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资源。古都情结扎根于每个大同人的心灵深处。大同日报新媒体编辑部开辟栏目《老照片故事》,以珍贵的老照片来讲述大同故事,留住古城记忆,记住大同乡愁。
光阴的故事里
尽是岁月变迁
在泛黄的老照片里
总有一段段美好回忆
老照片里记录着泛黄的故事
老照片里藏着每个人的秘密
老照片里收藏着老大同人的记忆
那些沿街的商店、银行
菜店、理发店里
曾经包容着老大同人的职场生涯
那些胡同、大院、街巷
排房、筒子楼
曾经收纳着老大同人几辈人的
平凡生活……
第二十六期 讲述人 郜晓兰
我家当年住在黉门南13号。我五岁的时候,有了妹妹。我尤其记得给妹妹打奶的事儿,每天给妹妹按时打奶是我的任务。清晨,卖奶的师傅会准点出现在四牌楼新华书店的门口,黑色28自行车的后架上,一边各挎一个白铁皮做的圆奶桶。
黉门南 宫品仁摄
那时候,我妹妹特别能吃,一天喝三斤奶。奶少人多,所以得排队。可即便是排队,每个人每次也只给打一斤。打三斤就得排三次队,所以我得格外早去。
那会儿我小,也懂得少,就知道卖奶的有两个把提,大把提称一斤,小把提称半斤。只记得他每次拿大把提给我打。那会儿我也就是六七岁。
童年时的郜晓兰▲ 童年时的郜晓兰
打奶,夏天还好说,到了冬天,我就特别紧张,真是冷呀!冬天太阳升得晚,天还没完全亮,出来打奶的时候儿我还没睡醒呢,迷迷糊糊的。一旦打上奶,立马就清醒了。因为路上有冰有雪,又黑又滑,生怕滑倒,天天都是哆哆嗦嗦的。盛奶的是三个玻璃材质的输液瓶子,用布兜提着。我害怕打上奶摔倒了,瓶子碎了把奶撒了,要是撒了奶,妹妹喝不上,我是要挨揍的。
黉门南西巷20号 宫品仁摄
黉门南西巷2号 宫品仁摄
还有一件事儿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大西街有个商店,门头上面总挂些衣服,经常能看到衣服被风吹的摆来摆去。我有一件羽绒服,就是在这儿买的。当时这件衣服两面颜色不一样,能两面穿。店里就这一件,卖55块钱。我妈看准了,就想给我买。每次骑车到这儿下来,都要看一看。我妈惦记这件羽绒服,惦记了一个多月。一过来就对店老板说:“你甭卖了,甭卖啊!这件棉袄给我留上,一开资我就过来买。”要是哪一天从那儿路过没看见那件衣服挂着,就赶快去追问老板:“哎,不是让你给我留上等我开资呢么?一定得给我留着呀!”
鼓楼下卖衣服的商店
当年我妈一个月才挣四十五块钱,但她还是挤出五十五块钱给我买上了这件衣服。买上这件衣服后,晚上我就听见爸妈为这件衣服拌嘴。我爸特别生气,数落我妈:“一个月你才挣四十来块钱,就花五十五块钱给她买这件衣服,哪有这样的?这一家人不吃不喝了?”
郜晓兰母亲年轻时的照片
我也知道这件衣服来之不易,所以穿时就特别小心。为了保护这件羽绒服,我妈专门给它织了一个毛线领子,方便洗。另外穿的时候还得戴上袖套。
不过说来也怪,你越是小心就越是有麻烦。那时候学校里还生炉子,有一天该我值日生炉子,点火、添柴、放炭,突然我感觉到有点异样,又闻见一股异味儿……然后就发现羽绒服的袖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挨着炉筒了。羽绒服的面料怕火,这一块儿就烤焦了。
当时我真的是害怕极了。袖子烤焦了的那一面,我永远都翻到里边,再也没敢翻出来,生怕我妈看见。后来我妈好几次问我:“你怎么光穿这一面儿,不穿那一面儿?”我只能搪塞:“我就喜欢这面的颜色!”幸亏那时候我的衣服都是自己洗,要不然我妈早就发现了。这件羽绒服成了我记忆中最为珍贵的部分。
郜晓兰近照
陈雁秋
大同资深摄影人陈雁秋先生拍摄了很多大同古城老照片,作为老大同人,他为这座老城拍下很多珍贵的影像,为我们记录下老街古巷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也正在收集整理老照片里大同人的故事。
上面这个地方您熟悉吗?如果您与这个地方也有故事,期待您分享出来,请在留言区写下您的故事,或投稿给我们。
投稿邮箱:hy1200@126.com
策划 贺英
责编 菅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