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深度分析心理学(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1)

图片源于网络

文 / 金泽香

美剧《致命女人(Why Women Kill)》第一季红遍网络,关于该剧的介绍十分简洁“三位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女性:60年代的家庭主妇,80年代的社交名媛和2019年的律师,处理着婚姻中的不忠行为。”乍听题材,普通之至,无非恩爱夫妻从不忠走向反目。但是豆瓣评分9.4,意味它不仅没有高开低走,而且从始至终保持了高水准,足见剧情设计之独到精妙。

原本我并未追此剧,一日看高晓松发布点评“《致命女人》结尾有点意思”,好奇之下找来看看,果然全剧剧情紧凑,张力十足。看似互不相关的三个年代三个故事三组人物,未见零碎断裂之感,整体切换流畅自如。结尾确实意想不到,三代人发生的爱恨情仇,原来发生在同个房子里。房子成了她们互为关联的暗线,她们各自面对婚姻中的不忠成为明线,一明一暗互为关照。其实观看过程中,已难将她们剥离开来,她们是一个整体,是以女性视角和智慧审视伴侣、爱恨、婚姻、家庭,然后做出一个个选择。你很难说谁的选择对,谁的不对,就像结尾贝丝安对西蒙妮说:“不要为你做出的任何选择而后悔。

情感深度分析心理学(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2)

图片来自《致命女人》截屏

婚姻是一所学校,是一个改造所,若不是它时不时出难题,安于现状的女人们谁也不想反抗,甚或自我改造。尤其是身处60年代的家庭主妇贝丝安。她对丈夫唯唯诺诺、温顺周到、百般讨好,若不是罗伯欺瞒、哄骗、出轨,一再突破她忍耐的底线,她怎么也不会挥起复仇之剑。谁能想到那个温和笑意盈盈的良家妇女贝丝安,一手策划了复仇计划。她借邻居家暴男之手,告别了罗伯、过去,拥有了全新的生活。

西蒙妮,身处八十年代的派对女王,衣食无忧,举止浮夸。卡尔是她的第三任丈夫,温柔体贴,二人是舞会的亮点,看来无比登对。谁曾想,卡尔是同性恋,最终患不治之症而亡。西蒙妮的高光时刻,并非在舞会、在与小情人汤米约会,而是结尾她舍弃个人情爱,留守卡尔身旁,陪他走完人生旅程的最后一刻。西蒙妮经由生活变故,见证人情冷暖,从浮夸的云端回归至生活本身,无怨无恨,她可算全剧最为得体的人物。而这份得体,托赖于她对家庭、婚姻怀有信仰和责任,无论你负我还是我负你,危难时,我绝不弃你而去,这份义气,令人唏嘘,也正因义气,让我们得见爱情不是维系婚姻的唯一基石。

泰勒,一位复杂又简单的新时代女性。因双性恋,与丈夫伊莱商定保持开放婚姻。她将新认识不久的女伴洁德领回家,她以为从此后三人相亲相爱。殊不知,爱情从来是私有品,哪有与人分享之理。嫉妒、猜疑、纷争,最终两败俱伤。经此一役,泰勒领会婚姻的神圣,忠诚容不得私欲,不然必将引火烧身。

《Why Women Kill》又被译为“女人杀人动机”,她们的动机绝非心血来潮,即便被全网痛骂的“绿茶”洁德,也有难言的苦衷,与其继续探讨剧情,不如让我们换个角度,从心理学的视野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因为明晰,所以懂得。

【制衡原理、移情效应】

1.贝丝安与罗伯婚姻失守,在于不知制衡原理

与其说贝丝安未把握“制衡原理”,不知往婚姻天平加码,不如说罗伯牢牢掌握婚姻这架天平,任其失衡,以达到让贝丝安臣服于自己的目的。罗伯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不允妻子工作,不允有个人爱好(弹钢琴),只需一心操持家务。他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贝丝安嫁给他不过家庭器物的一个,同是他的附属品。贝丝安在失衡的天平里,失去话语权,没了自我,乃至亲眼目睹罗伯与酒吧女招待约会,仍是反思是不是自己不够好,加倍讨好罗伯。

