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僧是俗称,又叫沙和尚,观音菩萨赐法号悟净,原为天宫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因为失手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盏,触犯天条,被贬下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为害一方,专吃过路人这里先说一下,书中描写沙僧吃了很多人,其中还包括九个取经人,甚至还把这九个取经人的头颅挂在了脖子上,作为他杀人的铁证可为什么他不像书中提到的其他山贼、妖怪那样遭到惩罚,反而后来经观音菩萨点化,同悟空、八戒一同保师父唐僧西天拜佛求经,修成正果了呢?这里我们先挖个坑,不做解释,等后面的讲座中我们再详细解答,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西游记沙僧的团队作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西游记沙僧的团队作用(沙僧在西游记团队中的作用)

西游记沙僧的团队作用

沙僧是俗称,又叫沙和尚,观音菩萨赐法号悟净,原为天宫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因为失手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盏,触犯天条,被贬下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为害一方,专吃过路人。这里先说一下,书中描写沙僧吃了很多人,其中还包括九个取经人,甚至还把这九个取经人的头颅挂在了脖子上,作为他杀人的铁证。可为什么他不像书中提到的其他山贼、妖怪那样遭到惩罚,反而后来经观音菩萨点化,同悟空、八戒一同保师父唐僧西天拜佛求经,修成正果了呢?这里我们先挖个坑,不做解释,等后面的讲座中我们再详细解答。

沙僧的个性朴实憨厚,沉稳老练,且忠心耿耿。他既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贪财好色。自从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师父唐僧,任劳任怨,恪守佛门戒律,踏踏实实,谨守本分,最终功德圆满,被如来佛祖封为“南无(ná mó)八宝金身罗汉菩萨”。(这里南无读作ná mó,是皈依的意思。)但也有很多人对此持有不同观点,其中知名媒体人老梁在他的一档节目中就称“沙僧是个牛人”,“沙僧是个狠角色!”而且,老梁还列举了一系列剧中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因为西游记融合了儒、释、道,所以,不同人从不同视角来解读西游记总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结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接下来,我来谈一谈个人对沙僧的看法。

首先,从项目管理视角来看,在西游记取经团队中,沙僧是三师弟,地位低于八戒,主要负责牵马喂马,即照料马匹,但也属于管理层或是技术干部。在86版西游记中,沙僧的形象塑造的就很有特点,有调侃说,剧中沙僧仅有四句台词:第一句“师父,大师兄说得对。”第二句“师父,二师兄说得对。”第三句“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第四句“二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沙僧给人感觉就是有点缺心眼、一根筋,其原因是沙僧因失手打破琉璃盏,被贬入凡,流落在八百里流沙河,“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他在流沙河中不断沉沦,而且每隔七日,还要遭受飞剑穿心之苦,故而迷失了本性。所以,沙僧的表现很像王宝强曾经主演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的许三多,许三多可以说是中国的“阿甘”,他始终坚持梦想,不抛弃、不放弃!这也正是许三多被称做老A的“A大队”特别欣赏的原因。

沙僧的性格特点属于和平型员工,是团队的稳定剂。每到取经团队遇到危难将要解散的时候,往往是沙僧站了出来,多次力阻八戒散伙分行李的行为,对取经团队的稳定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记得我曾经在项目经理的培训班上做过一项调研,假设取经团队辛辛苦苦走了一年路,到了年底要做个年终总结,评选个先进个人,让项目经理培训班的学员从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这五个人中选一个出来,结果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都推举沙僧为先进个人。为什么呢?大家给出的理由是,唐僧作为团队负责人,一把手,先进个人这种荣誉一般来说就不考虑了。悟空呢,论能力和贡献,倒是配得上这一称号,只不过悟空太强了,如果把这一称号给了他,虽然大伙应该没有多大意见,可是很难起到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另外,悟空的目标是成佛,这要比成为先进个人这一目标远大得多;况且他能耐太大,别人学不来也做不到,所以,容易给他人造成无法达到进而放弃努力的念头。至于八戒呢,他经常犯戒,犯错误,遇到困难还闹着分行李散伙,往往起到负面作用。如果把先进个人授予八戒,则会适得其反,甚至造成不利后果。那白龙马呢?白龙马一路之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驮着师父长途跋涉从不抱怨,是不是可以把先进个人授予他呢?我们说也不好,白龙马毕竟从事的是最底层的劳务工作,授予他劳动模范尚可,而授予他先进个人这一称号则欠妥。反观沙僧,他毕竟是技术工种或管理层,除了牵马喂马外,在需要时也参与降妖除魔、保护师父或者搬兵请神这类技术工作,而且工作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关键时刻不抛弃、不放弃,有时还能力挽狂澜,确保团队的不散伙,为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立下不小的功劳。更重要的是,把先进个人这个称号授予沙僧,会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因为沙僧的本领和能力不像悟空那样出众,可以让那些和沙僧资质差不多的人,也能看到希望:即资质不高但通过自身努力,也能获得认可与奖励。

其次,我们再从佛教视角来解读一下沙僧这一角色的作用。

沙僧法号悟净,代表着一个人的本性。六祖慧能大师曾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正因为本性清净,沙僧在皈依佛门进而悟净之后,则表现出了更多的冷静与理性。这一点与许三多相似,许三多平时看着不灵光,但在很多关键时刻则是很冷静与理性的,所以沙僧给人的感觉是很无趣。试想和一个异常冷静与理性的人打交道,能有多少乐趣呢?

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之后,就开始了他传法的历程。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传的法,其实就是三个字:戒、定、慧。这里的戒,就是八戒的戒,也是戒律的戒,就是要戒去自己不好的行为,避免自己出现业报的现象。佛经中讲“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中国人有句老话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这里的定,就是制心一处,心念不受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所动,这是大乘的定,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中心。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悟空代表一个人的本心,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在前面第五讲中曾提到,紧箍咒学名就叫《定心真言》,《定心真言》一念,悟空就被定住了。外境造成的种种打击、刺激、诱惑,我们的心不为所动,不会受到干扰;我们内心浮现的各种妄想、杂念,也都能够降服,这就是定。戒律就是帮助我们得定的。这里的慧,就是沙僧所代表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个慧不是我们平常说的聪明才智,也不是文化知识,知识是外来的,可以不需要戒定,只要博学多闻就能得到。这个自性般若智慧不行,它是从里面来的,一定需要戒定。戒是帮助我们得定,提高自己的德行;定是帮我们开慧,帮助我们放下,放下之后,智慧就现前,智慧反过来又帮助我们看破,得到更深的定,再得更大的智慧,最后究竟圆满,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悟空、八戒、沙僧三个徒弟聚齐了,同时也意味着佛教修行的法门也足备了,唐僧的修行之路真正开始了。修行之路也就是唐僧的西行之路,那是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历尽艰辛、不达目的不罢休地走下来的,而这就是白龙马的任务了。

下一讲我们就给大家讲一讲西游记团队中默默无闻而又任劳任怨的白龙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