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网上主题团课第19期(讲故事看勤互动)(1)

短短半年时间,农村创业青年依明尼亚孜在喀什地区已经成了“名人”。城市、农村的年轻人都知道他自学成才、勤奋创业的事迹。凭借着以“讲故事、看视频、勤互动”为典型标志的新疆共青团争做“五新青年”大宣讲,依明尼亚孜、阿娜尔古丽、布威麦尔耶姆……一批能讲、善讲、敢讲的共青团宣讲员队伍在青年阵地上树立出榜样,成为在新形势下提高基层青年群众“免疫力”,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第一道“防火墙”。

老调”谱 “新曲” 热点引共鸣

当叙利亚难民危机作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持续发酵时,远在南疆沙漠腹地的农村青年吐洪江•买买提吐尔逊第一次觉得这与自己有着微妙的关系。

几周前,吐洪江参加了村文化站组织的一场题为《从叙利亚难民危机看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多么可贵》的报告。这几天,当吐洪江停下手里的活儿——制作维吾尔族传统摇篮时,脑中仍旧不时地浮现报告会上播放的视频和照片——那个夭折在海滩边的小男孩,还有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

和吐洪江一样,听过这场宣讲的人几乎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喀什市卫校的礼堂里,当屏幕上播放叙利亚难民向国际新闻媒体哭诉身无居所的视频时,原本吵杂的会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被屏幕上的画面吸引住。在乌鲁木齐市未成年犯管教所,3岁男孩艾伦的照片让现场的每个学员都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有的面色沉重,有的留下眼泪。这样的场景几乎出现在记者采访的每一场讲座上。

2015年新疆共青团开展争做“五新青年”宣讲活动,通过了解和征求基层青年建议,编写出《从土耳其、迪拜旅游热看世俗化、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从一名少年的犯罪看青少年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从阿曼尼莎汗搜集整理十二木卡姆看维吾尔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多篇结合了国际时事与热点话题的宣讲材料,制作成包括影音、图片、新闻画面、电影视频等内容在内的课件讲义,突出的故事性让面对面宣讲在天山南北基层青年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

“这是我参加的唯一一次全场没有人玩手机的宣讲会。”一位南疆乡镇的团委书记布玛利亚•阿卜都卡迪尔说,面对面宣讲的形式并未过时,只要“新曲”谱写的好听,“老调”仍旧能够一改刻板的面貌,引起青年的共鸣。

形式“接地气” 内容“聚人心”

“接地气”的宣讲方式让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的团委书记阿娜尔古丽•吐尔逊在当地小有名气。她的“粉丝”大都是农村青年,有种地的农民,打工的青年,在校学生……可第一次宣讲时,她并不受农村青年的欢迎。

“第一次来乡里参加宣讲的村民们都很不情愿,有的逗着孩子,有的在玩手机,都低头忙着自己的事。”见此情形,她灵机一动,走下讲台高歌了一曲,瞬间引来了村民惊艳的目光。接下来阿娜尔古丽站在人群中完成了宣讲。

“在村里宣讲就要用最‘土’的语言,用举例子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在学校和单位就可以用一些时髦的网络用语,讲得更专业一些。”和阿娜尔古丽一样,不少宣讲员在共青团统一的“模版”上或加或减,形式也更为丰富,站着讲、走着讲,坐在炕头讲,围在地头讲。

“我们结合自己的地域特色做了适当的修改。”喀什地区团委干部古再努尔•阿不力孜说:“结合这些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事物对农村青年来说更具贴近性。” 于是,在南疆沙漠腹地,有达斯坦弹唱的版本;在北疆草原牧场,有阿肯弹唱的版本;在城市社区学校,有小品、舞台剧的版本……各种基层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宣讲鲜活起来。

创新“面对面”宣讲精准“滴灌”到人入心

“新形势下做基层青少年思想宣传工作,面对面宣讲仍旧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新疆师范大学民族社会学教授王平说,宣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让长期以来搞灌输、走形式的突出问题得以解决,用“小环境”解说“大形势”,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让宣讲变得通俗易懂、可亲可信,基层青年才想听爱听、入脑入心。

2015年5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勉励新疆各族青年争做“弘扬新疆精神的新青年,践行现代文化的新青年,维护民族团结的新青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新青年,创业创新创优的新青年”。随后新疆共青团开展的争做 “五新青年”宣讲活动已有近5000名共青团宣讲员开展了9300余场宣讲,覆盖新疆基层各族青年95万人次。

“我们还将进行深入挖掘,在提升宣讲内容的吸引力和故事性上下功夫,让面对面宣讲发挥精准滴灌的作用。”自治区团委党组书记赵川说。

“从前只知道抱怨做这行没有出路,却从没想过去改变。”听完讲座后,吐洪江•买买提吐尔逊第一次主动举起手:“我还想听关于国家未来的发展规划,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如何适应社会竞争的讲座。”而此时,在场的人并未觉得一个农村青年要了解国家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大话。(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