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和宝黛爱情故事(宝黛初见宝玉说)(1)

宝黛相聚续旧缘 面善只因是故人

——从“面善”说开去,宝玉和黛玉是旧相识

红楼梦中宝黛初见,贾宝玉用“面善”这个词来形容他对黛玉的第一印象。原文如下: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宝玉和宝黛爱情故事(宝黛初见宝玉说)(2)

“面善”指面熟;面目和蔼。贾宝玉说他见过黛玉,究竟是他的话小孩子气还是曹公又在瞒着什么?近来适闲,反复研读《红楼梦》,越来越觉得许多东西可以在书中找到解释,“以书解书”更能贴近作者本旨。“面善”这个词在书中出现过几次,罗列如下:

第一回,娇杏见雨村

娇杏随甄士隐夫妇到封肃家生活,甄士隐出家后,娇杏为封氏在街上买线。这日正当贾雨村上任,娇杏躲在门缝中,看到轿子中的贾雨村。书中写道:

这日,那甄家大丫鬟在门前买线,忽听得街上喝道之声,众人都说新太爷到任。丫鬟于是隐在门内看时,只见军牢快手,一对一对的过去,俄而大轿抬着一个乌帽猩袍的官府。丫鬟倒发了个怔,自思这官好面善,倒象在那里见过的。于是进入房中,也就丢过不在心上。

宝玉和宝黛爱情故事(宝黛初见宝玉说)(3)

贾雨村当年落魄时见到正在撷花的娇杏,娇杏多看了他两眼,于是贾雨村对其念念不忘。且看娇杏和雨村的初见:

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看的呆了。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

宝玉和宝黛爱情故事(宝黛初见宝玉说)(4)

娇杏见到贾雨村,感觉“面善”,因为之前曾经有过一面之缘。

第四回,雨村见门子

贾雨村审理薛蟠为抢香菱打死冯渊一案,竟然遇到当年葫芦庙里的小沙弥,书中原文:

这门子忙上来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雨村道:“却十分面善得紧,只是一时想不起来。”那门子笑道:“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把出身之地竟忘了,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雨村听了,如雷震一惊,方想起往事。原来这门子本是葫芦庙内一个小沙弥,因被火之后,无处安身,欲投别庙去修行,又耐不得清凉景况,因想这件生意倒还轻省热闹,遂趁年纪蓄了发,充了门子。

当年贾雨村寄居在葫芦庙内,和小沙弥应该很熟识。门子自报家门之后,雨村“便忙携手笑道:‘原来是故人。’又让坐了好谈。这门子不敢坐。雨村笑道:“贫贱之交不可忘,你我故人也,……”

宝玉和宝黛爱情故事(宝黛初见宝玉说)(5)

贾雨村见了门子“面善得紧”,因为二人是贫贱之交的“故人”。

第二十四回 ,宝玉见贾芸

贾芸进荣国府恰巧遇见正要出门的贾宝玉,书中写道:

宝玉看时,只见这人容长脸,长挑身材,年纪只好十八九岁,生得着实斯文清秀,倒也十分面善,只是想不起是那一房的,叫什么名字。贾琏笑道:“你怎么发呆,连他也不认得?他是后廊上住的五嫂子的儿子芸儿。”宝玉笑道:“是了,是了,我怎么就忘了。”因问他母亲好,这会子什么勾当。

贾宝玉之前定也见过贾芸,只是一时“想不起”,“十分面善”说明他对贾芸还是很有印象的。

第七十二回,凤姐说梦

凤姐道:“不是我说没了能奈的话,要象这样,我竟不能了。昨晚上忽然作了一个梦,说来也可笑,梦见一个人,虽然面善,却又不知名姓,找我。”由脂批可见,凤姐觉得“面善”之人,也曾于数十年前见过。

“却不知名姓”说明凤姐梦中的“面善”之人也是以前见过面的“旧人”,此处庚辰本有双行夹批:【是以前授方相之旧,数十年后矣。】这条批语直接点出凤姐和此人的确打过交道。

宝玉和宝黛爱情故事(宝黛初见宝玉说)(6)

书中以上五处“面善”一词的运用,作者表达的意思是二人以前见过面或者比较熟悉,因相隔一段时间再次相见或许想不起对方是谁,但是隐隐还是觉得以前见过,这就是“面善”在书中的意思。

《姑妄言》中宦萼见葛子恩

我们要解读一部古典作品,除了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之外,还应该多读其同时期的作品。雍正时期的《姑妄言》一书,用语习惯和《红楼梦》极其相似,其中也用到了“面善”一词。第二十回 “受恩百姓男妇感洪仁 积德贤朗父母膺上寿”一回中,宦萼到处做善事,遇到葛家父子为钱财吵闹,宦萼上前了解情况,书中写道:

宦萼看那老儿有些面熟,一时想不起他的姓来。问他道:“你老人家好面善,你为甚么事?”那老儿认得他,答道:『宦老爷,我是葛子恩,你贵人不认得我了么?

