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李亨在哪继位(唐肃宗李亨在争斗中破局)(1)

(唐:大明宫)

李亨面临的第一次人生危机,是在自己的母亲元献皇后杨氏的肚子里。

作为李亨父亲的李隆基(唐玄宗),此时还是大唐帝国的太子。

而在唐帝国,身为太子,过早的诞育子嗣并不算是一件好事。

因为这会让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指责太子耽于女色,才会过早生育。

所以当李隆基知道杨氏怀孕的消息时,他并没有感到开心,反而准备了一包堕胎药。

他想要扼杀掉这个在胚芽之中的孩子,以保证他的太子地位不会被动摇。

但最终李隆基还是没有下得去手。

这毕竟是他的骨肉血亲,他还是决定把孩子生下来。

这个从在娘胎里就开始险象环生的孩子一出生就面临和亲生母亲分开的局面,因为李亨的母亲只是李隆基的妾室。

李隆基的正室(太子妃)王氏多年没有诞育子嗣,而作为妾室的杨氏身份不如王氏,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所以很自觉的将刚刚出生的李亨交由给王氏抚养。

幸好,太子妃王氏也是一个心地良善的女人,在王氏身边,李亨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

而当自己的父亲加封九五,成为举世闻名的“唐玄宗”时。李亨只不过被封了一个小小的王爷。

从各种角度来说,李亨都不具有什么得天独厚的优势。

唐肃宗李亨在哪继位(唐肃宗李亨在争斗中破局)(2)

(李亨 画像)

他不是一众皇子里身份最尊崇的,也不是能力最出众的,并且在李隆基的面前,李亨的表现一直很普通。

他说不上被李隆基冷落,但也绝对不讨李隆基的欢心。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

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诬告太子李嗣谦意图谋反,皇帝震怒,在没有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废黜了李嗣谦的太子之位,并且在不久之后处死了太子。

李嗣谦死了,但太子的位置不能空着。

于是李隆基询问了宰相李林甫的意见。

李林甫是个很鸡贼的人,他知道武惠妃非常受李隆基的宠爱,所以极力推荐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当太子。

李隆基表示你的建议挺好,然后反手就立了李亨为太子。

这对李亨来说,是个非常震惊的消息,简直是人在家中坐,太子之位天上来。

或者这对李亨来说是个意外,但是李隆基立他为太子,却绝对不是偶然。

因为李隆基正看中了李亨身上独一无二的特质。

而李亨身上独一无二的特质,就是他没有任何特质。

其它的皇子们,要么子凭母贵,在后宫中有势力,要么拉帮结伙,在朝堂之上能得到朝臣的支持。

唯独李亨一清二白,啥也没有。在此时此刻,他是一个毫无背景毫无根基的皇子。

让这个一个皇子成为太子,是不用担心他在太子的位置上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势力,而对自己的皇位有任何威胁的。

皇帝固然希望自己选定的太子可以尽快成长起来,在自己撒手人寰的那一天接替自己的位置,承担起管理国家的责任。

但皇帝并不希望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太子的能力和势力过于强大,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和地位,甚至发生像逼宫、兵变一样的惨剧。

所谓的父子温情,血浓于水,在权力的交锋中不值一提。

这是李隆基最不愿意看到的。

朕的天下,朕想要给你,朕会给你。

朕不给你,你不能抢。

在以往的大唐历史上,这样父子离心,为了权力而兵戎相见的事情太多了。

所以李亨对李隆基来说,是个非常保守但是却万无一失的选择。

但从李亨被推上太子之位的第一刻起,他就处在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中。

他最大程度的危险来自于宰相李林甫和未来的宰相杨国忠。

因为这位身家清白的太子并不愿意和他们站到一头,结成势力,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是个坏消息。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倘若自己无法成为太子的亲信,那么在未来这位太子成为皇帝,自己的命运只能是在新皇帝的人事调整中被开除或者强行退休。

所以在朝堂上,李林甫几乎用尽了一切手段来排挤、打压、构陷李亨。而几乎毫无政治基础的李亨在李林甫的政治手段下只有招架之功,却没有还手的能力。

更为神奇的是,李隆基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整天被不怀好意的丞相欺负,但却始终保持着默许的态度。

唐肃宗李亨在哪继位(唐肃宗李亨在争斗中破局)(3)

(唐玄宗 李隆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隆基是期待李林甫这样做的,因为这样在极大程度上可以遏制李亨发展自己的势力。

朝臣的打压,帝王的戒备,让李亨在太子之位上几乎没有一天舒服日子可过。

并且这种日子并没有因为李林甫的病死而得到好转。

在政坛之上,一个人可能会一直缺少朋友,但却永远不会缺少对手。

宰相杨国忠又成了李亨新任的死对手。

杨国忠是皇帝宠妃杨贵妃的哥哥,这对兄妹可以说是左右了整个大唐的气象。

杨贵妃负责跟李隆基谈恋爱,让李隆基根本腾不出时间来处理国家大家。

李隆基腾不出时间,只好把权力下放到很有时间的宰相杨国忠手里。

杨国忠是大唐历史上著名的酒囊饭袋,别说治国,上炕都费劲。

太子李亨是为数不多有资格且有胆量站出来指责杨国忠过失的人。

杨国忠一直在找机会除掉李亨,而李亨在一轮又一轮的政治洗礼后,也早就不是那个逆来顺受的年轻太子,他也在想办法扳倒这位权相。

机会很快就来了。

边疆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带领叛军直扑长安,皇帝慌了,带上杨贵妃和大小官员就开始出逃。

