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著《水浒传》中曾有一句话:“直饶今日能知悔,何不当初莫去为?”不同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观点,施耐庵在这句话中直白地表示,与其现在声嘶力竭地证明自己能够悔改,不如当初就不要去做错事。

在法律纪实节目中,几乎所有罪犯面临采访的时候都会十分真诚地表达自己对过去错误行为的忏悔。那些犯下各种罪过、给别人造成巨大伤害的人,对着摄像头声泪俱下、悔不当初。可是,法律并不会因此而给他们减除刑罚。

常言道,世上买不来后悔药。时间就像一条永不回旋的河流,已经做出的事情和酿成的过错是不可能因为当事人的忏悔而被抹杀的。在这一基础上,忏悔显得尤为苍白无力。所谓“反水不收,后悔无及”,正是这个道理。

救人而牺牲的真实事迹(15岁为救人牺牲20年后)(1)

一段遗憾 一阙往事

2003年,一个男青年因为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即将行刑。通常来说,当一个人走向死亡的时候,他会在回顾自己过往的人生时发现许多未完成的愿望,并且因此而变得格外眷恋生命和惧怕死亡。

不过,这个男青年在被判处死刑后,却没倾吐出许多遗恨,他只对前来探望的母亲提了一个愿望:这个男青年希望自己的母亲帮他去给一个女孩送去一束鲜花。准确地说,是去这个女孩的纪念碑前为她献上一束鲜花。

当青年说出这个请求的时候,他的母亲面色羞愧、泪水涟涟,周围的人也纷纷露出了怒其不争的表情。

这个男青年叫于斌,那个已经深埋地下的姑娘叫池越忠,正是为了救他而离世的。

救人而牺牲的真实事迹(15岁为救人牺牲20年后)(2)

这是一段二十年前的往事。

1983年,余斌是还是在上小学的年纪。12月9日那天,山西太原下了一场大雪。雪停之后,整座城市到处都是银白的积雪,无数小孩奔走相告。他们不顾身后父母的大声叮嘱,随便抓起一件外套就匆忙跑出门去和自己的朋友打雪仗。

余斌也是这些小孩中的一员,他和自己的几个朋友选择在家附近的迎泽湖湖边玩耍。

当时的天气十分寒冷,湖面上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几个小孩子在上边嬉戏打闹是没有问题的。

通水性的人都知道,一般来说,湖的边缘是最先结冰,湖中心因为无法传递热量给周围的物体,通常很不容易结冰。即使结冰了,那层冰也很脆弱,可能稍微受力就会分崩离析。

救人而牺牲的真实事迹(15岁为救人牺牲20年后)(3)

因此,余斌和他的小伙伴都被他们的父母耳提面命,要他们只在湖边玩耍就可以了,一定不要去湖中心。

不过,小孩子一旦玩高兴了,很难回记得之前自己答应了什么。

最开始的时候,余斌还和自己的小伙伴谨慎地在湖边缘打雪仗和溜冰。

很快,边缘这点地方就显得束手束脚起来,于是余斌建议大家滑向更深的湖面。

有几个小孩对这个建议提出了异议,他们害怕被父母知道后挨骂。余斌不屑地看着那几个小孩,问对方是不是不敢滑才拿父母当借口。几个小孩中了这激将法,纷纷表示自己有什么不敢的。

救人而牺牲的真实事迹(15岁为救人牺牲20年后)(4)

于是,一群小孩浩浩荡荡地滑向湖中心,开始肆意玩耍。他们先是小心翼翼地在湖心的冰面上奔来跑去,冰面看起来很结实,承受住了他们的力量。孩子们因此大胆起来,对家长之前的嘱托变得不屑一顾。

见没有发生刺激的事情,余斌很快就觉得无聊了。他看着毫无缝隙的结实冰面,脑海中很快蹦出来一个新奇主意。

余斌拽住身边玩耍的朋友们,提议大家把冰面凿穿一个洞,这样他们就可以从洞口捉鱼了。

因为有了第一次的顺从,余斌周围的小伙伴们没多犹豫就答应了这个提议。

几个小孩快乐且充满活力地砸向冰面,丝毫没有意识到,当他们抬起手的时候,死神已经站在旁边磨刀霍霍了。

救人而牺牲的真实事迹(15岁为救人牺牲20年后)(5)

最先出事的是余斌,他为了彰显自己的英勇,选择前去更远的地方。余斌凿了几下,冰面出现了一丝裂痕。

他和身边唯一陪他来这边的小伙伴王锐刚要露出欢呼雀跃的表情,突然之间变故骤生,冰面迅速裂开了一条巨大的、狭长的缝隙。

死神向他们露出了狰狞的微笑。

红烛虽小 精神永存

余斌被突然裂开的冰面惊得一个趔趄,一脚滑入了水中。他的伙伴王锐被这突然出现的变故惊得呆住了,反应过来后很快拉住了余斌的手,想要把他重新拽回冰面。

救人而牺牲的真实事迹(15岁为救人牺牲20年后)(6)

