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阵最早的记载(那块巨石被封为)(1)

巨石阵最早的记载(那块巨石被封为)(2)

由天地出版社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汴京之围》近日出版上市。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以大量翔实的资料,还原“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细致解构帝国内外的危机根源,深度发掘历史反思的现代启示。

除了桥之外,汴河还经常从城市中通过。北宋时期的许多城市都有水道,让河流穿城而过,在城墙上专门开有水门供船只通过。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运送城内的物资。

但城市的水门也往往只有几米高,依然无法通过巨石。

到底怎样才能保证石头的运输呢?这一点并没有难倒朱勔,他可以动用整个中央帝国的人力、物力来保证任务完成。

根据史料记载,由于船太重、汴河狭窄,朱勔动用了数千民夫在岸上拉纤。经过桥梁时,将桥梁拆除,到了城市的水门,将水门上的城墙扒开豁口,保证船通过。

几个月后,这块巨大的太湖石终于在“百折不挠”的精神下被运到了北宋首都汴梁。

当时的汴梁城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帝宫城(也叫大内)。内城在外城的中央,而大内又在内城的中央。汴河从外城穿城而过,经过两个水门,分别是西水门和东水门。从西水门到东水门外七里的地方,一共有十三座桥梁,其中有三座桥是虹桥,可以通船,其余的都是平桥,无法通船。因此,到了汴梁城外,必须从船上卸下巨石,依靠畜力运送进入首都。

石头进入首都时,恰逢北宋首都汴梁的一个建设高峰期。在位的皇帝宋徽宗是一个爱好艺术的人。大内本来是皇帝的宫殿和帝国官僚的办公区,但宋徽宗却总感觉大内不够用,于是开始大面积挤占内城的区域。

宋徽宗对于建筑的喜爱与道教有关。他刚即位时缺乏男性继承人,一位叫刘混康的道士告诉他,这是因为京城东北角太低了,需要稍微垫高一点。宋徽宗照着做了之后,突然间男丁兴旺起来。这片垫高的地方,就成了一片皇家园林。从此以后,在道士们的影响下,加上他本人对建筑的喜爱,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

八年前的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在大内正北方,内城之内,落成了一个大型的宫殿群延福宫。在建设这个宫殿群时,宋徽宗采取了竞争性做法,让五位宦官同时负责建造,他们互不隶属,争先恐后地尽一切努力叠山垒石,将延福宫打造成了人间仙境。

延福宫落成后,宋徽宗对宫殿的需求更大了,于是继续扩大建设,将另一个宫殿群上清宝箓宫与延福宫打通,扩建京城、修缮诸王府邸。

到了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徽宗最野心勃勃的工程终于上马了,这个工程叫作艮岳。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十二月,艮岳建成,它立刻成了中国皇家园林的最高峰。即便后来的颐和园、圆明园等虽在规模上取胜,但艮岳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质和精雕细琢的用心,仍然是无法超越的。

艮岳原名万寿山,在内城的东北角,北宋汴梁人口稠密,但内城的东北区域却清理出了一片周长十余里的区域。区域的中心是几座人工的小山,山上怪石林立、古树参天,亭台楼阁移步换景,珍禽异兽前所未闻,没有一寸土地不是精心打造的,堆满了从全国各地运送来的珍贵观赏石材。

朱勔运送来的那块巨石移入园区后,被放在水中浸泡,将土皮泡掉,露出本来的面貌,在巨大的孔洞中还专门放了雄黄和炉甘石,因为雄黄可以将蛇蝎驱走,而到了阴天时,炉甘石可以制造出云雾缭绕的效果。

石头立刻成了艮岳园林的中心,它被放在山丛中的一片平地上,皇帝甚至专门给石头修建了一座亭子。大石如同一个巨大的君王在睥睨着世界,周围还有上百块小一些的石头,如同臣子一般围绕着它。

园林之中除了石头之外还有许多古树。宋代人最喜爱的树种之一是桧树,园子里最著名的两棵桧树就在大石旁边:一棵高耸,所以叫“朝日升龙”;另一棵横卧,叫“卧云伏龙”。这也是朱勔帮助皇帝从外地运来的,其中一棵可能来自浙江。