家中男权主霸的场景,莫说六十年代的美国,至今仍为常见。家庭主妇成为家务机器,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地位没有尊严没有话语权,劳碌一辈子,以伺候一家老小为使命。嫁人等于成了别人的儿媳妇、妻子、母亲,唯独没了自己。

情感深度分析心理学(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3)

贝丝安与罗伯(图片源自网络)

剧中的贝丝安温柔可爱,看她目睹罗伯出轨的错愕表情,瞬间心痛。真相残酷,婚姻中就算做到百分百,亦不代表能牢牢拴住伴侣的心,尤其是在一开始就严重失衡的婚姻里。婚姻需要共建,而不是以牺牲自我为目的。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女性不甘屈从家庭主妇之位,即便再苦再累,也要穿梭职场与家庭之间,她们意识到,所谓的安全感,最终需自己寻求。婚姻不是一把伞,不是靠某一方撑着就万事大吉,婚姻是是一杆秤,互为制衡,才是良性共建。

当然,剧中的罗伯之恶并非仅仅出于情感控制贝丝安,而是为了掩盖自己偷情的事实,将女儿之死强行怪罪到贝丝安的头上,让她怀着赎罪之心甘愿当个听话的棋子。戏剧之所以是戏剧,在于真相总会被揭露,贝丝安终于彻底从梦中醒来,可惜一切已晚,她唯一一次出手加码,即是对婚姻的终结。

2.贝丝安对小三艾普尔的移情效应

心理学中把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有关的人或事物上的现象称为“移情效应”。贝丝安化名“希拉”接近年轻单纯的酒吧女招待艾普尔,她是罗伯的出轨对象。起初她仅想知道罗伯为什么出轨,然后却成了与艾普尔交心的闺蜜。

当艾普尔与罗伯发生争吵,艾普尔灰心想去做流产手术,找贝丝安陪同前往,贝丝安在现场劝说她不要做手术,二人携手逃离。朋友十分不解贝丝安对艾普尔的态度,为何对抢她老公的小三艾普尔毫无嫉恨。贝丝安说,年轻的艾普尔让她想起过世的女儿。此时,贝丝安将艾普尔视为移情对象,已非劲敌。亦因此,当罗伯离开这个世界,贝丝安选择与艾普尔一起生活,帮她照看孩子。两个原本应水火不容的女性,最后居然离奇地生活在一起,成了亲人。

【刺猬效应】

西蒙妮与卡尔的刺猬效应

不知内情的人都认为西蒙妮与卡尔的婚姻幸福美满,连西蒙妮自己也差点以为,一切看来曼妙无比,华衣、美食,丈夫彬彬有礼。但她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待看到丈夫与同性男子的拥吻照,她终于明白,她想要的不是假象。知道真相的西蒙妮怒不可遏,她认为卡尔从一开始就骗了她。

盛怒之下,西蒙妮接受刚满18岁男孩(好友的儿子)汤米的求爱。为不让旁人看出她与卡尔已分崩离析,爱面子的他们继续在人前扮演和睦恩爱。

被爱情滋润的西蒙妮逐渐原谅卡尔,二人达成各自寻欢的决议。西蒙妮与卡尔也是从这时起,才找到彼此舒服的相处模式,即刺猬效应。刺猬效应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情感深度分析心理学(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4)

西蒙妮与卡尔(图片源于网络)

正因保有一定距离,减少摩擦与内耗,他们之间互为尊重,有了一份比爱更为可贵的义气。原本西蒙妮欲与汤米去巴黎度假,见卡尔患病每况愈下,西蒙妮决定留在卡尔身边。这亦成为三组故事中最为温情的结局。

