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推动红色短高质量发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推动红色短高质量发展(红土评论持续唱好经济宣传)

推动红色短高质量发展

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

晏承北

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介于二者之间的经济宣传则是新闻舆论的“重头戏”。近年来,特别是2020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的冲击,新闻单位始终把经济宣传摆在突出位置,唱响了经济光明论。良好的舆论氛围,也助力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

面对喜人的成绩,我们也注意到,国内极少数媒体关于经济报道的专题专栏在后移,版面时段在萎缩,刊播频率在下降,具体到稿件本身也存在联系现实不够等问题,有的照搬统计数据,有的语言晦涩难懂,有的形式呆板拘谨,“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不屑看”。移动互联时代,资讯的充盈并不能改变人们对资讯的焦虑。在海量信息面前,越是声音嘈杂,越是渴求主流价值和权威声音,越呼唤“正声”“定调”,期待唱响经济宣传“重头戏”。

唱响经济宣传重头戏,要闪烁思想光芒。思想是媒体的灵魂,更是媒体的立身之“命”,发展之“根”。当下已进入“观点时代”,受众不再满足于事件本身和现场的“五要素”,还渴望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媒体之思想不仅显现在评论言论中,还潜藏在包括经济报道在内的新闻报道里。一篇闪烁思想光芒的经济报道,应该是以专业性为基础,融思想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作为媒体竞争焦点的经济报道,不仅要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还要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判断,进一步让受众知道将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良策,告诉受众选择什么,怎么选择,增强报道的预见性和指导性。作为经济记者,更是要当好守望者和思想者,除了懂经济外,还要加强哲学修养,锤炼理性思维,提升文学素养,让写出来的经济新闻更有厚度,更有力度,更有温度,让“内行看了不觉浅,外行看了不觉深”。2021年8月,经济日报社由编委会成员带队,深入江西赣州开展蹲点调研采访,并推出系列调研报道,以扎实的作风、厚实的作品,全景展示了赣南的“示范之意”“创新之变”“开放之境”“绿色之美”“振兴之治”和“传承之力”,特别是深刻剖析了“创新之变”的“三步棋”——体系为先、平台为要、企业为源,让受众眼中的苏区“苏醒了”,对老区有了新感受,对老区发展有了新期待,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新参考。

唱响经济宣传重头戏,要置身百姓视角。在经济宣传报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高高在上”和“目中无人”的现象。一方面,视角的偏差造成受众的疏离。一些看上去立意高远、气势恢宏的稿件,因仅体现“企业视角”“行业视角”,只关注企业赚钱了,行业壮大了,让受众产生“跟我有啥关系”的距离感,很难产生共鸣。好的经济报道,需要多运用“群众视角”“实际视角”和“生活视角”。2021年9月25日,被称为“江西最美高速公路”的萍乡至莲花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江西省市媒体就很好地置身百姓视角,意识到修路的人是少数,用路的人才是多数。用路的人关心什么?当然也关心这条高速公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但他们更关心这条路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缩短了多少路程,设置了哪些出口,限速多少,有几个服务区等等。另一方面,经济报道要力避“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人”。可能有人要问,经济报道就是报道经济,为什么要写人?经济是什么?是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谁在活动?当然是人在活动。不写人怎么宣传先进生产力?经济活动都是为了人、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理应成为经济报道中的主角。经济报道只有写人,才能变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味。经济新闻的魅力不仅表现在专业化的分析上,更在于“个人化”的表达上。换言之,就是聚焦个人的故事、体验,讲述一个个冲突不断推进、情节不断发展的精彩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让经济报道脱掉严肃的“外衣”,从而顺其自然地实现经济报道“软着陆”,塑造经济报道新品质。

唱响经济宣传重头戏,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监督是媒体的天职。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一个是“晒”成绩、一个是“曝”问题,前者“点赞”、后者“点醒”。主流媒体的报道不是一味地歌功颂德,舆论监督也不是无端地曝光揭短。我们在守牢“党媒姓党”“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要充分认识到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辩证统一关系。事实上,舆论监督就像啄木鸟给树木“看病”,“啄”出那些党委政府明令禁止、明显违法违规、违背公序良俗、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典型性案例,使党和政府掌握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了解经济主体的现实诉求,找准问题症结,打通社会堵点,让国家这棵“大树”根强体壮,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高质量的经济报道或内参,更是要敢于触碰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唯有以“问题意识”“建设心态”和“专业精神”采写报道、引领舆论、推动工作,才能更广泛深入地赢得受众的信任和喜爱。比如,江西广播电视台在都市频道新闻节目“都市现场”推出《聚焦“放管服”改革、曝光“怕慢假庸散”》专栏,聚焦“忠诚型、创新型、担当型、服务型、过硬型”(“五型”)政府建设、“放管服”改革、转变干部作风等领域,积极创造条件,拓展监督范围,督促问题整改,一大批长期困扰企业、群众的问题、难题通过专栏得到了反应和解决,百姓纷纷点赞叫好。截至2021年10月,专栏已播出1100余期节目,2200多条稿件,涉及730多个问题,其中95%以上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已经成为江西倾听民声、反映民意、解决民忧,特别是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言以蔽之,持续唱好经济宣传“重头戏”,提升经济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就是要在思想性、亲近性、针对性上下功夫,就是要扎根人民、迎难而上、力透纸背,就是要放低姿态接地气、深挖细掘增底气、讲好故事增灵气。

江西新闻客户端《红土评论》栏目长期征稿。投稿邮箱:jxrbxw@163.com。欢迎赐稿!

编辑:李思成

复审:冯星星

审签:邱虎

监制:吴志刚

本文来自【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