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著名的《滕王阁序》中最经典并令后人千古传诵的一句话。这几年,诗词大会风靡全国,掀起了一波国人弘扬传统文化,重温古典诗词的热潮。只要一提到学习古诗词,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引用这句话来与我们说的大白话“哇塞,这么多鸟,真是美呀!”进行对比,以此说明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

众所周知,《滕王阁序》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除了《滕王阁序》之外,王勃还创作了一首我们耳熟能详、艺术价值又极高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句作为千古哲理名句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初唐时期的诗人王勃简历(唐代文学巨匠王勃27岁便命丧黄泉)(1)

我国唐朝的诗歌重视格律,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到杜甫的时代已经非常成熟,并创造出了大量博大精深的律诗。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初唐时期的几位写近体诗的诗人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他们对于声律的完成,以及对各种艺术方法的运用,就不会出现盛唐时期诗歌的巅峰盛况,而王勃就是初唐时期的其中一位伟大贡献者。

然而,著名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评价王勃时却说:“王勃确实是很有文采的一个人。王勃的诗虽然在艺术性上非常不错,但他永远不能成为真正好的第一流诗人,因为他本身感发的生命不够。这与他死得太早有关,也与他自身性格方面的缺点有关。”

王勃,字子安,生于公元650年,死于676年,只活了27岁。他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下笔成文,且文采斐然,被赞为“神童”。当时很多王公贵人都想罗织人才,沛王看中了王勃的才华,就把他纳入自己的门下做了修撰。

初唐时期的诗人王勃简历(唐代文学巨匠王勃27岁便命丧黄泉)(2)

王勃这个人虽然才华出众,言行行远,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如《孟子》中所说的:“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意思是说很多人仅仅有一点点小才华,其实离真正的君子大道还差得很远,就以为自己知道得多,高调炫耀,这是很肤浅的一件事,并足以给自己招来杀人之祸。纵观王勃一生的命运,其实还真就应了这句话。

初唐时期,王公贵人们喜欢玩“斗鸡”这种游戏,有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王勃为卖弄自己的才华,竟然为沛王写了一篇檄文,来讨伐英王的鸡!当时朝廷上下妒忌王勃的大有人在,于是王勃因此被人弹劾,说他作斗鸡檄文有挑拨离间之嫌。于是皇帝大怒,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发配到虢州去做参军。

然而,这仅仅只是王勃悲惨命运的一个开端,接下来发生的事便将年轻的王勃打入阴曹地府了。

王勃到虢州后,有一个官奴,也就是因犯法而被政府收容管教后来做劳工的人。这个人名叫曹达,他又犯了法,于是跑到王勃那里请求保护。当时王勃自不量力,以为自己很有办法,就接受了曹达,并把他藏了起来。可是后来,王勃觉得藏不住了,又恐怕连累自己,就暗地里把曹达杀死了。

初唐时期的诗人王勃简历(唐代文学巨匠王勃27岁便命丧黄泉)(3)

杀人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作案再高明,最终也总是纸里包不住火。这件案子在当时几乎家喻户晓,唐高宗被惹怒,下令将王勃关进大牢。

古人犯法株连九族,王勃因牵涉这件杀人案,虽没有被判死刑,并且也只坐了一年的牢狱,但这件事却连累到了王勃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并且上任的地方还十分偏僻荒凉。

王勃出狱后,被朝廷恢复了旧职,但他经过这几次的坎坷遭遇,已视宦海为畏途,心将死,未接受。

然而,王勃对于父亲始终是愧疚的!于是,他一出狱,便乘船来到了父亲的被贬之地交趾县看望父亲。王勃见父亲年老体衰,生活又极其窘迫,心痛如绞,悔不当初。

看望父亲后不久,王勃准备返回都城,但就在返回的途中王勃乘船来到南海。突然南海风浪大作,把船和王勃都打翻在了海里,王勃不幸溺水而死。一代文学巨匠,才27岁便殒命南海了。这世上若真有一种人生恍如烟花般短暂却霎那间光彩夺目,那王勃的一生,便是对这类人生最完美的诠释。

初唐时期的诗人王勃简历(唐代文学巨匠王勃27岁便命丧黄泉)(4)

王勃的死,我们可以说是“天妒英才”,但纵观他的一生,更适合解释为“性格决定命运”!王勃的悲剧恰恰源自其自身的性格缺点!他除了自恃清高,喜欢炫耀以外,还有一个巨大的缺点,就是“轻诺寡信”。当曹达犯法向他求救之时,他没有过多思考,就轻而易举地答应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答应了就应当不顾一切地想办法承担起来,但王勃又出尔反尔,并采用了最低级最野蛮的手段——杀人来“失信于人”。

因此说,王勃的死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这正像史铁生说的那句话:“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