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罗伯特·赫德,曾经在中国生活工作了54年。尤其是担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一职长达半个世纪,创造了外国人在中国任职的记录。期间,赫德与晚清重臣李鸿章,交往30多年,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赫德对李鸿章的评价似乎并不高。赫德说:“他(李鸿章)像我一样,年轻时交上好运,就此扶摇直上,位极人臣。其实我再说一遍,他像我一样,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且是因为身居高位使他声名显赫而已。当他接待外国人时仿佛应付裕如,但揭去他的这张皮,他还是中国佬,同其他官僚同样是无能之辈。”

英国眼里的李鸿章(赫德与李鸿章打了三十年交道)(1)

在赫德的眼里,清朝中兴名臣之一的李鸿章只是一个“普通人”“无能之辈”。可是,就是赫德眼里的“普通人”“无能之辈”,以封疆大吏的身份辅佐朝政30余年。

赫德为什么会认为李鸿章是“无能之辈”呢?

这是因为,尽管李鸿章手握大权,并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但他始终局限于技术层面的近代化,忽略了制度与文明层面的变革。

据《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记载,1864年,李鸿章在一份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信函中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从这一刻开始,李鸿章就有了向西方列强学习先进技术的理念。这无可厚非。可是,与此同时,李鸿章又拒绝从制度与文明层面进行改革。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在李鸿章看来,中国的制度与文明,远远超过西方列强,只是武器不及他们而已。

英国眼里的李鸿章(赫德与李鸿章打了三十年交道)(2)

李鸿章发自内心地认为,中国的那套封建君主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因此,他宁愿像一个“裱糊匠”,在清朝这间破屋里敲敲打打、修修补补,绝不愿意、也想不到在制度和文明层面进行变革。

我们知道,就在清朝推行洋务运动的同期,一水之隔的日本也启动了著名的“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不但在科学技术上学习欧美列强,还致力于政治改革,并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西方生活方式在日本逐渐得以推广。

对于日本的这些改革,李鸿章当然有所耳闻。1875年,日本驻清朝特命全权公使森有礼来到中国天津,拜见了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

在会见时,他们有一段激烈的交锋。

李鸿章说:“阁下对贵国舍旧服仿欧俗,抛弃独立精神而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不感到羞耻吗?”

英国眼里的李鸿章(赫德与李鸿章打了三十年交道)(3)

森有礼回答:“毫无可耻之处,我们还以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决不是受外力强迫的,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正如我国自古以来,对亚洲和其他任何国家,只要发现其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李鸿章信心满满地表示:“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变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才不得不采之外才不得不采之外国。”

森有礼说:“凡是将来之事,谁也不能确定其好坏,正如贵国400年前(指清军人关前)也没有人喜欢现在这种马蹄袖服制。”

李鸿章断然回答:“这是我国国内的变革,决不是用欧俗。”

基于这种理念,哪怕洋务运动创建了许多兵工厂,修建了许多铁路,但始终没有在制度和文明层面进行任何改革。失败在所难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军队在陆战和海战双双败北。或许这时候,李鸿章才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英国眼里的李鸿章(赫德与李鸿章打了三十年交道)(4)

1895年,李鸿章来到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谈判。他说:“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当时贵大臣(伊藤博文)相劝,云中国地广人众,变革诸政应由渐而来。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日盛;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

然而,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被免除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职务,坐了“冷板凳”,不再掌握实权,所谓“变革诸政”最终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资料:《清史稿》《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