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优秀组织工作奖揭晓,我市有8部文艺作品荣获此次“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获奖作品数量位列各盟市首位这8部获奖作品分别是:电影《守候》、话剧《惊蛰》、广播连续剧《宗旨》、3集电视专题纪录片《蒙古帝国崛起的见证》、歌曲《黄河浪谣》、报告文学《排球场上中国梦》、儿童小说《谁说我还没长大》和长篇小说《西脑包的老红桃》,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佛山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佛山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展二)

佛山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

7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优秀组织工作奖揭晓,我市有8部文艺作品荣获此次“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获奖作品数量位列各盟市首位。这8部获奖作品分别是:电影《守候》、话剧《惊蛰》、广播连续剧《宗旨》、3集电视专题纪录片《蒙古帝国崛起的见证》、歌曲《黄河浪谣》、报告文学《排球场上中国梦》、儿童小说《谁说我还没长大》和长篇小说《西脑包的老红桃》。

这些获奖作品都有着浓郁的“包头味道”——包头的人、包头的事、包头的景、包头的魂,从边塞的历史风情到排球赛场上的包头精神,从黄河的伟岸灵秀到朱清章的道德力量,不同的艺术形式演绎了包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系列精神文化作品也充分展现了包头艺术创作队伍的实力和艺术创作氛围的宽松,一大批创作者们在上下五千年中穿越,在黄河两岸跃动。

每一部艺术作品的诞生都凝结着作者的灵感与人生经历的积淀,他们是我们的眼,替我们回望历史的烟尘,发掘身边的真善美,感悟人生的点点滴滴。

31年,于你不过是一霎;于我,却是一生的守候

□记者范思慧

2013年的8月15日,根据朱清章事迹改编的电影《守候》在包头举行了首映礼。

一年后,再看这部电影,不再关注所谓的“主旋律”、“人文关怀”、“伟大”、“命运”等浓重的词汇,只被片中小人物的亲情和温暖感动。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朱清章是石拐区矿务局河滩沟矿二采区退休职工。1975年,朱清章的母亲因为1300块钱意外被烧而突发脑溢血,经过半年的救治,命虽然保住了,但却瘫痪在床变成植物人,父亲后来也病重瘫痪。两位老人病倒没多久,朱清章从邻居那儿得知了自己被抱养的身世,但是他没有丢弃这对养育过自己的苦命夫妻,他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照顾两父母。1977年,河南姑娘张凤英看上了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的朱清章,走进了他的生活。婚后,朱清章就和妻子一起承担起伺候两位病人的责任——洗衣按摩、帮老人擦洗身体都井井有条,勤快的张凤英把老人和家里都打理得干干净净,光屎尿布就准备了五六十块,朱家门前常年飘扬的布头成了邻居们眼中熟悉的风景。

1997年,朱清章瘫痪在床14年的父亲去世。1997年,张凤英患胃癌也离开人世。2004年的一天,朱清章照例一大早来到母亲的床边,给她擦洗身体,念叨街坊里发生的新鲜事儿,就在他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母亲竟然伸出手拉住了他。2006年春节,朱清章在火炉上烧了一壶水便出去劈柴,十几分钟后,他再回到屋里时吃惊地发现母亲竟然一只手拎着壶站在火炉边。

31年、11315天的守候,终于换来植物人母亲苏醒的奇迹。如今,朱清章80多岁的老母亲不仅能下地行走,还能自己生火、做饭,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2011年,朱清章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

守候生命等待惊蛰

电影《守候》和话剧《惊蛰》都是根据朱清章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

《守候》是“以一个普通百姓的家庭变化,展示一个小人物的大情怀。《守候》不仅是儿子对母亲的守候,也是朱清章和妻子张凤英对爱情的守候,更是对真情的守候。”导演杨真认为“守候与呼唤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守候亲人,呼唤孝道,改变世道的颓废。”

一个多小时的电影没有大投资,没有大场景,没有大明星,全片不过在小屋小院里重现31年的生活片段;影片色彩也不浓艳,甚至有些时代和地域特有的灰暗;饰演朱清章和凤英的郑昊和林好也没有闪亮的服饰化妆,更没有激情高昂的台词,一切都是生活中的鸡毛和蒜皮,甚至苦中作乐。可是,当凤英罹患胃癌后,她跪在依旧沉睡的婆婆床前哭诉:“妈,我伺候了您20年,有不周之处请您原谅,我要先走了……”,闻之,谁能不动容动情?

