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一个手艺人的情怀)(1)

为顾客刮脸。

手艺人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一个手艺人的情怀)(2)

这把刀和这块磨刀的牛皮,都有些年头了。

尊老爱幼,为60岁以上的老人和农村留守儿童免费理发;热心公益,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定期不定期到敬老院或社会福利院义务理发;干一行钻一行,为顾客设计发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做精做细做足顶上功夫;自觉传承匠人精神,发扬光大传统理发技艺,整理撰写教材,手把手培训学员数十人……2月27日,农历正月二十三,记者在古城路靖奎刮脸铺采访了靖氏理发传统技艺第三代传人蒋自臣。

手艺人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一个手艺人的情怀)(3)

活到老学到老。认真总结经验、撰写教材。

民谚云,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还没到二月二,这里便已顾客盈门。蒋自臣正操着一把老式剃刀给一位王姓顾客刮脸,锋刃贴着面部滑过的声音噌噌作响。刀子过处,王先生面部一片洁净红润,可谓容光焕发。只是剃刀看着太锋利了,让人担心会划破脸皮。一位等着排号理发的郭姓先生笑了,他谙熟蒋自臣的理发程序,说:“放心吧,比这更惊险的还在后头。一会儿蒋师傅还要给王先生采耳、打眼、剪鼻须,都不会出事儿,也都是一般理发店难得一见的老手艺。”

郭先生是一家银行的金融高管,成天经手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资金,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他缓解压力的主要方式,便是隔上十天半个月理一次发、刮一次脸。他告诉记者,因为出差机会多,南到广州,北到哈尔滨,他去过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城市。每到一处,他必四处寻访这类老式的理发店。通过比较,他认为蒋自臣的手艺远在多地同行之上,让其服务的过程,是一个享受、放松、补充能量的过程。自从10年前认识了蒋自臣,只要在濮阳,他再没找过别的理发师。现在,他已从蒋自臣的顾客发展成蒋自臣的朋友,每当会见重要客户前,或完成一项重大任务后,都要来这里理一次发、刮一次脸。

手艺人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一个手艺人的情怀)(4)

加热消毒毛巾。

今年58岁的蒋自臣,开发区胡村乡蒋孔村人,打十五六岁起就跟着父亲走街串巷地理发。尽管父亲教会了他本地传统理发的整套手艺,但自从2007年看了理发界老艺人靖奎主演的电影《剃头匠》后,他发现理发这个看似简单的行当,其实也大有学问。他觉得自己道行还浅,无论自身素养,还是专业技能,都有待提升和改进。于是,他数度赴京拜访靖奎老人,终于2009年成为老人的关门弟子。老人曾为彭真、傅作义、梅兰芳等知名人士理发,人称中国理发界的活化石,出演《剃头匠》中的主人公时已逾93岁高龄。学艺期间,蒋自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多次为当红影视明星理发,并有幸随师傅一起接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2014年,靖奎老人因病去世。临终前,他传给蒋自臣一套使用了一辈子的理发工具,其中一块磨刀石是他从自己的师傅手里传下来的,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手艺人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一个手艺人的情怀)(5)

与顾客交流。

蒋自臣只有初中文化,却给人一身儒雅、满面谦和的印象。他说,这都是多年读书学习的结果。在理发这一行当浸淫得愈久,愈能感到这个行当源远流长的人文情怀和匠人精神。蒋自臣告诉记者,靖氏理发包括剃头、刮脸、采耳、打眼、剪鼻须等多项技艺,可有效疏通经络,改善气血,促进五官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他说,一个好的理发师,应该对顾客的发质、皮肤,以及胡须纹理的走向充分了解,才能游刃有余,驾轻就熟,明明是刀子在刮脸,却能给人春风拂面的感觉。所以,理发之前,他会先给顾客洗脸洗头,在这一过程中确定用刀用剪的力度,看似简单,实则大有讲究。

蒋可心和郭伟是蒋自臣教过的两名90后女学员,前者本科学历,后者研究生学历,现都已能独立为顾客理发、刮脸、采耳、打眼。她们学理发并不是为了日后从事这个行当,以此谋生,而是为了给家人奉献一份不一样的爱心。蒋可心说:“蒋师傅带徒弟有一套独特的经验。他教会我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停地在纸上,甚至在空中画7。因为人的头部形状和7很像,画7是训练手腕力气的最好方法。画着画着,就能腕底生风、运力自如了。”

“理发、刮脸虽是毫末技艺,却是人间头等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电推子、电动剃须刀虽然十分方便快捷,但终归少了些享受生活的乐趣。我愿用平生所学,为人们提供一份干净体面、健康舒适的生活体验。”蒋自臣说。(记者 刘文华 僧少琴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