逃跑的队伍到了马嵬驿(陕西兴平)时,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带领士兵发动哗变,诛杀了宰相杨国忠,并且要求李隆基处死祸国殃民的杨贵妃。

无奈之下, 李隆基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处死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

看似是士兵们饱受杨国忠欺压而发动的临时起义,幕后却更有始作俑者。

这个始作俑者,就是被李隆基认为毫无威胁可言的太子李亨。

这位饱受大唐政治残酷欺压的太子从来没有得到过李隆基的疼爱,也从来没有被李隆基信任过。

他就像一个工具一样,被安排在太子的位置上。

试问,谁愿意过这样浑浑噩噩又十分憋屈的日子?

很显然,李亨是不愿意的。

所以在李隆基准备出逃长安之时,李亨拉拢到了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希望可以借此机会除掉杨贵妃杨国忠兄妹。

朝野上下早就对杨氏兄妹心有怨言,所以陈玄礼很快答应了李亨的请求。

但让李亨没有想到的是,在陈玄礼诛杀杨国忠,并胁迫李隆基处死杨贵妃后,并没有将哗变进行到底,而是停止了哗变。

因为按照李亨的想法和计划, 这场哗变必然是群情激愤,除掉杨氏兄妹是情理之中,最好直接能把自己的父亲李隆基也除掉。

唐肃宗李亨在哪继位(唐肃宗李亨在争斗中破局)(4)

(安史之乱)

这位太子已经动了弑君的念头。

他要借着“马嵬驿之变”的暴风洗礼,除掉所有曾经利用自己、威胁自己和欺辱自己的人。

包括李隆基。

但陈玄礼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乱臣贼子,他之所以答应李亨的请求,在马嵬驿发动兵变,是因为他认为除掉杨氏兄弟是对国家有利的,而顺便除掉李隆基显然不在这位忠诚的将军的计划之内。

千算万算,棋差一招。

陈玄礼率领的部队仍然愿意效忠李隆基,没办法,李亨开始了他的备选计划。

他打算和李隆基分兵,独自带领一支部队到灵武去(宁夏),那里驻守着大唐的精锐部队——朔方军,李亨要带领队伍到灵武去发展自己的有生力量。

他的想法很简单,在李隆基的身边,自己将永无出头之日,他必须离开李隆基。

惊魂未定的李隆基当然没有意见,所以李亨很快和李隆基分兵,独自前往灵武。

而在李亨到达灵武之后,李隆基则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消息。

自己的儿子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了,自己被遥尊为太上皇。

对李隆基来说,这无异于是晴天霹雳。

自己从来没说过禅让出皇位,也没有说过要当太上皇。

甚至在李隆基的眼里,李亨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变相的谋反。

但木已成舟,自己现在的处境尚且危急,需要李亨的保护,他又怎么可能不承认这已经既定的事实呢?

这场父与子的较量中,李亨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李亨称帝了,史称“唐肃宗”。

但他面临的情况不容乐观。

此时的大唐帝国因为各处叛军的作乱,早已四分五裂,重整旗鼓,收拾旧山河迫在眉睫。

李亨同学一步一个脚印,一拳一个小朋友,虽然没有彻底的平定乱局,但他的作为,对挽救大唐帝国的命运来说,却是极为关键的。

从未出生时就险遭不测,到少年时代亲历皇权的纷争和倾轧,再到成为太子,在凶险难测的大唐政局里艰难前行,再到决绝而无情的夺走父亲的皇位。

到现在亲披战甲,上阵杀敌,剿除乱军。

这是一位乱世中的天子。

他一生中所有的所作所为,包括他七年的皇帝生涯,都不是出于自己的私欲,而是迫不得已要顺应时代的变化。

他算不上一个好人,但也绝对不是一个坏人。

不久之后,他迎接自己的父亲太上皇李隆基回宫。

两帝并立于世。

唐肃宗李亨在哪继位(唐肃宗李亨在争斗中破局)(5)

(李亨迎回唐玄宗)

虽然他瓦解了这位缔造了“开元盛世”的伟大帝王所有的权力,但却仍然以父子之礼供养着他。

这也许,是李亨对自己的父亲,最大的温柔了。

父与子,臣与子。

李亨一直不敢面对李隆基,而李隆基也不知道面对李亨,自己能说些什么。

一个是夺权的太子,一个是无情的君王。

这对始终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坐下来推心置腹长聊一番的父子,也许只有在去世之后,才能相互释然吧。

对他们来说,权力的起点是亲情,权力的终点仍然是亲情。

公元762年5月16日,李亨病逝。

而这一天离自己的父亲李隆基去世,只隔了13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