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就是一本深奥的书(心是孤独的猎手书评)(1)

刚刚结束的一本小说,读完久久回味,一种冷清,一种孤独席卷全身。

美国天才少女麦卡勒斯的成名作,小说出版后轰动美国文坛。麦卡勒斯一生饱受病痛折磨,先后经历三次中风,29岁瘫痪。代表作有《心是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婚礼的成员》《没有指针的钟》等……

看着简介,脑海里会闪现出书中不羁少女米克的样子,短发,短裤,高昂着头,斜睨着眼,青涩的香烟和不安的手指,米克仿佛或者也许就是麦卡勒斯的影子。

故事

“镇上有两个哑巴,他们总在一起。”

小说从两个哑巴开始,安东尼和辛格,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十年,虽然都是哑巴,但是每天晚上下班回来,他们有自己的业余生活,辛格喜欢对安东尼说话,安东尼喜欢吃喝。后来,他们分开了,安东尼离开,辛格回到人群。

在众人眼里,哑巴=神秘。

小镇上自认为与众不同、有着丰满理想和伟大抱负的人们不约而同聚集到辛格身边,痴迷赤色主义的醉汉布朗特,愤怒于种族歧视的黑人医生科普兰,喜欢观察顾客的咖啡店老板比夫,还有怀揣梦想特立独行的少女米克,他们聚集到哑巴身边,认可他的“神秘和优雅”,痴迷他的“宽容和达济天下”。

而其实辛格什么都没做,他只是安静地接待他们,一句话都不说。四人和辛格的关系走向密切,辛格对安东尼的思念愈发强烈,一直到所有事情走向矛盾顶峰,故事便像只涨大的气球,碰撞、爆炸、碎裂,最后干瘪、落地、分离。

孤独就是一本深奥的书(心是孤独的猎手书评)(2)

读后感

读这样一本小说,从我说到你,从你说到他,刚读完书,脑子是乱的,静下来捋一捋发现,无论说到谁,都跑不开故事的主题:孤独、爱和倾诉。

01 诉说和倾听

我有一个朋友,是圈内公认的“百搭”款,聚会欢迎她,饭局喜欢喊她,读到辛格的时候,就会想到她,典型的倾听型人。后来有机会跟她聊起过,她也坦言,大部分人都有倾诉欲,喜欢说多于听,尤其是朋友相聚闲聊的时候,也是很多朋友释放压力倾诉的时候,她乐得做个倾听者。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有倾诉欲。辛格向安东尼诉说,醉汉、黑人医生、咖啡馆老板和少女米克四人喜欢向辛格诉说,少年哈利特别想给米克讲讲关于他对法西斯的认识,修表的爸爸时间久了也想找个人说说话……

对现状不满,没有人理解,内心封闭,长期的孤独让人总想找到共鸣,人就会产生倾诉欲。

有倾诉就要有倾听,谁来做那个承载滔滔不绝的倾听者呢?

辛格和安东尼在一起的十年和十年外,一直是辛格不停地向安东尼比划诉说。

而那四人却认为辛格能读懂所有人的唇语,也懂的比大家都多,所以他们不停地找辛格倾诉。他们高估了辛格的倾听,辛格只是觉得,“有人陪伴,总好过一个人孤单太久。”

他们的关系在辛格的梦中做了一次展示:

昏黄的灯笼照亮一段黑乎乎的石阶。安东尼帕罗斯跪在石阶顶部。他赤身裸体,笨拙地举着个东西,眼睛凝视着它,像是在祷告。他自己则跪在台阶中段。他也赤条条的,很冷,视线无法离开安东尼帕罗斯和他手里举着的东西。他感觉那个留小胡子的人、那个女孩、那个黑人,还有最后一个人在他身后的地面上。他们也光着身子跪在那里,他感觉他们的眼睛注视着他。他们身后的黑暗中有无数跪着的人。

孤独就是一本深奥的书(心是孤独的猎手书评)(3)

无论是安东尼之于辛格、辛格之于四人,都指向了神之于众人的存在——耶稣,他也什么都懂,什么都不说,什么都可以倾听。

甚至也许,辛格之于无神论的四人,已然是他们精神的“上帝”。

或者再进一步指向——自己,其实每个人对话的都是自己,每个人的上帝都是自己。

辛格把安东尼当做自己的一面镜子,四人各自把辛格想象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而耶稣更是每个人幻想中的幻象。

所有的与神对话,对话的都是自己。

所以结局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讽刺,当说与听的依赖关系消失,当精神支柱不复存在,当压力无处释放,每个人是否能够面对自己,面对那个剥离所有伪装的、真实的自己?

辛格面对不了,辛格自杀了。

上帝不在了,树倒猢狲散,众人各自离去。

孤独就是一本深奥的书(心是孤独的猎手书评)(4)

02 爱和自私

什么是爱?如果说,爱是无条件的付出,不求回报,那么这样的爱会不会变成一种压力,对对方造成无形的羁绊?

