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集甄嬛失子以后,皇上为这件事伤心,饭也不好好吃,连太医开的药也置之不理。太后很担心,决定好好劝劝皇上。

古代皇帝成长的过程(皇上为什么心肠如此硬)(1)

太后开首的几句话,表明本意是:甄嬛失子这件事虽然大,但是怎么大也大不过皇上自己的身体。先把这个亘古不动的基本点定下来。

古代皇帝成长的过程(皇上为什么心肠如此硬)(2)

皇上说他心里一直有个疑问,华妃的确不喜欢甄嬛,但是甄嬛在翊坤宫跪了半个小时就小产了,这有些违背常理。太后就说:华妃宫中,不是常年累月点着含有大量麝香的欢宜香吗?

古代皇帝成长的过程(皇上为什么心肠如此硬)(3)

皇上一听,自责更甚。欢宜香就是皇上为了保住皇位,不让华妃有孩子才特意赐给华妃的。如果甄嬛的孩子是因为欢宜香掉的,那就是皇上自作自受——为了保住皇位,不惜又一次残害了自己的孩子。皇帝总是人——自己的孩子折在自己手里,这滋味可不好受。皇上认为这次是上天对他的惩罚。

古代皇帝成长的过程(皇上为什么心肠如此硬)(4)

太后看到皇帝如此自责--------皇帝终于说出都是自己的错,这对于一个皇帝而言,是内疚自责到极致才会承认自己有错的,大多数皇帝都会把错误怪在别人头上,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太后看出了皇帝的软弱,作为一个皇帝,怎么可以软弱呢,必须要心里刚硬才行。所以太后马上回答他说:皇帝从来没有错!并且进一步说明这样做都是为了江山社稷,减轻皇帝的负罪感。

太后是以一个教育统治者的方式去教育皇上,不能有多余的心软、不忍和不舍,一切都是为了保住江山统治地位,皇帝是不可以犯错的!

这几句话让人觉得太后其实是个比皇上更清醒的政治家,总是能在皇上迷惘的时候点醒他——身为皇帝,就要以国事为重。如果是为了保持朝局稳定而施行的政策,就无所谓对错。

太后是一个聪明的女人,知道要怎样安慰皇帝才是最有效的,当然,太后对皇帝也是真心的,她的目的就是要让皇帝从“是自己的责任和罪过”的想法中脱离出来,毕竟是自己儿子嘛。

古代皇帝成长的过程(皇上为什么心肠如此硬)(5)

所以太后开始甩锅了,把责任甩到甄嬛体弱,不能保胎上面。太后为皇帝开脱的话,看起来分析得井井有条,合情合理(想想皇帝是多么精明的人,如果你胡乱不痛不痒地安慰几句,肯定对皇帝没有效果),为了转移皇帝对自己的注意力,太后故意引诱皇帝想想其它方面,总之不是自己责任的原因。

其实,甄嬛是不是真的体弱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皇上不能因为这件事伤心自责,影响朝政。

古代皇帝成长的过程(皇上为什么心肠如此硬)(6)

这里要重新说说太后,前面我们知道,甄嬛流产之前,太后马上称病不理后宫之事,以太后在宫中多年的斗争经验和对皇后的了解,知道皇后突然离宫而且把大权全部交给华妃,这个时候恰好是与华妃不和的莞嫔有身孕,太后应该能隐隐猜出皇后对甄嬛大有深意,但是她采取任其自生自灭的方式,所以浣碧向她求助时太后闭门不理,甄嬛流产太后一点也不吃惊难过,可见她已经考虑过可能会出现这种状况了。

所以大家不要被太后这番推诿狡辩之辞所欺骗,太后这里完全是为了替皇帝减轻负罪感,她并不是真心地要皇帝寻找背后的原因。

古代皇帝成长的过程(皇上为什么心肠如此硬)(7)

这个时候皇帝是什么状态呢?皇上很自责,也想得到解脱,所以只要有一点可以推卸责任的由头,皇帝都会觉得理所当然,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去想。太后知道皇帝这种心理需求,所以投其所需,皇帝也顺着台阶下了。

古代皇帝成长的过程(皇上为什么心肠如此硬)(8)

母子二人最后“很容易地”就达成了共识——甄嬛这次流产原来罪魁祸首是已被赐死的余氏的错,根本不是皇帝的错。欢宜香的影响不大,而甄嬛也是自己体弱难以保胎,皇帝就不需自责了。

皇帝的自责就这样被太后轻易地化解了。这虚伪的一对母子!

既然不是自己的错了,那么皇帝对甄嬛对华妃又可以挺直腰杆,又可以埋怨对方不理解自己,埋怨对方为难自己,又可以找对方的错处了。皇帝是从来不会做错什么的,都是逼不得已一切为了江山社稷,皇上可没多少闲情逸致来哄你、理解你、迁就你,不管你是不是受伤最重的那个。所以甄嬛后来就悲剧了。

皇帝为什么能心肠如此硬,如此冷酷、薄情,伤害后宫这么多人,可以说,与太后这种帝王式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