可是冰面是如此之滑,王锐也一脚跌入了水中。

冬天的湖水寒冷彻骨,宛若无数根钢针扎进他们的身体,把五脏六腑都冻成了一个冰坨。身上的衣服本是御寒的,却因为吸足了湖水而变得又冷又重,像个秤砣似的拉着他们往下坠。

余斌和王锐隔着湖水,听见伙伴们在湖面上惊慌失措的呼救声,在越来越痛苦的窒息感中绝望地想,自己是不是就要命丧于此了。

这时,他们的视线里出现了一抹模糊的红色影子,它像一团炽热的火焰,飞奔向他们。

很快,两只温暖的手臂伸向湖中,分别拽住了余斌和王锐。

救人而牺牲的真实事迹(15岁为救人牺牲20年后)(7)

手臂的主人名叫池越忠,是一个在附近湖心亭温习功课的女学生,她听到呼救后迅速赶来救助。

溺水之人的求生意志通常都很强烈,他们会紧紧抓住向他们施救的人,给营救活动造成巨大困难,池越忠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余斌和王锐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死死拽住池越忠的手,于是池越忠也被拖到了冰面下。

被拽入冰水中后,池越忠没有慌张,而是随机应变,用尽全身力气将两个小孩托往更靠近冰面的方向。他们距离冰面只有一步之遥了,池越忠却已经精疲力尽,几乎无法动弹。

在这样糟糕的身体条件下,池越忠依然没有放弃救人的念头,她再三尝试将两个小孩推上冰面,却因为小孩们的挣扎而屡屡失败。

救人而牺牲的真实事迹(15岁为救人牺牲20年后)(8)

还好,在她几乎绝望的时候,终于有大人听到了孩子们的呼救声赶来支援。

来人是公园的绿化队队长王志胜,看见面前惊心动魄的场景,他几乎吓出了一身冷汗。

王志胜连忙跃入湖水中大力击打冰面,待冰面破碎后,他不顾胳膊上被冰块划破的伤口,一把拽住被池越忠拖住的两个小孩。

看到两个小孩都被救上岸的池越忠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这才发现自己也已经无力爬上冰面了,她身不由己地向湖水下面滑去。

周围的小孩七嘴八舌地告诉王志胜水下还有人,王志胜这才知道池越忠还在水中。

王志胜再次跳入冰面,将池越忠捞了上来。

此时池越忠在冰冷的湖水中已经泡很久了,她的身体几乎被冻成一座冰雕,连放下手臂都做不到。

救人而牺牲的真实事迹(15岁为救人牺牲20年后)(9)

当人都身体核心温度低于35度时,会出现失温症的现象。轻微的失温就会引起意识浑浊,而重度失温则有心脏搏动停止的可能。

池越忠这个情况算是严重失温,她在被送往医院的时候就已经是昏迷的状态了。

医生们将池越忠推进了抢救室,门上面的抢救等灯一亮就亮了十四个小时。

当抢救灯灭掉的时候,闻讯赶来的池越忠母亲已经等候多时。

池越忠的母亲是一位人民教师,她十分爱岗敬业,教导学生尽职尽责。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池越忠的母亲将自己的经历更多的放在了学生身上,对家庭的关照就相对减少了许多。

池越忠的兄弟姐妹有许多,她本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女儿,也是最懂事的一个。因为很体谅母亲工作辛苦,她常常主动分担家务。后来母亲又生出一个弟弟,她甚至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的工作。

救人而牺牲的真实事迹(15岁为救人牺牲20年后)(10)

池越忠的父亲在她四岁那年因为事故去世,家中经济也因此而变得窘迫。成绩很好的她默默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努力考上中专,想早点成为一个对家庭和社会有帮助的人。

池越忠的母亲一直知道她很懂事,只是羞于开口夸奖孩子。这次知道孩子救了人,她焦急又自豪,甚至已经开始在想,等到孩子出来的时候应该如何夸奖她这一英勇行为。

池越忠的母亲以为即将看到的是女儿躺在病床上那虚弱但依然温和的面孔,但是当医生面色沉重地推开抢救室的门的时候,池越忠母亲的心一下子凉透了。

是的,池越忠没有被抢救过来,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5岁。

1983年12月11日,15岁的池越忠被太原市政府授予“优秀共青团员”和“市三好学生”的称号,并且将她追封为“革命烈士”。

救人而牺牲的真实事迹(15岁为救人牺牲20年后)(11)

