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贵池区的历史沿革主要依据谭其骧老师的《中国历史地图册》,结合《贵池县志》讲述。

贵池的前生是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建的石城县,据谭其骧老师(1911—1992,字季龙,浙江嘉善人)的《中国历史地图册》考证,时在今马鞍山市区东。

贵池区和池州市的区别(池州市贵池区的前世今生)(1)

《中国历史地图册》西汉形势

在三国吴—西晋时期,大约是为了更好控扼长江水路,石城县就搬到今东至县大渡口镇,分陵阳县西部而治,属宣城郡。

贵池区和池州市的区别(池州市贵池区的前世今生)(2)

《中国历史地图册》西晋形势

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以赭圻城置南陵郡与南陵县,石城县属之。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石城县入南陵,南陵县迁治石城旧治。开皇十九年(599年)复析南陵西五乡及原石城县故地置秋浦县。以县城临秋浦河得名,治古宣饶大道上龙舒河口的今殷汇镇灌口村。大约在隋末,县治曾迁往今池州市区的贵口,唐初又迁回灌口。

贵池区和池州市的区别(池州市贵池区的前世今生)(3)

《中国历史地图册》隋代形势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广德陈庄部连克江西州县,歙州方清率部进屯石埭,出击歙州,杀刺史庞浚。江西观察使李勉奏请以秋浦县复置池州,以期阻遏方清、陈庄二军会师。不久,刺史李芃就将州治与县治俱迁往今池州市区的贵口。

五代杨吴顺义六年(926年),改秋浦县为贵池县,以城西有鳜鱼池而得名。  


到了清代,府城内分4图(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每图分10牌。城外分11镇:清溪、齐山、池口、灵芝、殷汇、上清溪、白洋、乌沙夹、观前、西华、塘桥;10乡:永安、永宁、长寿、开元、崇贤、崇义、舞鸾上、舞鸾下、兴仁、兴孝。

贵池区和池州市的区别(池州市贵池区的前世今生)(4)


抗战爆发后,因贵池处在日军由南京向武汉的进攻轴线上,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28日,贵池县城即告陷落,贵池县府撤退到南部山区桃坡的新开路。11月间,由于遭到日机轰炸,县府南迁刘街。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又迁到棠溪。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贵池县设桃坡、丁香两区和西北办事处,连同半游击区在内,全县共领有27个乡。民国三十年(1941),撤销桃坡区,由县政府直接管辖原区属的5个乡。丁香区辖山区9个乡。西北办事处辖半游击区9个乡。

贵池区和池州市的区别(池州市贵池区的前世今生)(5)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28日,贵池县城陷落。驻铜陵大通的日本第13军独立步兵第6旅团在城内继武巷设“连络官(井上隆寺)事务所”和“宣抚班”,汉奸吴克初等组织了“贵池县治安维持会”,吴克初、曹焕文、柯谨相继任会长。到该年底,贵池县境省(安庆)屯(屯溪)以北的梅埂、江口、馒头山、马衙、池口、乌沙夹、殷家汇、唐田等19个乡镇先后陷落,沦陷区人口计13.57万人,占贵池全县人口的一半以上。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贵池县治安维持会”改为“贵池县自治委员会”,会长改称委员长,属汪伪“安徽省政府安庆办事处”管辖。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元旦,汪伪“贵池县政府”成立,伪县长为宋植旃(后由徐祖康、尤文华接任),下设4个伪区:第一区(城关)辖1镇3乡;第二区(观前)辖3个乡;第三区(乌沙)辖4个乡;第四区(殷汇)辖5个乡


抗战后的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贵池县设池阳、殷汇2镇,及乌沙、长晏、江万、高驻、观前、梅梗、云山、东湖、老坝、石留、保和、新梨、桃坡、罗城、黎店、清溪、西二、石城、丁香、詹坡、大演、灌口、莘田、牌楼、崇义、吴田、唐田等27个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分江万乡为江店、万春2乡,分高驻乡为高岭、驻驾2乡,共31个乡镇,到解放未变。

贵池区和池州市的区别(池州市贵池区的前世今生)(6)


1965年7月,重建石台县,划贵池县七里、矶滩、丁香、小河、莘田、大演、占大、珂田8乡归石台县管辖。

1979年11月,安徽省将铜山矿区周边属贵池县的显化、杨村、南泉3个村划归铜陵市管辖。至此,贵池境域范围再未改变。

1988年,复置池州地区,贵池县改为县级贵池市,属池州地区。2000年地改市,池州地区改为池州市,改贵池市改为贵池区,属池州市。

贵池区和池州市的区别(池州市贵池区的前世今生)(7)

现在的池州市贵池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