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小生演员张美英

晋剧小旦老演员 晋剧舞台姐妹之小生演员张美英(1)

有些艺人并不是不出色,也不是不出名,是因为时间淡忘了他们,请记住那些无数为戏曲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晋剧小旦老演员 晋剧舞台姐妹之小生演员张美英(2)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被淡淡遗忘,也有些人被人想起.在上世纪中期有许多戏曲演员转行,有些人同在一座城市居住,却未曾得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芳华的年代已是一晃而过。

晋剧小旦老演员 晋剧舞台姐妹之小生演员张美英(3)

张美英,1932年出生于祁县下申村,12岁随“鹿儿红”拜师学艺,学艺五年,谢师两年。跟着师父在各个戏班搭班唱戏,在太原南仓巷的山西大戏院,还有眉毛丑、王桂燕这些同台演出。先后在徐沟大众剧团,“鹿儿红”为了培养她们,张美英演周瑜,师父配演赵云,来衬托弟子。后合并到汾阳古风剧团,与“小电灯”丁玉英在一起唱戏。解放后回到榆次荣生、新生剧团演出,与丁艳霞、程铃仙、马月琴、“眉毛丑”宋茂林、李秋梅(毛毛旦弟子,太原西寨人)、王爱梅(王爱爱二姑)、王爱爱等同台演出。

晋剧小旦老演员 晋剧舞台姐妹之小生演员张美英(4)

戏曲收藏者段兴旺与张美英

1957年7月,榆次县成立了晋剧团(称榆次迎春剧团),有“眉毛丑”宋茂林、“二捣蛋”武蕙仙,筱桂芬、筱桂君、郭凤卿与张美英都参加这个剧团,剧团在榆次和太原演出较为轰动。1959年这个团在太原演出《十二寡妇出征》被新疆回来找剧团的人员看中,这个剧目符合当前新疆形势,很有政治形势的戏曲。张美英与剧团的人,一起随团来到新疆,这里风大夜里冷,很多随团的人都受不了,都想念家乡。在新疆期间她与筱桂芬、武蕙仙、筱桂君都是团里的主演,为新疆的老乡演出了众多精彩剧目,深受当地老乡的欢迎。

晋剧小旦老演员 晋剧舞台姐妹之小生演员张美英(5)

这次慰问演出为期一个多月,带去的是晋剧经典剧目《打金枝》和原榆次市晋剧一团保留节目《锄阁老》等,由筱桂芬、武惠仙、张美英、时双巧、曹绪德、洛辰生等担任主演。剧团在乌鲁木齐市最豪华的剧场——人民剧场,为全区三级干部会议作了首场演出;在军区俱乐部、天山大厦分别为自治区党政军领导作了专场汇报演出;接着深入到八一钢铁厂、纺织厂、汽修厂、农七师、农八师、商业厅、外贸厅等企事业单位作了慰问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领导和职工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特别是随军征战来到新疆的山西籍老干部,他们大多已在自治区区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听说要来家乡的晋剧,早已翘首以待,今天亲眼目睹到剧团的演出,亲耳聆听到久违的乡音乡韵,心情非常激动,每当演出结束,他们都要到后台去看望演职员们,像见了亲人似的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在以后的三年困难期间,这些老干部在经济上和物资上给予了剧团很大帮助,使剧团的全体人员顺利地度过了难关。还有许多久居乌鲁木齐市的山西籍老乡,他们对家乡戏的到来倍加关注,其中有些老戏迷是场场必到,有的还经常到剧团住宿处唠家常。就是这些领导的关怀和乡亲的鼓励温暖了初来乍到的剧团人员的心,使他们更坚定了在边疆长期生活下去,使晋剧之花在边城开花结果的决心。为提高演出质量,在1960年,自治区文化厅不惜重金以月薪400元的高价从呼和浩特市聘请了著名青衣演员方月英(晋剧名老艺人说书红的弟子),从太原等地聘请了铜锤花脸冀守仁、武二花脸高保堂等到自治区晋剧团工作(此段节选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晋剧团组建始末》作者郭凤卿刘之新)

作为县级剧团到新疆之后,团里享受省级待遇,虽然工资不低,但是一些年轻的演员们不习惯这里的气候和生活习惯,都想回山西去,有一年回省城汇报演出时,就有一些团员偷偷把行李带上。回到太原在并州饭店驻扎起来了,在太原演出半年之久,原指望再回新疆演出,但有些团员不想回去,如果主演回去,底包龙套不走,回去也不好组团。1962年正赶上国家经济紧张,全国在压缩城市人口,机构也在缩减的大背景下,省里决定对全团人员就地安置,有的回榆次,有的回寿阳,有的留在太原,筱桂芬、武蕙仙、张美英在省团借用工作。省团全是名家荟萃,张美英指导一些学员演出,因身体原因和时代需要,就去社会上去工作。在当时她工资的标准,好多单位都没法接收,好不容易在解放大楼副食商场接收下来,但是唱戏的她从来没卖过东西,算盘也不会打,账也不知道如何记,没办法从头做起,一干就到退休,在普通的工作岗位度过大半生。

在随后的日子,她除了和新疆回来的一些团员们有来往外,比如武蕙仙、筱桂芬、郭凤卿等,很少参加省城的戏剧活动。省城的戏迷票友也对她不太熟悉,但是看过她的戏的人,都能想起这个名字“鹿儿红”弟子张美英。她扮相英气逼人,傲气十足,唱腔高亢激扬,曾主演过《打金枝》、《蝴蝶杯》、《黄鹤楼》、《花亭》、《锄阁老》、《金鳞记》等经典剧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