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老师

来源:星陪伴(xinghuivip)

诗经里的绝美爱情(诗经静女古人也会说情话)(1)

这是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通篇以男子的口吻来写,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 。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

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最早《毛诗序 》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

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 》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

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 《诗本义 》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 《诗集传 》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诗经·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娴雅贞洁。


姝:美好的样子。


城隅:城角。


爱:同“薆”,隐藏。


踟蹰:心思不定,徘徊不前。


彤管:指红管草。


贻:赠。


炜:红色的光彩。


说怿:喜悦。


牧:旷野,野外。


归:赠送。


荑:勺药,一种香草,男女相赠表示结下恩情。


洵:信,实在。


异:奇特,别致。

大意:

姑娘温柔又静雅, 约我城角去幽会。

有意隐藏不露面, 徘徊不前急挠头。

姑娘漂亮又静雅, 送我一束红管草。

红管草色光灿灿, 更爱姑娘比草美。

送我野外香勺药, 勺药美丽又奇异。

不是勺药本身美, 宝贵只因美人赠。

诗经里的绝美爱情(诗经静女古人也会说情话)(2)

此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诗经里的绝美爱情(诗经静女古人也会说情话)(3)

名家点评

朱熹《诗集传》:“此淫奔期会之诗也。”(第二章)“于是见之矣。”“盖相赠以结殷勤之意耳。”“言既得此物,而又悦怿此女之美也。”(第三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胡承珙《毛诗后笺》:“传云:‘静,贞静也。’《文选·思玄赋》《高唐赋》注并引《韩诗章句》曰‘静,贞也’,天下有奔女而可目之为贞者乎?”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静女》,无疑地是关于男女相悦之诗。”

余冠英《诗经选》:“这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