代便进入徽戏班子学艺,学习扮演正生。

嘉庆四年演《古城会》《战长沙》《走麦城》,因饰关公渐露头角。略扑水粉,包扎巾,不涂红脸,只在脸上点颗黑痣,吸烟憋气一吐而脸自红,名动京师。同程长庚在北京前门外三庆园演《战长沙》,他不化妆,只戴盔头穿行头,用左手水袖遮脸面,到台口再落水袖亮相,这一亮相,台下轰然跪下一大片群众。

浪口米应生故居(古居情长再访米应生故居)(2)

米应生故居作为崇阳传统文化的瑰宝,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探访两处故居。

米应生故居在崇阳县共有两处,一处是其出生及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位于县城东北8公里处白霓浪口村大白麻石米家,隽水河水流绕其西侧蜿蜒而过。东接沃野,四季瓜果飘香,北靠青山,连绵不断。另一处是米应生自京师返乡后所建,距县城4公里处,在天城镇白泉村杨泗桥。

杨泗桥故居是一幢两进两厢的楼房,自建成后他就结束漂泊生涯。回乡后,在地方绅士敦请下,米应生亲自登台,多次演“关公”戏轰动乡里,尔后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此后,米先生在家乡设科授徒十三载,鄂南、赣西、湘北汉剧名伶大都出其门下。

大白麻石米家这幢屋面积约1000平方米,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房屋坐西朝东。为中轴对称,四合院式布局,面阔五间,由大门入内一进三重,依序为:门厅、中堂、祖堂,其间有前后两个内天井,及南北两栋厢房相连。天井都有青石板铺成。门厅、中堂及祖堂都铺有方形青砖。祖堂摆有先人神主牌、米应生木雕像两个。二楼有简单木栅栏,整个院落朴素简洁。

身处这里,细细品读,老屋、天井、楼阁,既庄重又雅致。它既是传统文化积淀,也见证了米家的繁荣与沧桑。

浪口米应生故居(古居情长再访米应生故居)(3)

杨泗桥米家是一个山水相依,翠竹环绕的小村庄。为了便于学徒进入方便,米应生特修了一条约四里的石板路通向村庄。和白石港相比,它没有河水相隔的烦恼。

这幢屋面积300平方米,始建于清代道光二年,坐西朝东,四合院布局,面阔五间,一进二重,青石板天井。两侧为厢房,石门楣上雕有缠枝纹花图案。有飞天瑞兽,凤凰展望。石框门顶上,雕刻八卦图案。其阁楼上有精美的龙形曲纹,护拦上的颜色,依旧鲜亮。整个房子古朴雅致,可惜的是祖堂外墙倒塌,显出苍凉之感。

浪口米应生故居(古居情长再访米应生故居)(4)

他从繁华的京城,移居偏僻的乡村,是何等的故土情结,一定会是“京城虽好是他乡”。至今,已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文化之保护总要在衰退乃至临近湮灭之前,方能成一种善举。听米家后人米铁刚说,每年都有票友,文人来这里拜访。去年夏天,湖北广电戏曲频道组织戏迷票友,一行就有二三十人,在这里演唱了起来,引来百姓观看,得到群众的赞赏。从这些来访者的目的和后人对他的肯定,可以看出米应生一直活在人们心中,他的故居也是有生命的。如能保护好向世人开放,这是开放,追求创新,勤奋谦谨,甘于淡泊的文化精神。

米应生的墓就在后山上,后人为他重修的墓碑,梨园的弟子们也经常来拜谒。病痛中的米应生一定在夕阳西下时,在这古老的杨泗桥上徘徊。对于繁华的京城那只是他的梦想,只是和别人有联系的地方,这里才是他的家,是他停止漂泊的故乡。

浪口米应生故居(古居情长再访米应生故居)(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