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上底蕴深厚,那么在传统婚礼中,特别是农村的婚礼,最具文化特色,中国的传统婚礼都有哪些呢习俗?
一、迎亲的习俗
迎亲又叫“迎娶”、“娶媳妇”,“六礼”中的“亲迎”,古老的传统婚姻习俗之一。起源于周代。迎亲迎娶,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迎亲前夕,新郎新娘都要“绱头”、沐浴斋戒。新娘的绱头是开脸、梳妆、缚高髻;新郎只剪发、剃脸、戴礼帽,并在帽上扎一圈红髻线,插上两朵红玫瑰花,身穿长衫马褂。
迎亲的时候通常是以花轿迎娶新娘,最早形成于南宋时期。娶亲的花轿一般要由四人抬着前往女方家,其后跟随专侍新娘的送嫂,即将到新娘家的时候,女方通常都会放鞭炮表示迎接。
在迎亲者“三请”、“四请”之后,才见新娘披霞帔、戴凤冠,并在头上盖上大红方巾走出门外,临上轿前,新娘的母亲要喂新娘一口“上轿饭”,意为不忘养育之恩。
接亲的队伍往往很长,这里的人员包括吹唢呐的,抬轿子的,还有一些唱戏的。轿子里不能是空的,里面要有个小孩子,老家人把孩子成为“压轿”的。
压轿小孩到了娘家之后还不能随便出来,娘家人要拿红包来引诱,孩子才能出来。如果孩子嫌红包太小,愣是不出来,那么娘家人就必须拿出一个更大的红包来,直到孩子满意为止。
二、拜堂
拜堂又称拜天地,中国婚姻习俗,起源于在北宋时期,在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
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新娘轿到新郎家门首时,除新郎外,其他家庭成员都要回避,并熄灭厨房里的柴火,寓意“新娘入门无火气,亲人不犯轿头冲”,以后全家就会和睦相处。
新娘下轿后,由媒婆和两个小孩引至厅堂拜堂。其实在拜天地之前,下轿之后新娘都要准备一些零钱分给这些孩子,我们那里叫做红包。如果不给红包,孩子有捣乱的权利。
把新娘接到家里之后,最主要的事就是拜堂了。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什么的,拜天地的时候有很多孩子围观,这是婚礼中最受欢迎的仪式。
在拜堂的时候,家人要准备一个斗。斗里面要放很多粮食,包括小麦玉米芝麻等等,预示着五谷丰登,家庭幸福。除掉粮食,斗里面还要放称、秤砣等。
三、闹洞房
新婚夜闹房时,青年及小孩们,挤满新房,地下炕上都是人。有的叫新夫妇说绕口令,有的叫两人推小车,有的叫两人“过天桥”……诙谐逗闹,也有恶作剧的。
闹洞房又称“逗媳妇”、“吵房”,在迎亲的当天晚上进行。无论长辈、平辈、小辈,聚在新房中,祝贺新人,戏闹异常,多无禁忌,有“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
过去宾客闹房时,中扮花脸,或足着手,说笑后,逗俗兴的多,以哄堂一笑为足,意义不大,无论如何喧闹,主人不得恼怒,愈闹愈发,喜可加倍。
如今闹洞房的方式与动作都超越以往,但是参与者也不能太出格,不能闹得太久,以免影响新婚夫妇休息。尤其不可粗暴起哄,引发不愉快的事。
近年来,常有因闹洞房过分给新郎新娘带来身心伤害,甚至导致新娘受伤、瘫痪的报道,这样闹洞房就超过了限度,应当引以为戒。
闹洞房并不是婚礼的必经仪式,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却演变为“不可或缺”的习俗。在“结婚三天无大小”的掩护下,闹洞房向着低俗、暴力的方向发展。
总之,这样的传统婚礼在现在社会中已经较难看到了。但在一些乡村地区以及客家村落当中,依然还保持着这种婚姻形式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繁琐婚俗礼仪已化繁为简,这些基本的礼仪传承至今。各位看官,你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