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某信二手车的分期系“套路贷”这事儿,将一个曾经辉煌的二手车交易平台推向了风口浪尖,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了消费者的众矢之的。我们且不说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互联网平台之间的明争暗斗,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二手车分期之“坑”究竟是谁动了第一口土?又是谁让这个“坑”越来越大?
一,“坑”之 差价透明化
2012年之前,消费者真正想要获取一个合理的二手车价格相对较难,也没有像样的参考依据和权威,同样早期的二手车从业者们也是在收车及卖车的价格定位上很模糊,新手问老手,老手问大师,大师问卖过该车的,整个的二手车市场定价全部靠一个字:问!非对称的交易环境造富了一批又一批的二手车从业者。
凭借着2014年至2015年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和4G网大面积覆盖的背景下,2014年2月某300上线,2014年4月某人车上线,2015年3月某信二手车上线,2015年9月某子二手车上线,所有上线的二手车类平台通过车辆信息的采集,车况的检测及定价,后台大数据的整理及分析渐渐将整个二手车市场的车辆定价拉回正常,同时大量资本涌进各大二手车电商平台,再加上高曝光频次的广告铺天盖地,让多数人群了解二手车的同时也让潜在的二手车消费人群看到了曙光。逐渐壮大起来的二手车电商平台,帮助更多的人在选择二手车时有了清晰的价格区间,不得不说早期的二手车电商平台在将二手车定价回归正常的进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本地车辆定价逐渐透明的情况下,打着C2C旗号的纯中介电商平台,凭借着一句“卖家多卖钱”将大量的卖车人群聚拢至平台,通过收取买卖双方的服务费获利,从而达到“买家少花钱”的目的。矛盾的广告宣传,却做成了最轻量化的“中间商”。而实体中间商却因运营成本有限,车辆资金占压较大,从业人群普遍学历偏低等因素,在与电商平台竞争卖车车源及消费群体时略显无力。
虽说大量二手车经销商会通过各种形式从某些C2C电商平台上收购一些个人车源,可是面对电商平台必须要收取的买家服务费,多数二手车经销商对此也表示无奈。而C2C电商平台针对部分二手车经销商以个人名义从消费者手中收购车辆的行为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此实现对平台的快速转化及盈利。不得不说整个过程中真正受益的只有电商平台,而二手车经销商从电商平台收购车辆所增加的成本只会再次转嫁到新的购车消费者身上。
在C2C电商平台逐渐走向成熟的路上,夸大的售卖价格及矛盾的广告将整个二手车市场车辆定价的泡沫却越吹越大。
2018年全国两会正式提出解除二手车限迁,与此同时结合国家政策无论B2C或C2C,二手车电商平台凭借着员工多,资金足,地域广等特点,在2018-2019年迅速的布局“异地购”这种新型买车模式。也就是说,消费者足不出户,可以买到全国各地的车源,电商平台从中仅需支付低廉的员工成本,物流运输,手续办理等费用,就可以从中赚取买卖双方高额的服务费及车辆差价。新型的购车模式将原本二手车经销商的“南日产,北德系”,实地看车,资金垫付,日夜奔袭,回家整修,进店销售,依靠异地差价挣取收益的原始收购模式逐渐颠覆。对于实体二手车经销商的影响不单单只是将店内库存周期拉长,资金成本变大,更多的则是将本地实体二手车经销商的最后一根盈利稻草又去了一层皮。
短短的4年时间里,二手车电商在将车况透明化,定价合理化的上面做到了回馈了广大消费者。虽说二手车电商平台的市场渗透率不足20%,可是二手车电商平台的确颠覆了二手车买卖群体的观念及重塑了价格的精准。可是,已经进入第21个年头的中国实体二手车经销商们在新的形式下并没有做到快速转型,并且也无法找到新型的盈利模式。原本本应锦上添花的二手车电商,实际却在表面做着帮扶实体,暗地壮大自我的路上奔跑。
销售车价逐渐透明;收购价格逐年走高;异地销售模式分食本地消费者,架空地区差价。以上的几点表面做到了将价格透明,实则已将二手车分期的“坑”撅去了第一口土!
二.“坑”之 行业竞争
在讲述二手车行业竞争之前,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2018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了全年二手车交易数据,全国累积交易二手车1382.19万台,同比增长11.46%,交易额8603.57亿元,从2001年至今中国二手车交易已经第18个年头持续增长,增长量近37倍。
2018年的中国新车乘用车累积销量是2235万辆,二手车交易量是1312万辆,新车二手车占比是1:0.5,
2018年的美国汽车累积销量是1772万辆,二手车交易量是2500万辆,新车二手车占比是1.1.41
2016年美国的汽车保有量就已达到2.64亿辆,而美国人口数量仅为为3.3亿。平均100个美国人里80个人有自己的私家车。
而中国2017年统计的个人名义注册私家车保有量仅为1.7亿辆,中国人口约14亿左右,也就是说100个中国人里面,拥有私家车的人仅有12个左右。如果再细分一下的话,2017年统计的中国注册机动车驾驶人约为3.85亿人,就拿注册机动车驾驶人来分的话,100人里也只有40人左右拥有私家车。何况中国的注册机动车驾驶人正在以每年近3000万人的数量增长。
中国无疑是现阶段全球最大的新车消费市场,可是中国与美国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的平均换车周期是11年,而中国仅是3.3年。
快速的换车周期,快速的机动车驾驶人增速,新车销量下滑,二手车销量连年增幅,极低的私家车保有量,等等以上的各种因素让整个中国二手车行业未来都看起来一片美好?!