婚姻总有不可为人道的难言之隐,夫妻二人是否一定要亲密无间,是不少夫妻都面临的问题。相处得当便罢,相处不当极易刺得伤痕累累,眼见由爱生恨,最后不欢而散。任何关系,再亲密亦需留有自己的空间,保有适当的距离,若没了边界混成一团,只怕爱何时变成恨,当事人自己都无从知晓,到头来还怪对方喜新厌旧。

【晕轮效应、互惠吸引律、吞钩效应】

1.泰勒对洁德的晕轮效应

有网友说泰勒一家的遭遇,她负有首要责任。确实如此,泰勒在对洁德底细不明的情况下,出于英雄救美之心,将遭前男友骚扰的洁德带回家。并说服丈夫伊莱留下洁德同住,这是三人行的缘起。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如泰勒因对洁德心生爱慕,导致情人眼里出西施,认为洁德一好百好,因未对洁德有全面了解,为后续生活埋下祸端。

晕轮效应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尤其反映在婚恋中。有多少人因将对方想得过于美好,开始一段恋情,又因深度相识相知,黯然分手。晕轮是障眼法是催化剂,不想被它蛊惑,需头脑冷静,不凭一时好感冲动做出决定。

2.伊莱与洁德的互惠吸引律

情感深度分析心理学(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5)

伊莱与洁德(图片源于网络)

伊莱是一名编剧,正为创作毫无灵感发愁之际,洁德为他支招。不想,创作出奇顺利并获好评,他视洁德为缪斯女神。他感觉自己与妻子泰勒一样需要洁德,他对洁德承诺以后会照顾她。二人因互惠吸引律形成同盟。

互惠吸引律,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双方能够给对方带来收益、酬偿,就能增加相互之间的吸引。这种互惠主要表现为感情互慰、人格互尊、目标互促、困境互助等几个方面。很显然,泰勒喜爱洁德的温顺和貌美,伊莱喜欢洁德做的美食还有创作上的支援。而洁德,享受他们的照顾,爱大房子,爱寄居于此的安全感。

3.令洁德难以自拔的吞钩效应

戏剧往往充满意想不到,谁能料到乖巧的洁德不过是她为了求生自塑的面具。

面具后的洁德,本名叫艾琳,少小流浪,与养母发生龃龉,勾引养父,放火烧了养母家,尔后逃蹿。当得知前男友向泰勒告发她的过去,她无法继续安生过活,她手持利刃,欲与泰勒、伊莱短兵相接。她不忘自我辩解:“我没错!是你们求我留下来,你们假装爱我,你还保证你会永远照顾我,这不公平!”

情感深度分析心理学(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6)

洁德(图片来自《致命女人》截屏)

泰勒实情以告:“你说得对,这不公平。我没有假装爱你,我真的爱过你。但那是因为我没有认清你的面目,你试图骗我们。你玩弄了我们,然后你输了。”

杰德似一尾咬住钩的鱼,因刺痛而疯狂挣扎,结果越挣扎鱼钩钩得越紧,就越难挣脱。钩住洁德的是她不堪的过去,是她对未来的幻想,是她渴求爱和金钱带来的安全感。她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心理学有“吞钩效应”,即是如此。

无益的挣扎只会加深痛苦和绝望。

最终,洁德得到的是自我毁灭。

结语

爱情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剧情再怎复杂,皆逃不过爱恨情仇。

围观他人故事也好,深处其中也罢,这些爱恨来自哪里。即便看来再无理荒谬的情节,经心理学介入分析,亦有其合理的一面。

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当我们以理性视角真正看清两性关系中的是非曲折,回归现实审视我们曾经历的种种,对于爱与伤害,此时该给予何种回应,原谅、沉默还是恨意依旧?这也许是你无法回避的问题,没关系,此时不必说出口,因为如人饮水,相信冷暖已自知。


(作者:金泽香,本文首发于「文艺美刊」头条号,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