她的故事在太原市广为流传。人们为了记住这个年轻的生命,在这面她救过人的迎泽湖边矗立了一座她的雕像。

雕像上的题词是“红烛虽小,精神永存。”

被她挽救过的两个小孩余斌和王锐因为抢救及时,身体并没有受到损伤,只要在医院里休养一段就可以。

两个小孩在病房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后,陷入了深深的难过和自责中。

余斌在病床上哭着说长大以后想成为像池越忠姐姐这样的人。

救人而牺牲的真实事迹(15岁为救人牺牲20年后)(12)

罪大恶极 残害生命

时光飞逝,一眨眼二十年过去了。言犹在耳,却已然是物是人非。在这件事情之后,余斌和王锐因为家庭教育的不同,而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余斌本就是一个调皮的小孩,家中从来对他宠爱非常。经过落水事件后,他的父母对他的疼爱更甚,几乎不舍得管教他。

余斌讨厌学校的管束,所以不愿意读书,他的父母就把他安排去工厂打工。他嫌弃工厂太累,他父母就出钱给他买出租车,让他当出租车司机。

救人而牺牲的真实事迹(15岁为救人牺牲20年后)(13)

某个晚上,他开出租车拉客,结果遇到了一个拿刀劫持他的乘客。余斌的父母从此便不再让余斌开出租车,容忍他赋闲在家不事生产。

无所事事的余斌很快就结交了一些品行不端的朋友,被拖拽着迅速走向一条打架斗殴违法犯罪的不归路。一日,余斌应混混头子的要求去“教训”一个人,结果当场将人砍死了。很快,余斌就被缉拿归案。

2002年12月14日,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他判处死刑。他的判语同池越纪念碑上刻的字同样,也是精炼的八个字,却是极具贬义的八个大字: “罪大恶极,残害生命”。

2003年,余斌已经在监狱里待了一段时日,即将被执行死刑。枯燥的囚禁生活和即将到来的惩罚让浮躁的他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回顾自己过往的人生。

救人而牺牲的真实事迹(15岁为救人牺牲20年后)(14)

他回忆起很多年前曾有一个年纪不大的姐姐,为了救他而失去了生命。那时他真的以为自己一定会记住自己好好做人的誓言,不辜负姐姐的救命之恩。

睁开眼睛,看着周身冰冷的囚室,他终于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于是,在母亲前来探望他的时候,他提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条请求:他希望母亲代替自己给池越忠的雕塑前献上一束鲜花,再去探望一下池越忠的母亲和当年公园救人的绿化队长王志胜,为自己错误的人生向他们谢罪。

他的母亲听到这个请求后,也忍不住流下来悔恨的泪水,她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对孩子的溺爱有多么的错误和离谱。

救人而牺牲的真实事迹(15岁为救人牺牲20年后)(15)

而另一个同样被池越忠救回来的小男孩王锐,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人生。

王锐在那件事情后不久,就遭遇了父亲去世的事故。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子汉,他很勇敢地肩负起了照顾母亲和家庭的责任。

也许是池越忠救人的举动影响着他,他选择入伍参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的人生也经历过许多痛苦和彷徨,退伍转业之后没过多久,他工作的地方就倒闭了。

失业的王锐心中很是忧愁,他却从没有因此而生出自轻自贱的想法。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姐姐的模糊影子,牵动着他。他知道,他的生命不止属于自己,也属于为他而失去生命的池越忠姐姐。

当得知余斌锒铛入狱的消息后,王锐感到不可置信,随即内心陷入了痛苦。

救人而牺牲的真实事迹(15岁为救人牺牲20年后)(16)

一方面,他不能相信当年一同玩耍的旧友居然会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另一方面,同为被池越忠救下的小孩,他对余斌如此不珍惜人生而感到难过。

当余斌因为犯罪而被判处死刑的消息登上新闻后,社会也对余斌的行为而感到难过和愤怒。最终,这件事情被改编成了电影,并且在电影院上映。

影片对故事没有进行太多改编,而是真实地还原了一整个故事地脉络,包括被救之后余斌和王锐两种不同的人生走向。正因如此,这部影片极具教育意义,有许多家长看过这个影片之后意识到了溺爱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如果当年余斌的父母没有过分溺爱他,他的人生也许就会截然不同吧。

救人而牺牲的真实事迹(15岁为救人牺牲20年后)(17)

结语:

古语有云:“爱子不教,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爱自己的孩子却不对他加以管教,就像是给一个饥饿的人吃毒药,这不是爱他,而是害他。

余斌的人生毁于父母的溺爱,直到即将被剥夺生命时,他才省悟自己从前的过错有多么不应当,自己有多对不起为了救自己失去生命的池越忠姐姐。他的父母也因此而醒悟到了溺爱的害处。

只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时间永远向前,不为任何悔恨买单。

参考文献

中国文明网:《让榜样的力量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