就如同你我看到的一样,资本市场同样也看到了这些,二手车电商开始由原本的线上中介模式转投线下收车,凭借着自身的互联网集客,跨区域销售等优势,将刚刚稳定的市场收购价格又逐渐抬高。而实体二手车从业者们不仅仅要面对二手车电商这一挑战,还要面对越来越多从业者的挑战;当所有二手车从业者已经意识到二手车电商逐渐成长为竞争者时,当已经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二手车市场这个蛋糕中来的时候,二手车将从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众多出售自己车辆的消费者从中将获得更高的收购价格,而实体二手车从业者将陷入一个前有二手车电商平台这只豺狼,后有同行这群虎豹,收车价格白热化,销售价格透明导致的无法抬高售价的窘境。单车销售利润越陷越薄,面对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实体从业者为了避免车辆收购流失,不断抬高收车筹码,但在销售时,无论各自收车成本是否一致,都无人敢因自己的收车价格高于市场价从而抬高售价,只能通过加快流转率从而降低资金亏损。
行业竞争的加剧;从业人员的增多;车辆出售渠道的灵活多变;销售价格的利润变薄;无论是从业人员的增多还是电商平台的分羹,都将整个二手车市场内的车价赢利点逐渐收紧。为二手车分期之“坑”变大又加了一把力!
三,“坑”之运营成本
随着近年来各城市的综合治理,前期的实体二手车从业者从免费占道经营已经逐渐向规范的二手车市场内部转移。但是转移的同时,以前一辆面包车上就能解决的移动办公,现在必须要开始承担租金,车位及水电等各项费用了。市场租金是普遍二手车从业者的较大开支。
进驻市场后,租金及物业成本逐年上涨的同时,之前街道路边摊的销售模式及车辆整备标准必然与市场内不同。起初的夫妻店,父子店开始配备销售顾问,利润中必须配给销售工资及提成。之前仅清洗外观即开始销售的模式转变成整车清理及小剐蹭修复,清洗修复标准与恢复至新车无异,同时还要每日擦拭车辆;人员成本及清理修复成本升高。
在与二手车电商赛跑的日子里,实体二手车商也不得不利用互联网进行新客户的开发及车源曝光,于是会在各大二手车平台开通会员,充值置顶,以此换取流量加快库存转化。在投入广告宣传费用的同时,车辆利润也在削弱,而充值类平台的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但如果彻底放弃平台,又恐销售途径单一错失销售机会。所以,二手车平台让实体从业者又爱又恨。
二手车从业者收购车辆多数为单枪匹马上阵,远赴全国各地,可随着近些年物价的提升,外出收购的成本也逐渐升高,所有的费用包括住宿,餐饮,路费,油费,档案费,过路费,都将加码至车价中,可又因市场售卖价格逐渐明朗,所以导致车辆利润再次缩水。
成本逐年升高,收购价一涨再涨,在二手车价格越发透明的今天,逐渐缩水的二手车单车利润,为二手车分期之“坑”狠狠的出了一把力。
综上三点,售价透明,竞争激烈,成本升高导致了今天二手车分期之“坑”越来越多,也已濒临了泡沫破裂的边缘。从业多年让小编也愿意相信多数二手车从业者更愿意让人们选择物美价廉的二手车,可眼前的三座大山已经将二手车从业者压的很难喘息,在叫嚣了多年发展二手车后市场的今天也因资金过重,专业性更强等因素迟迟无法推进。面对眼前的三座大山,二手车从业者们也更多的愿意通过二手车分期这种无需资金投入,责任转嫁的盈利模式获取收益来解决眼前的困难。且不细说二手车分期能够为二手车从业者带来多么可观的收入,就目前面对的行业困难来讲,车辆售价即便无法实现盈利,仅二手车分期一项的收益足够应对眼前的窘境。
回过头来说某信二手车陷入的舆论风波,我们不能否认某信为中国二手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出的贡献,为二手车从业者及消费者带来的服务。但倘若细数,二手车市场内所能见到所有分期产品都要遵循的一个规律就是:二手车分期产品在二手车行业内想要立足,就必须摒弃消费者的利益来解决二手车从业者的困境。二手车电商平台的分期产品也必须秉持为电商平台盈利为目的,向消费者挖坑。
二手车分期的宗旨就是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帮助更多的消费者开上一台心仪的好车。可中国的二手车行业因过快发展,缺乏监管,导致了现阶段的整个中国二手车行业陷入了一个畸形发展的怪圈。可二手车从业者既要发展也要吃饭,而像某信这样被曝光的分期之“坑”也仅仅只是目前二手车分期行业内的冰山一角,颠覆某信或某行的二手车分期业务,随之会有其他的分期机构取而代之,再次走上一样的“坑”之路。填补二手车分期的这个“坑”不是换掉一家两家分期公司就可以改变的。中国二手车行业之路还很年轻,想要彻底改变二手车分期的坑,只有改变二手车行业,着力从二手车从业者的新盈利模式上入手,才能将二手车分期的这种新颖且便捷的消费模式回馈于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