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及北宋的灭亡原因时,很多人都会引经据典,说是因为宋钦宗信任了一个名叫郭京的神棍,才导致汴梁城破。
实际上,郭京的出现只是偶然因素,即使没有这个人,北宋还是难逃灭亡的命运,因为第二次汴梁保卫战几乎是必败的。
在第二次汴梁保卫战开始前,种师道就劝宋钦宗赶紧迁都,而且持类似观点的人,绝不仅仅是种师道一人,至少张叔夜也赞同这一观点。
时唐恪计无所出,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幸西洛,连据秦雍,领天下兵亲征,以图兴复。”
及叔夜入对,亦言敌锋甚锐,愿如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帝不答。
当时的将帅为什么会赞同这种观点呢?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次汴梁保卫战的情况。
先说金国方面,在第一次汴梁保卫战时,完颜宗翰所率的西路军迟迟无法攻克太原,抵达汴梁城下的只是完颜宗望所率的东路军。
在第二次汴梁保卫战时,太原已失,金国的东西两路大军得以会师于汴梁城下。
再说北宋方面,在第一次汴梁保卫战时,前后赶到汴梁城下的援军足有二十多万。
在第二次汴梁保卫战时,由于种氏兄弟、姚氏父子和李纲先后失败,所以除了张叔夜率领的几千人马外,再也没有一支援军到达汴梁城下。
第一次汴梁保卫战,北宋打得虽然很差,但至少人数有优势,最后的结果是割地赔款保平安;第二次汴梁保卫战,北宋全面处于下风,最终因此灭亡,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或许有人会问了:“为什么没有援军前往汴梁救驾呢?”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那就是宋钦宗畏敌如虎,所以禁止勤王大军接近汴梁城。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如果宋钦宗真的畏敌如虎,反而应该尽可能地多叫人来救驾啊,又怎么会阻拦呢?
之所以会没有援军,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种氏兄弟、姚氏父子和李纲先后失败,宋廷目前可用的正规军几乎损失殆尽。当时,宋钦宗的九弟赵构在河北担任兵马大元帅,其实就是宋廷当时的兵力不足,派赵构去河北招兵。
第二个原因是远水难救近火。尽管经过数次失利,但北宋毕竟建国一百多年,家底还是比较厚的,可在金国崛起之前,宋廷都将精锐聚集在西北地区防范西夏。
在这种背景下,宋钦宗敢随便调兵吗?真把西北地区的军队调过来,西夏趁火打劫怎么办?而且目睹了宋军的数次惨败之后,宋钦宗即使下令调兵,西北地区的军头也会想办法推诿的:我们要防范西夏,不能去救您啊!事实上,这只是因为金军太强,西北军未必敢来。
第三个原因是金军人数太多。由于太原失守,所以金国东西两路大军得以会师,他们将汴梁团团围住,玩起了经典的“围点打援”战术。
当时其实也有两支军队,准备向张叔夜学习,率军前往汴梁救驾,可离着汴梁还老远呢,就被金军击溃了。
东道总管胡直孺将兵入卫,与金人遇于拱州,兵败,被执,遂破拱州。
范致虚闻汴京围急,会西道总管王襄、陕西制置使钱盖之师,凡十万人赴援。师出武关,至邓州千秋镇,金将洛索以精骑冲之,不战而溃,死者过半。王似、王倚、孙昭远等留陕府,致虚收馀兵入潼关。
由于康王赵构在后世的名声不太好,所以在谈及北宋灭亡的原因时,还有人认为赵构应该负责,因为朝廷派他到河北招兵,他居然不救汴梁。
赵构之所以该骂,是因为后来杀了岳飞,可是在北宋灭亡这件事上,赵构还真没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
汴梁城于当年十一月底被金军攻破,而康王帅府直到十二月初一才正式成立,那个时候,赵构手下只有一万人,都是刚招的新兵。
十二月壬戌朔,帝开大元帅府,有兵万人,分为五军,命武显大夫陈淬都统制军马。
看看上面的史料,范致虚率军十多万前往汴梁救驾,尚且被金军击溃,赵构手下就一万新兵,凭这点实力怎么救驾,难道赵构是超人?
了解过第二次汴梁保卫战的大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汴梁城内的情况。
当时防守汴梁的军队只有七万人,面对金国两路大军的围攻,本身就是凶多吉少的。
及金人傅城,四方兵无一人至者,城中唯七万人。于是殿前司以京城诸营兵万人分作五军,以备缓急救护:前军屯顺天门,左军、中军屯五岳观、姚友仲统之;右军屯上清宫,后军屯景阳门,辛亢宗统之,又以五万七千人分四壁守御。
面对此情此景,宋钦宗难免也想向他老子宋徽宗学习,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先转进到其他地方避难,但是被大家阻止了。
宋钦宗走不掉,宋徽宗也想走,也被大家阻止了。
如果两位皇帝都留在汴梁城内,大家还能期待一下奇迹,可如果两位皇帝全部离开,甚至只有一位离开,都不可能再有奇迹了。
比如说,两位皇帝都离开了,那么其他援军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前往皇帝所在的地区,那里肯定是暂时安全的。
再比如说,宋钦宗没走掉,宋徽宗走掉了,其他援军也可以举着邀请老皇帝重新出山主持局面的大旗,前往与宋徽宗汇合。
在阻止徽钦二帝离开时,大家给出的理由非常充分:狭路相逢勇者胜,见到敌人,我们应该勇于亮剑!即使我们现在很危险,可历史上就有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典故,我们完全可以效仿!
