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科3+2+1最佳方案(高考填报志愿指南)(1)

高考填报志愿指南

文/王继续

或许是因为最近令人发指的事太多,从唐山到郑州,从郑州到丹东,摇滚已死,愤怒都不知道该如何发泄了。

于是愤怒淤积于心,便无暇顾及那些高考高分的喜悦了。大数据也似乎看出了我的悲伤。像是错过了什么一样了,一下子就到了填写志愿的环节了。

关于这个问题,或许之前聊过,但不要紧,再聊一次也无妨。

我们从城市、学校、专业这三个因素做考量。如果要做一个排序,哪个排第一呢,这得看你选择的余地有多大。

选择余地越大的越不用考虑什么排序。

比如能考取名校的,自然不用顾及城市的问题,纵是清华在北大荒,你也依然会义无反顾的去。而考得极差又不想复读的人,也不用考虑排序的问题,因为能有个学上就阿弥陀佛了。

再如你家财万贯,国内和国外学校任选,亦不用考虑排序。​

可见,可以说只有考得差强人意的考生有这填报志愿的烦恼。如果你是这类考生,请继续往下看。

高中选科3+2+1最佳方案(高考填报志愿指南)(2)

先直接给出我的排序:城市大于专业,专业大于学校。

介于三本和重点高校之间的二本、一本,在我看来都同属于一类大学。

至少在面试中,很少有HR看你是一本还是二本,看的大都是是否是名校、是否是985或者211高校。

我们要清楚大学的分类,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属于第一梯队,985和211属于第二梯队,剩余的一本和二本属于第三梯队,甚至包括三本。

这三类大学从上往下,学习氛围逐次降低,而你即将面对的学校的学习环境几乎就是凑学分的,一节课逃了和没逃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因为你从课堂中能学校的技能就和你自己看书本没什么区别,那就是几乎不会有任何收获——看得懂的通识类你看了也白看,没什么用,看不懂的专业类,你看了还是白看,因为你看不明白。你也别指望课堂上听得懂,我有时候都怀疑老师自己懂不懂。

那么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你所获得的技能就得靠其他机会去获得了,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校外的社会实践,而这决定于城市,从大数据来看,城市的机会越多,你的社会实践价值就越大。

所以,城市排在第一位。

如前所述,这一梯队的学校,在文凭价值上相差无几,而学习环境又没什么太大区别,再论同学校友,同属可遇不可求这一范畴。没几个像杭州师范一样冒出个马云。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校园环境了。差的可以差成乡村,好的堪比贵族,在乎这个的,建议踩个点,看网上校园主页是看不到真实面貌的。

既然如此,学校就成了次要中的次要了,而专业则不同。一则多少和兴趣相关,二则,第三梯队的学府大多从专科院校升上来的,还是有其拿手专业,这类专业是能学到东西的。

故,城市大于专业,专业大于学校。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这确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更是一个个人喜好的问题。但现实又是大部分憋在校园里的刚成年的学子并没有太完善的价值观和明确的个人兴趣爱好。(要知道多少毕生的兴趣爱好都是在大学期间找寻到的),所以,填报志愿的这三大因素几乎都是世俗眼光的考量。

俗,有俗的好处,你只有足够的柴米油盐才有心情去追寻诗和远方。更何况多少人仅顾眼前的苟且就得耗去半生。

高中选科3+2+1最佳方案(高考填报志愿指南)(3)

有人说,高考是现代社会的优胜劣汰。这点我并不觉得。高考只是对不同人的分配,喜欢或者擅长这一类的去学这个,喜欢或者擅长那一类的去学那个,不擅长在学校里待着的,那就不去学校。

我们更多的还是要从社会实践中习得软实力,从专业中获取硬实力,从书中完善自己的三观。

至于优胜劣汰这种事情,我们已经不具备基本的前提了。提前知道这个真相也是好的,免得临近毕业,你发现你努力追求的终点,结果是别人的起跑线,这就很令人崩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