有一种好,叫做我为了你好。辛格给安东尼的,大约都是这种自我感动式的好。

安东尼喜欢吃吃喝喝,辛格视若不见,他见安东尼好像只是为了自己的倾诉,表达自己的思念。他为了安东尼身体健康,而限制他的饮食。尽管有健康的借口,可辛格忽略了,安东尼是个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可以为自己负责的成年人。他带给安东尼的礼物,大多是“自认为对方会喜欢”的礼物。其实,安东尼在辛格面前,无法自由地做自己。

如果你是安东尼,你会不会逃离?

所以,爱是尊重你的选择,爱是让你自由。

比夫和爱丽丝——咖啡店老板夫妻俩,丈夫喜欢观察店里那些来来往往、特立独行的人们,那是他的乐趣,而妻子只关心饭钱、酒钱能否收得上来,他们的交流充满了无力和倔强,谁也不理解谁,谁也不肯低头。如同大多数夫妻一样,天长日久之后,爱的香水味在柴米油盐里终会挥发殆尽,越来越淡,最终消失。

如果你是比夫,你会不会孤独?

所以,爱是理解、是包容,爱是爱你之所爱、让你做你爱做的事。

孤独就是一本深奥的书(心是孤独的猎手书评)(5)

露西和芭比、科普兰和孩子,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喜欢把孩子当做泥巴,捏成自己想要的模样。露西把芭比打扮成洋娃娃,学跳舞唱歌,觉得她天赋异禀,野心勃勃,将来要打造成电影明星。科普兰为他的孩子们取名汉密尔顿、卡尔马克思……对他们报以期许和厚望,从婴儿时期就开始教化他们,严格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如果你是芭比,是汉密尔顿,是卡尔马克思,你会不会迷茫?

所以,爱是接纳你成为任何模样,爱是允许你做自己。

四人和辛格,他们只索取所需,从不考虑对方。他们从没有过学习手语与辛格交流的想法。他们喜欢自我感动,为自己的爱,为这感人的关系。他们自说自话,自问自答,自私又贪婪,可怜又可恨。

如果你是辛格,你会不会累?

所以,爱是相互的,爱是无私的。

孤独就是一本深奥的书(心是孤独的猎手书评)(6)

03 孤独

心是孤独的猎手,书名就透着浓浓的郁郁寡欢的气息。孤独,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写孤独,人与人之间的无法理解,人人在里屋、外屋之间的徘徊踟蹰,头脑想法与心情需求的对抗和挣扎。

每个人都享受孤独,又害怕孤独。

干净整洁的辛格,一个人生活得井井有条,他一边享受孤独带给自己的优雅和神秘,一边又躲避一个人的孤独:定期去看望安东尼,经常和四人交谈。

黑人医生科普兰,独自生活,女儿来照顾他让他觉得很烦躁,他更喜欢一个人待着思考和忙碌,但他满脑子的恨铁不成钢和渴望平等思想又让他总想找人倾诉。

醉汉布朗特,一个人来去无牵挂,想去哪里去哪里,但他对资本主义的深刻认识和愤愤不平不被人理解,他苦闷无边,终日烂醉如泥。

咖啡店老板比夫,妻子去世后他终于可以一个人说了算,他可以自由地弹起曼陀林唱歌,但当他关注的人一个个离开后,他陷入了巨大的孤独感,“寂静深沉而且持续”。

少女米克,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爬高,抽烟,泡咖啡馆,喜欢音乐,渴望有架钢琴。每天晚上躲在富人家的花园里,偷听莫扎特和贝多芬。米克常去找辛格,她也需要一个人懂她。

当安东尼死了,辛格自杀,众人重回孤独。医生搬到他不喜欢的地方,布朗特独自离开,米克无奈长大,比夫继续孤独。

杰克说,他去过那么多地方,这是最孤独的小镇。

生活在孤独小镇上的人们,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缩影,他们安于孤独,安于现状,他们逆来顺受,他们谈论法西斯、工人运动,他们也有种族Q视,他们也在绝望生活中挣扎和呐喊。

孤独就是一本深奥的书(心是孤独的猎手书评)(7)

心是孤独的猎手,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他们之间又互相交叉,每个人都带着孤独和渴望、执着与彷徨、悲情和无奈的一颗心,他们也有交集,但他们没有结果,因为他们谁也不理解谁,更重要的是,他们谁也不想理解谁。

心是孤独的猎手,每个人都是猎手,但当他们带着自私和索取的时候,他们谁也猎取不到任何猎物。黑人医生只愿意看到黑人的不平等待遇,醉汉杰克只愿意耍耍嘴皮子,他们谁都无法成为真正的猎手。

心是孤独的猎手,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承载着孤独,能看清心中所想,能认清真正所需才能猎得最适合自己的猎物。在这一众人里,只有米克让人心生希望。她虽然辍学,离梦想越来越远。她虽然穿起了裙子,担心起袜子。她虽然被关在“里屋”外面,但她仍然心有不甘、心存希望、心存梦想。

钢琴的想法可能会实现,结果会不错。也许,她很快就会有机会。不然,她对音乐的感受,她在“里屋”制订的计划,这一切有他妈什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