这一情节中,宦萼和葛子恩以前就认识,宦萼见他的感觉是“有些面熟”,询问时用了“面善”一词。葛子恩的回答则更加证明了两人相识,所以,“面善”的意思是指两人以前认识,至少见过面,只因隔得久了,一时想不起来。

我们再回忆《红楼梦》中宝黛“初见”时的情况,宝玉一见到黛玉就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宝玉和宝黛爱情故事(宝黛初见宝玉说)(7)

此处有一条脂批【甲戌侧批:作小儿语瞒过世人亦可。】按照批书人的意思,作者是有意隐瞒这一点,而这恰恰说明它的重要性,贾宝玉所说的就是事实。

作者对于重要的事情会反复强调,如果认为贾宝玉不靠谱,再看黛玉见到宝玉的反应: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黛玉的反应可以说和贾宝玉的完全一致,描写黛玉的感觉更加直接,“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这里虽然用了一个“像”字来掩饰,后面却又说“何等眼熟到如此!”

曹公反复皴染,无非是要提醒大家:书中设置的宝黛初见确实是一场久别重逢。宝玉和黛玉本是旧相识,作者要隐藏这种关系,因为这关系到林黛玉的身世和遭遇,是为她隐讳。就像秦可卿设置为“在养生堂抱养”一样,都是隐去其真实身世,对于她们算是一种尊重和保护。

究竟宝玉和黛玉之前什么时候见过面呢?看曹公这一段叙述: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宝玉和宝黛爱情故事(宝黛初见宝玉说)(8)

林如海到扬州上任巡盐御史的时候,年纪四十岁,黛玉五岁。他这时候到任刚一个多月,林如海出任巡盐御史之前是兰台寺大夫。兰台寺大夫是个什么官职呢?

脂砚斋评论说:[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甲戌眉批)

这个官职居然是曹公杜撰出来的,是个古今参半的象征性说法。我们只好根据“兰台”来检索,历史上没有兰台寺大夫的官职,但有兰台大夫的职位。兰台初始为战国时楚国宫殿的一部分,东汉以降,"兰台"或"兰台寺"逐渐成为御史台的代称。唐代时,“兰台”还成为秘书省的别称,并一度存在“兰台大夫”的官职。《红楼梦》中的兰台寺大夫,有研究者认为当指都察院御史。

周朝最开始设置的御史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随着社会的发展,秦汉时期御史转身就变成了监察官。成了监察官之后御史的官署改称御史台,御史台也称兰台、宪台,明清时期改称都察院。

无论是兰台大夫还是督察院御史,他们都是的工作地点都在京城。所以林如海在高中探花一直到升任兰台寺大夫期间,一直在京城工作。古代科举考试三年一次,林如海是前科探花。这说明林如海中探花又经历过一次进士考试了,他被选中探花的时间在三至五年。如果到第六年就产生第三任探花,林如海就不能称作“前科”探花了。

林如海籍贯是姑苏人氏,贾敏生活在京城。所以林如海应该是中探花以后被贾府相中,得以和贾敏成亲。

宝玉和宝黛爱情故事(宝黛初见宝玉说)(9)

古代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林黛玉今年五岁,生日是二月十二日。如果林如海在高中探花后不久和贾敏成亲,次年春天生下黛玉,完全合乎推测。

林黛玉出生在京城,五岁之前一直生活在京城。贾母说儿女之中,她最心疼黛玉的母亲。贾敏在京城期间,一定会经常和娘家来往。

宝玉和宝黛爱情故事(宝黛初见宝玉说)(10)

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两个人在五六岁之前很有可能经常在一起玩耍,只是黛玉五岁跟随父母到扬州他们才分开的。林如海四十岁到扬州,年近半百时把黛玉送回贾府寄养。黛玉离开京城八九年,被接入贾府时她已经十三岁。

结论

宝玉黛玉幼时确实见过,他们五六岁分别,经过八九年再见,正是久别重逢。

正是

两小无猜曾为伴,青梅竹马入梦来。

木石因果前缘在,久别重逢是旧知。

原创不易,感谢关注!

共话红楼,同解其中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