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万互联网从业者的共同关注!
作者:黄骏,厦门产品经理。
公众号:呼王击韵Edison(ID: ninniae),欢迎和我交流。
作者授权早读课发表,转载请联系作者。
欢迎投稿到早读课,投稿邮箱:mm@zaodula.com
很久没有见到一款让我感到惊喜的软件。豌豆荚一览以我的角度一言概之,就是把想关注的内容应用加为好友,然后刷他们的朋友圈。
一览是一款减负的应用
首先从APP名称上面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这是一款减负的应用,具体怎么减要从用户和APP两端分开来看。
1.用户减负
在应用市场里面判断一个应用是否值得我们下载,如果每次都要下载,Appstore巨慢的速度还有巨大的安装包,怎么看都是一个过于笨重的方法。虽然说现在 动辄128G的旗舰版本手机有很多,但是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承担得起这部分的低性价比溢价。而与之相对的,单单查看介绍页的内容又太轻,并不能满足用户对 于内容质量的审核要求。
作为国内名列前茅的应用分发市场,豌豆荚在之前试图用每个应用的采访增加充实度,用专题增加几款应用中的共性来降低选择成本,但这些都不能代替应用内容。用户最关注的点不在于你的初衷,也不在于有几个类似的应用对比,而是里面的内容是否真的有用。
对 我这样的用户而言,尽管手机里面会放很多应用,但是每天真正用于获取内容的应用只有那么一两个。即使是只用这么有限的应用,内容的重合度也是非常高。毕竟 现在各个媒体口中,即使各家主打的差异化千差万别,但话题绕来绕去也绕不过那些人那些事。相比之下,信息的及时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只需要打开一个以时间 轴排序的内容应用,就可以看到当前最新的资讯(然后发到社交网络装逼,好像自己消息很灵通的样子)。
2.APP减负
对于应用的开发者而言,很多人一开始的初衷是生产内容(如自媒体),甚至是由用户产生的内容(如Ins、知乎、简书等)。对于这样的性质的应用,其实并没有 太大的必要进行app的开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受限于技术,换来的可能仅仅是交互上没有太大创新,很难满足特殊需求的同质化之作(搜狗救了知乎搜索)。
这些可怜的内容提供者在经历了:好找的微博号→难找的微博号→好找的微信号→难找的微信号这样的过程后,只是为了在用户的手机屏幕上留下自己的一个位置,增加自己的曝光罢了。
虽然在这一端减负了,但是这同时对于那些质量不佳的内容提供者而言,打击也许是毁灭性的,本来自己的APP打开率就很低了,再经过这么一个同场竞技,能够存 活下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外,虽然豌豆荚牌面上打出来的是说用户觉得内容好,就会去下载APP,但是这只会发生在搜索引擎时代。在移动应用上,一切规则 都变了,豌豆荚是以应用分发资源优势开始做这件事情,但他们的野心不会止于帮你推广应用。哪天,人家平台用户数上来了,保不齐就出现了一览号呢?
看完上面你就可以决定要不要去下载试试了,下面夹带了职业病的私货。
在我看了,一览仍需提高的部分
当然,一览也没有尽善尽美,在我看来,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部分。
1.搜索功能的排序方式
首先作为内容提供者,用户的这种认知更加关心的是有哪一些源,所以在关键词底下应该优先让用户可以获取到源,而应用的搜索结果其实并不是用户最为关注的内容(iOS的用户倒是没什么区别)。
2.源的定位方式
现在只能从三个维度:推荐、搜索、最新加入。
这是明显高估了用户的明确性。很多时候在我刚刚开始使用一款应用的探索阶段,我是不知道自己想要订阅什么的。我就想看看你们这到底都放了些啥。数百个应用,要瀑布式的让我看下来,我肯定是不接受的。
目前市面上见到的比较优良的体验是在flipboard上面。能够在比较细分的领域找到自己想要的订阅源,而跨界的内容也能在相应的领域找到结果。点击多级定位,虽然原始,同时也是最适合新用户的方式。这能够促进单个用户的订阅量。
3.上次看到哪里了?
对 于我这种很怕漏掉点什么资讯的人来说,时间轴类型的应用一直以来都缺少一个很有效的定位方式。知乎日报那种已读标灰的的方式,其实并不是很好用。比较推荐 的是微信那种有一个快捷方式可以直接定位到上次看的内容位置,并且刷新顶部的新资讯。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一条筋的从上往下翻的。这能够增加用户停留的 时间。
4.返回手势
有几处强行Material Design的影子就不一一赘述了,实际对比两个平台的交互体验来讲,左边缘返回应该是最直观和方便的。相对而言,左右滑动切换文章使用的频次会远小于返 回。安卓屏幕更大,其实更需要这种好用的手势操作。人Flipboard和微信在这点上没那么纠结,用户也没跟他们较劲。
互联网早读课,每天八点,风雨无阻
专注产品、设计、交互、运营
微博:@互联网早读课
加群密码:地区-职位-昵称
互联网早读课是WeMedia自媒体成员之一,
WeMedia是自媒体第一联盟,覆盖5000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