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普网】

初中数学国培示范课简报(杜春燕为中学科技课)(1)

对绝大多数大一新生来说,踏入大学校园意味着刚刚站上学术之路的起点。但得益于中学阶段的科技教育,香港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的新生罗鸣宇已经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并在校担任起研究助理的任务。带他敲开科学大门的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科技教育中心主任杜春燕老师,近日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遴选活动中,获得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三道“大菜”适合不同学生口味

2011年,中科院博士毕业的杜春燕来到了三十五中,成为首批专职科技教师兼科技辅导员。

近年来科技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杜春燕刚刚走上岗位时,还没有人知道科技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校教学设施匮乏、缺少可供参考的成熟教材……面对重重困境,杜老师选择迎难而上。在学校的整体规划推动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项目启动了,杜春燕和教师团队与来自中科院的专家共同将“中科院套餐式课程”写入了学生们的课表。

“套餐”被分为三道“大菜”,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口味”。在基础课程中,各领域专家到校演讲,介绍最前沿的科技发展;科考实践课程让师生们走出课堂,来到中科院长白山科考基地、云南版纳植物园等科研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学习知识;最后是探究项目式课程,学生们有机会在科学家的指导下完成科研课题,潜移默化地学习科学家精神。

此后,一整套科技创新课程体系逐渐构建起来,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并帮助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树立科研理想。

创建十个中学创新实验室,科技梦从这里开始

“科技班”就像三十五中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块“实验田”,走班制、选课制、导师制等探索创新都从这里展开,而科技类兴趣社团、为期3个月的科技节等科技课程和活动,以普及促提高,点燃了更多孩子的科技热情。

科学不仅是按照课本步骤进行的验证性实验,更是对未知的不懈探索。2015年,杜春燕和团队教师创建了10个中学创新实验室,她长期担任纳米实验室首席导师,手把手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式科学探究。周末和节假日,她会带着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和比赛,为每个有科学梦想的孩子寻找舞台。通过北京市科协、教委的帮助,三十五中还与北大、清华等高校达成合作,学生们有机会通过“中学生英才计划”“翱翔计划”“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等被选入高等学府,在科学家身边迅速成长。

在对高考成绩没有直接影响的科技课上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无疑是奢侈的,家长和其他老师的不理解也随之而来。但学生们的进步不容忽视:精神面貌越发自信,在竞赛活动中硕果累累,甚至人生目标也变得更加清晰。罗鸣宇就曾是纳米实验室的一员,他在这里体验了从确定实验目标、设计实验步骤到反复获取数据、最终完成实验的全过程,还被选入北大进行无机金属纳米催化剂方向研究,从而确认了自己对化学的热爱,最终考入了香港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

“有些学生在实验室完成的项目取得了科技专利,还有学生毕业后告诉我,在科技课上培养出的科学思维也可以应用在其他学科。”这让杜春燕感到特别欣慰。

建立不同层级课程体系,培养青年科技教师

“我在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大学时接触到前沿科学后,发现无论是知识内容还是思维方式,都与以前受到的教育明显脱节。”杜春燕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科研深造的道路,决心发挥教育学和理科的双重学术背景优势,探索中学科技创新教育模式,搭建科学实践平台,让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就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科研工作,从而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科学兴趣。

学校的支持和上级部门的助力,让杜春燕得以全力以赴地描绘心中的创新教育图景。目前三十五中已有十几位专职科技教师,建立起不同层级的成熟课程体系。为了实现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杜春燕带领团队老师们深入钻研科技教育理论,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北京市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几十篇,编写出版《中学生科学探究实验室教程》《科创教育理论与实践》等科技教育参考书籍,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

总结自己多年工作中收获的经验,杜春燕说:“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认同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要保护并引导同学们的个性想法。”她建议各地区的学校不要“照葫芦画瓢”,而是挖掘当地科技资源,开设特色课程。

自从担任科技教师以来,杜春燕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和假期,曾经连续一个多月没有休息。一晃10年已过,她依然活力四射地奔走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将迎难而上、永不退缩的精神言传身教。在她的精心培育下,一株株创新型人才的幼苗正在茁壮成长,顽强地冲破土壤,以无穷的生命力向天空延伸……

本文来自【中国科普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