儿子对母亲说:你没有生我,但你养育了我;你累了,睡了,我等你。

儿媳对婆婆说:我来时,你睡着;我走了,你还没醒。

母亲对儿子说:我醒了,你,老了!

婆婆对儿媳说:我醒了,你,却走了!

31年,于你不过是一霎;于我,却是一生的守候。

内蒙古话剧院的话剧《惊蛰》今年3月5日、惊蛰前夜首演,同样走的是温暖路线——“惊蛰地门开,鹿儿跑出来,三羊开了泰,桃花满山开!”舞台上,朱清章唱着母亲最喜欢的歌谣,执着地等待着妈妈。

这是一个和你我一样平凡的人,“双手开拓着希望,脊梁砥砺着责任”,他也和你我一样有着自己的不平凡,“重担压在肩膀上,头却从没有低下。”“冬至、小寒、大寒、立春、谷雨、惊蛰……”亘古及今的节气提醒着岁月,时间是怎样在流淌,或许我们相信奇迹,但是,我们只能等待……等待奇迹。

话剧取名《惊蛰》并设计母亲在惊蛰那天苏醒,寓意着冬去春来的万物复苏和对生命的礼赞、对爱的礼赞。正如导演吴晓江所言:“我们的生命需要春天,需要有一个雷声,需要一个人心的激荡改变很多事情。”

奇迹,终于出现。

“别总想着挣钱发达,别总顾着自己潇洒,多点时间陪陪爸爸妈妈,天伦之乐是最美的佳话。别总想着远走天涯,别总算计尽享繁华,放慢脚步认真思量思量,爸妈的恩情该如何报答……”这是话剧的主题曲《孝行天下》。

31年的等待,等待的就是天伦之乐。只要有情有义,“不平凡的苦难中也充满了平凡的快乐。”

主旋律中的小人物

我们在评价一个伟大人物的时候,常常说“他是一个伟人,也是一个普通人。”但在评价朱清章时,我们应该说“他是一个小人物,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电影《守候》和话剧《惊蛰》都是主旋律艺术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守候》和《惊蛰》却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为他们把视角凝聚在一个“伟大的小人物”身上,表达和歌颂的是朴素而平凡的感情——父母之爱,夫妻之情。

电影导演吴晓江认为,我们不是要塑造一个高大全的形象,而是落脚在中国人对家庭对父母的尊敬和热爱,这种尊敬和热爱很东方。东方的美德传递的就是热爱家庭、孝敬父母,以及热爱生活、认可自我的精神。

但是,主旋律艺术作品却渐成这个大时代的小插曲。

话剧《惊蛰》的编剧冯大庆说:“把一个真人真事、全国道德模范的事迹以话剧的形式搬到舞台上,既要演出戏剧效果,又要达到宣传与教化的作用,创作难度大,压力大。”从开始创作剧本到作品最终呈现舞台,《惊蛰》用了一年的时间。

无论何时,至孝亲情、大爱奇迹永远是我们追寻且用之对照衡量自己的仰止高山。

电影《守候》认认真真地讲了一个“小”故事,不煽情,从始至终没有呼天抢地的大悲大喜,淡静如水,好像隔窗望见邻家的灯光,“适可而止,耐人寻味”。

话剧《惊蛰》也认认真真地讲了一个关于“家”的故事——家,就是不离不弃,默默无闻、能力有限,但兢兢业业、勇于担当,安于奉献。

“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我们安静下来,虽然渺小如尘芥,但内心仍然高贵、体面、有尊严。上苍经常喜欢这样玩耍,把富有、尊贵的灵魂安放在一具具普通的躯壳之中,低调地闪耀。”

伟大的人让我们崇敬,而平凡的人让我们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