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意识(呼吸与意念)(1)

拳术在于练,在于悟。

体悟的东西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特别是关于呼吸,意识,感觉等东西,在不同阶段都会所不同。

本来没打算写的,想想还是记下来吧,对错姑且不论。

关于蹲猴提炼一点前面一篇的要点,再补充一点东西,。

最近一直在试验---于生活中留意调和“心意呼吸身形”,有意识地将蹲猴的心意呼吸融于坐卧中。

坐卧之中的蹲猴要领都是用的意动,几乎外不露形。

以丹田为水泵,为动力源头,为运动起始点,进行呼吸。

吸气,微仰面,上翻丹田。----仰面抬头,抽天气下降;上翻丹田,吸地气上升。天地之气归于丹田。

呼气,头领,下沉丹田。----头领,气冲九天;下沉丹田,气下九幽。身体融于天地间。

关于练法,是养,是放。

意念意识(呼吸与意念)(2)

在于呼气意念----养,是轻柔的头领,气下沉;放,是头顶,脚钉。

蹲猴的呼吸意念比较有意思。

单纯一个吸气动作,配合的意气行走分有三段,有轻,有重,有虚,有实;呼气也一样。

从鼻到大椎经脊柱到丹田为第一段,从丹田到脚为第二段,从丹田经胸前到鼻为第三段。

微仰面吸气,气由鼻下贯脊柱入丹田,上翻丹田(丹田找鼻尖)接通第三段,气到鼻,合着外进之气再走第一段,第一段的吸入气息得以加强。第三段路线仿佛就是一条正反馈回路,将吸气无限放大。它自己的气息确是轻灵的。由此,吸气,第一段气最重,第二段从脚下吸入丹田,次之;第三段最轻灵。

头领呼气,气由丹田,一支经第一段气往上走,一支经第二段气往下沉;由头领空胸沉丹田,第三段路线忽然聚集一支下沉脚底,与第三段气行产生共振。

由此,呼气,第二段气最重,第一段次之;第三段始终最轻灵。

注意第三段路线,我感觉鼻尖和丹田的关系很重要,仿佛鼻尖跟丹田之间连接着一条线,这条线可伸可缩。

意念意识(呼吸与意念)(3)

最近忽然感觉,多练练吸气很清爽。

呼吸与意念---补充蹲猴

关于“自我”,“本我”和“超我”。

我始终认为,练拳练的就是“超我”,通过“超我”去调动心意呼吸,去调动气力身形。强大“超我”,去叫醒“本我”,改造“自我”;“本我”是先天,“自我”是后天。通过“超我”融合先天后天。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看清“自我”;看清“本我”;看清自己的身形;看清自己的呼吸;看清自己的心意;看清他人的心意;看清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湖一海,一鸟一兽;看清周围的一人一事;看清万物的脉动;看清日月星辰的流转;看清因果的轮回.......什么在看?-----“超我”

这让我想到了传说中的丹道,修道结丹,出阳神而神游太虚。描述的阳神与“超我”确实有几分相似之处,人说以武入道,难道就是这个道?

玄学,玄学太玄虚,离我们太远。

意念意识(呼吸与意念)(4)

最后说明一点,我觉得应该定义清楚一些东西,我所说的行气或气沿路线走等,是指身形动作只要做到位了,在不同区域自然产生的一股类似气流(或水流)的东西,意念只要看着它,感受它就可以了,尽量少用意念去导引它。否则,就变得像气功导引,像纯粹的静功导引了。

我所走的路子是,以身形呼吸为驱动,心意看着,感知它的存在,感知它的运动就可以了,最终以达到舒畅自然为主。 至少前期是这样,后面的路,我还不知道,走一步是一步咯

百度了一下关于本我、自我与超我。我不太赞同这个翻译后的说法,中国翻译过来的东西往往跟原来的东西差异很大,可能是由于语言跟思想观念的原因吧。

“在心理动力学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