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黄浦江大闸蟹在松江区泖港镇开捕。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上海本地“最晚”开捕的大闸蟹,“四公、三母”(每只公蟹重达200克,母蟹达150克)以上的“大个头”很是普遍,比例已超过85%。
“之所以比往年推迟一周开捕,是为了让市民品尝到更加肥美的大闸蟹。”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郎月林告诉记者,虽然国庆节后大闸蟹消费市场就已预热,但是螃蟹要达到肉质鲜甜,膏肥黄满的标准,还要耐心再等一等。
推迟开捕,必然会压缩螃蟹上市销售时间,是否会影响蟹养殖户们的收入?“螃蟹品质好,不愁没销路。”郎月林说,今年还没开捕,老客户们就已经预订掉了近半的大闸蟹,甚至远销日韩等国家,蟹养殖户个个不愁卖,有的蟹不出塘口就被抢购一空。
半斤以上“大个子”占过半产量
在大闸蟹开捕现场,刚刚捕捞上来的大闸蟹在塘边直接蒸熟,打开蟹壳,深红色膏黄相间,油亮剔透,热乎乎地冒着香气。
黄浦江大闸蟹历来以“个头大、品质好”著称。郎月林养蟹20多年,今年,合作社养殖的“五公、四母”大闸蟹(每只公蟹重达250克,母蟹达200克))比例则超过了50%。在松江,以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为引领的8家水产专业合作社的10个养殖场,河蟹养殖总面积2541亩,占全区养殖面积约50%。
“大规格对大闸蟹口感的提升很明显,特别是性腺发育成熟之后,肉质的鲜甜肥满程度和油亮的黄膏比例。”上海市河蟹产业化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说。
在市河蟹产业化体系支持下的“松江模式”对种源、水质、水草、饵料和管理技术精准把控逐年稳定、成熟,成为养得出“大规格、高品质”蟹的关键要素,而“松江模式”也正在助力“松江泖蟹”的品牌化发展。
今年,“松江泖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业内形成了鲜明的区域品牌力。与之相应的是,有一大批忠实客户养成了情愿“等一等”的消费习惯。因此,黄浦江大闸蟹开捕时间历来有自己的规律:既不看市场行情,也不受中秋、国庆“双节”影响,只根据河蟹的自然爬塘现象来看。
“今年气温一直偏高,入秋晚,所以开捕时间不仅比市面上晚,比去年自家也延迟了一周;一定要等气温降到20℃以下,蟹运动量减少,才到‘贴秋膘’的时候,再经过十天到半个月,性腺发育更成熟,蛋白质含量增加,才能膏黄肥美。”松江的大闸蟹养殖相关负责人顾怡说,“今年大闸蟹总产量在9万公斤,国内市场已经预定出了8万只,出口日本、韩国订单已达1.5万公斤,占总产值约50%。”
打造黄浦江大闸蟹品鉴村
随着开捕季到来,地处田黄村的泖田湿地农家乐“品蟹宴”正式开放,吸引了很多人慕名前来。当天,设在开捕现场很是热闹,“金蟹”唱主角,村书记、驻村指导员也来出镜推介为开捕“吆喝”。
据了解,黄浦江大闸蟹已连续九届蝉联“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多次获得最佳口感奖和最佳种质奖的“大泖牌”大闸蟹,为基地所在的田黄村带来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生机。田黄村及所在的泖港镇发掘黄浦江大闸蟹蟹文化发掘,正在规划、筹建蟹文化展示馆,着力打造黄浦江大闸蟹品鉴第一村。
据史料记载,宋人高似孙在《蟹略》中提及,“泖属华亭,蟹大而美,人呼泖蟹。”松江浦南有泖河经过,水资源丰富,形成有大片低洼地区,万亩泖田涓涓细流,为野生泖蟹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
田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潘虹说,“泖田湿地”的说法就从“万亩泖田”而来,泖田文化与泖蟹文化也同出一脉,如今黄浦江大闸蟹产业发展品牌优势效应溢出正在显现。
田黄村驻村指导员、松江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张洁表示,将围绕蟹文化,打造特色农业文化、科普体验教育长廊,形成产业链,将稻田、蟹塘等特色资源串联,传统与现代乡村文化融合,实现互联互通,融合共享。
栏目主编:黄勇娣 文字编辑:李成东
图片来源:韩佳怡 摄
来源:作者:李成东
,