现在浙江海宁著名的安国寺(宋时属于盐官县)内,宋代时曾经有两棵桧树,是唐代出使西域的高僧悟空大师栽种的。朱勔打听到这两棵树之后,经过察看制订了移植方案,他决定那棵大一些的树用海路运输,小一点的走河运。不幸的是,走海运的大树由于遭遇风浪,和船一起沉没了,只有小一点的到了京师。

巨石旁的两棵树都挂了用玉做成的牌子,牌子上的字是用金填的。至于大石头,待遇比两棵树更高,皇帝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昭功敷庆神运石”。皇帝还不满意,又给它封了个爵位,号称“盘固侯”。

石头封了侯,皇帝也没忘记送石头的人。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六月,皇帝正式给朱勔加官晋爵。朱勔被封为宁远军节度使、醴泉观史。宋代的节度使已经不像唐代那样是独霸一方的诸侯,却也是只有有功之人才能获封的大吏。一个人因为运送石头而被封节度使总有些说不过去,但皇帝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刚刚灭掉了辽国,将燕云十六州中最重要的城市幽州(即燕山一带,现在的北京)还给了北宋,皇帝借口朱勔参与了收复幽州的行动,所以封官。

不仅朱勔被封官,就连他的子孙也都有封赏。他的几个儿子里,汝贤封为庆阳军承宣使,汝功封静江军承宣使,汝翼封朝奉大夫、直龙图阁,汝州封明州观察使,汝楫封华州观察使,汝明封荥州刺史,儿子汝文和弟弟朱绩封门宣赞舍人,就连孙子辈都受到了封赏,分别封为门宣赞舍人或者门祗候。一家人大大小小全是官,这在流行荫庇制度的宋代也都属于少有。

巨石获封盘固侯时,恰好是北宋疆域最大之时,在当时被鼓吹为盛世。与其他朝代不同,北宋的北方边境上,由于被辽国(契丹)占去了燕云十六州,一直没有稳固的边境线,各位皇帝都耿耿于怀,却由于军队战斗力不强而不敢发动战争。但这一年,宋徽宗却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收复了燕山以南的幽州,达到了王朝边境的极致。

宋徽宗叫这块石头“神运石”,也反映了皇帝对于老天眷顾的感激之情,与收复幽州的运气相比,拆掉了多少桥梁,毁掉了多少城墙,都是不重要的。

宣和五年的北宋也是一片盛世,歌舞升平,人民仍然生活在一片灯红酒绿之中,军队和官僚沉浸在收复幽州的狂热里,皇帝为自己的丰功伟绩接受着恭维。

宰相蔡京将社会的繁荣概括成了一个词:丰亨豫大,用来形容北宋末年的盛世景象。他说的并没有错,即便南方因为朱勔、蔡京、童贯等人的压榨出现了一些反抗,但整个北宋社会仍然是繁荣的。汴梁朱雀门外的夜市还是那么发达,大相国寺的市场一如既往车水马龙。从官员到普通民众都生活在一片和乐之中,仿佛这样的盛世还会持续万年,没有危机,没有贫穷,有的只是欢乐与舒适。

然而,这种盛世景象并没有持续太久。给石头封官加爵之年,已经是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此时,距离北宋灭亡的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已经不满四年(实际上只有三年半)。

当帝国一百多年的敌人辽国消失时,北宋的君臣拍手相庆,在他们看来,敌人的消失也是盛世的标志之一。辽国消失后,刚刚兴起的女真人占据了北方。这个民族与相对更文明的契丹人不在一个层次上,也不需重视,由于北方太贫穷,他们仰仗着北宋每年的“岁赐”苟且活着。

但三年后,出乎所有人意料,正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女真政权利用斩首行动攻陷了汴梁,一切戛然而止,北宋灭亡了。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了三年时间。

那么,在这三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一个盛世瞬间灭亡呢?那些庆祝盛世的官僚和百姓又是如何面对茫茫的未知?本书的目的,就是考察这短短的历史一瞬,寻找背后的历史细节,剖析可能指导当下的经验与教训……(完)

特朗普证实美国正在升级核武器!详细现场视频,尽在“中国网”抖音(7878744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