不管怎么说,徽钦二帝都留在了汴梁城内,皇亲国戚、权贵高官以及他们的家属,也全都留在了汴梁城内。
在这种背景下,不用老百姓给他们鼓劲,也不用清流为他们呐喊,他们自己也是一副坚决抵抗到底的样子。
因为,就算他们不管国家、民族、老百姓的死活,也得管自己全家的死活啊!
在雨雪交加的天气里,宋钦宗亲临城墙之上,慰问英勇抗战的爱国军民,并把自己的饭菜分给士兵们,而自己吃着士兵的饭菜。这一番作为虽然有作秀的成份,但是士兵们依然感动得热泪盈眶。
时雨雪交作,帝被甲登城,以御膳赐士卒,易火饭以进,人皆感涕。
为了证明金军并不可怕,只要有机会,宋钦宗也会派小股精锐部队出城,攻击金军的据点,而且还能有所斩获。
金人攻通津门,数百人缒城御之,焚其炮架五,鹅车二。
令军士三百馀人缒城出战,杀敌数百,复缒而上,命以官者数十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由皇帝亲自领导大家作战,在这种背景下,没有人敢吞没你的功劳。所以,军队一时间士气高涨,真的拥有了亮剑精神。
但在很多时候,精神力量总是不稳定的,所以宋军所表现出的战斗力也有很大波动,偶尔能小胜,但通常都是大败。
金人攻通津、宣化门,范琼以千人出战,渡河,冰裂,没者五百馀人,自是士气益挫。
在攻城时,守城方会占据一定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有多大,显然不能无限高估。
我们先来看看,金军是如何攻破太原的。
至是,并力攻城,列炮三十座,凡举一炮,听鼓声齐发,炮石入城者大于斗,楼橹中炮,无不坏者。
在第二次汴梁保卫战时,并没有这样形象的记录,但用炮(投石机)的记录并不少。宋军为了摧毁这种攻城利器,所以不断派精锐出城,结果被金军骑兵杀得一败再败。
张叔夜闻南壁飞石击楼橹,与范琼分麾下兵袭敌营,欲燔其炮架,遥见铁骑,军士不克陈而奔,自相蹈籍,溺隍死者以千数。
在当时,金军可以用一种类似于投石机的炮,把斗大的石块扔到城墙内,任何被击中的东西,肯定立刻就会粉碎。面对这种进攻方式,守城方的压力有多大,我们可想而知,所造成的伤亡必然也十分惊人。
对于当时攻城的激烈情形,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金人筑望台,度高百尺,下觇城中,以飞火炮燔楼橹,将士严警备,旋即缮治。又造云梯,施大轮,以革冒之,乘罅推以叩垒,将士出钩竿拄之,使不得进,近者以钩矛取之,发火焚梯,敌数引却。复用鹅车、洞子攻北城,军士射以九牛弩,一发而贯三人。
在这种背景下,宋军的伤亡越来越大,由于外无援兵,所以没过几天,宋军的伤亡就超过了一半。
时勤王兵不至,城中兵可用者唯卫士三万,然亦十失五六,因时令挑战以示敢敌。
随着伤亡不断增加,宋钦宗好不容易鼓舞起来的士气开始断崖式下降。
再后来,范琼率领一千士兵出城,竟然因为河面的冰突然破裂,就死了一多半士兵。
再后来,气温突然下降,雪越下越大,守城的士兵不断冻伤,皇帝光着脚站在大殿内,祈求天气变好,但是毫无作用。
这种突然且莫名其妙的情况不断出现,很容易给人一种“天要亡我”的感觉,立刻使守城士兵的士气下降到了极点。
可是对于金军而言,这种严寒天气只不过是小儿科,他们是从黑龙江那地方起家的,当时没有暖气,女真人尚且可以用肉体扛住黑龙江的严寒,河南的那点冷空气,对他们而言实在是小儿科。
宋廷的守城军民开始天天祈祷,希望会有奇迹出现,而郭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闪亮登场的。
在金军快到汴梁城下时,宋廷为了鼓舞士气,就开始张贴布告寻找三个人,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郭京、杨适和刘无忌。
据说,当时有一部名为《感事》的奇书,由数十年前的一位大能所写,书中预言了宋廷将有一场灾难,只有郭京、杨适和刘无忌能够终结灾难。
当时,宋钦宗还不知道第二次汴梁保卫战会如此惨烈,但他知道己方凶多吉少,所以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开始寻找这三人,刘无忌和郭京很快就被找到了。
兵部尚书孙傅,因读丘浚《感事诗》有“郭京、杨适、刘无忌”之语,于市人中访得无忌,于龙卫中得京。
宋钦宗对着刘郭二人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都没看出他们有什么特殊才能,可是《感事》那部书里有许多预言,而且全部成真了,是否应该将汴梁的命运交给这两人呢?宋钦宗想了一下,还是决定靠自己的力量来,对外给出的解释是:杨适还没找到,他们三人未聚齐,发挥不了作用,先让他们待命。
可是随着守城士兵伤亡过半,宋钦宗实在是没办法了,只得找到刘郭二人,希望他们能想办法退敌,就像《感事》所预言的那样。
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郭京装神弄鬼,汴梁城破,北宋灭亡。
可即便没有郭京,凭借伤亡已经过半的宋军,真能继续坚守吗?汴梁城破,不过是早几天、晚几天的事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